<p class="ql-block">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常说:“一句论语治天下”。比如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读透了此句,且能“时习之”,定是人生赢家。《论语》是语录体,共二十篇,逻辑是什么,我弄不明白,但哪一句为首,肯定不是随随便便,我猜想那些编书的弟子们定是慎重的、是经过反复思考的、是经过激烈讨论的,也有可能是票决制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智慧的,是能够统摄全书的,是能够指引人生航向的。“学习”与“朋友”是这章的关键词,也是《论语》的关键词,更是人生的关键词,更像是人的两根拐杖或是两条腿,让你站起、站住、走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 教科书是这么翻译的:“学习之后又能经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寡淡无味,疑问多多。如果老师就这样教,学生也这样读岂不愧对孔子?一疑:读书经常温习快乐吗?二疑:“悦”与“乐”是一回事吗?三疑:为何学习之乐为悦,朋友相见叫乐?四疑: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朋友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 这要从什么是学习开始,学习=学+习,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学即觉,就是自我觉悟的过程。习即用,把学所得去练习、践行。学有所得,习有所效,内心岂不喜悦?岂不是享受?这就是读书之乐,多半是独自享受。孔子时代什么才是朋友呢?朋,两个月, 月字旁就是肉字旁,与身体相关的汉字多半是月字旁,如:脸、脑、腿、胳膊、肘、腕…所以两个月实际是两堆肉,而且是靠得很近的两堆肉,形影不离,关系紧密,来往密切…这是看得见的“朋友”;相互欣赏,相互获得能量,相互成长…这是看不见的“朋友”,即灵魂上的势均力敌,成为了灵魂上的知己,这是朋友的内核。古代交通不便、书信传书,也要半月甚至更久才达,也有可能有所闪失音信全无,试想这个时代一个灵魂知己的到来,该是怎样?悦太无力了,也不合情境,必需乐,必需把乐发乎于外,无法掩藏,必大笑之,舞之,蹈之,宴之,甚至哭之…这种乐是别人看得见,收得到的。所以学习为悦,朋友之欢为乐。今天读书为它,朋友极度贬值,又有几人能得孔颜之乐?</p> <p class="ql-block"> 学习就是中国的圣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告诉我们要知之必由学;“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告诫我们化民必由学;“学不可以已”提醒我们学不可以止;一贯无可无不可的老子,也苦口婆心地说:“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断”。学可以长技能,长见识,长智慧。一个人有了本领与智慧,自会不忧不惧,笑傲江湖。但自己强大还不够,还要有灵魂知己,有强大的朋友圈。“出门靠朋友”可不是随便说说,是人生经验总结,是智慧结晶。孩子终将走出家门,离开父母的羽翼;父母终将弱去、老去;兄弟终将各奔东西。人生真正可以倾诉的、宽慰的,启迪的,依靠的,其实是朋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既是知音难觅的喟叹,知音重要的咏叹。</p> <p class="ql-block"> 人生充满机遇与挑战,唯有学习与朋友可应对,抓住机遇、接受挑战,一靠学而不厌,二靠真朋友。这就是我读《论语》首章的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