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玛米好门巴~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贾成武【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第四章:雪域仁心情系高原

贾国洪

<p class="ql-block">记叙:贾成武 整理:贾国洪</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义无反顾援青海》</p><p class="ql-block"> 十八万里奔波唐蕃古道,十八载上高原大爱无疆;情系青海温暖彩虹故乡,雪域仁心相伴湟水荡漾;金珠玛米搭建生命之桥,不畏巍峨日月山高乏氧;亲手种下幸福树结硕果,枝繁叶茂盛开沈水之阳;他在藏汉各族人民心中,留下无私奉献感人篇章。 </p><p class="ql-block"> 6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雷锋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贾成武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行动,要在奉献中传承,在传承中升华。</p><p class="ql-block"> 2001年贾成武担任首批医疗队队长支援青海,到目前为止共去青海18次。前8次是202医院组织的,每次去3个月,后来10次都是他自费去的。经过10多年帮扶,湟源县医院脑外科具备了抢救脑外伤的医疗能力,现在是青海省特色科室。对于未来,贾成武表示要继续在践行雷锋精神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雪域高原献爱心》</p><p class="ql-block"> 自2001年以来,沈阳军区202医院党委根据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关于军队医院对口支援西部省(市、区)县的通知》精神,先后组建委派了八批医疗队赴青海省省湟源、湟中等地县级人民医院进行帮扶援建工作。医疗队本着:“为西部人民服好务,把党的温暖和人民子弟兵对群众的深情厚意送到千家万户”的精神,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为宗旨,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贾成武义无反顾地积极报名,成为第一批医疗队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视觉冲击引共鸣》</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回忆说:从踏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大西北壮美的河山是那样的广袤亲切,这块高天厚土上的人民是如此的善良实诚。塔尔寺虔诚的喇嘛,金银滩热情奔放的藏族姑娘,清真寺礼拜的回族同胞,日月山下纯朴善良的湟源乡亲,青海湖清澈透明的湖水,水面上嬉戏追逐的候鸟,风中摇曳的馒头花,无一例外地产生着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上的共鸣。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大西北、爱上了青海、爱上了湟源。</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初上高原做手术》</p><p class="ql-block"> 湟源县地处藏汉交界,是青藏公路、兰青铁路及湟嘉公路要道,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医院收治的病人病种多,创伤多,病情重。由于县医院不能实施开颅手术,脑外伤病人都要送到50公里以外的西宁市医院,很多病人在转送途中失去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我收治的第一例脑外伤病人,是因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被紧急送到湟源县人民医院的。当时,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如果转送到50公里之外的西宁市医院,病人途中会有生命危险,我当即决定实施开颅手术。但是县医院设备、条件落后,这种条件下做开颅手术,确实给了我不小的压力。如果手术成功,将改变湟源县医院的历史,失败,我又将怎样面对湟源人民?为了病人的安危,我坚持实施了该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例开颅手术。手术获得了成功,患者家属送来了锦旗和哈达,感激地说:“你们就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啊!”</p> <p class="ql-block">第五节《规范操作严示教》 </p><p class="ql-block"> 脑外伤、脑出血的病人多为急诊病人,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有病人来院,我都及时到场指导手术抢救。为了保证手术质量,我严谨示教,规范操作,认真带教他们做好每一例手术。把我的经验特别是教训都毫无保留告诉他们,让他们健康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六节《回头病人是信任》</p><p class="ql-block"> 医疗扶贫不但要为医院提高技术,还要积极为当地群众减轻负担,解除疾苦。我们千方百计为病人节约每一分钱,要知道当地2000年人均收入才470元。在沈阳开颅手术最少要2万多元,在湟源100多例开颅手术没有一例手术超过1万元。脑膜瘤手术出血多,风险大,在大医院也是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医疗队在湟源县医院经过充分准备,成功全切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病人无任何并发症。出院前病人家属给我们送来2瓶青稞酒,被我们谢绝了,病人家属感激万分说:“在湟中县当地有3例同样发病的病人,1例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放弃治疗,1例在省里大医院用了4万多元。而我们在湟源县医院仅用了1万元钱就痊愈出院。专家们帮助我们解除了病痛又防止我们因病返贫,解放军医疗队真是我们的个家子(自家人)。”</p><p class="ql-block"> 2002年8月的一个夜晚湟源县医院急诊科突然来了一位从湟中工地转来的脑外伤的病人,病人是开放性颅脑损伤,颅骨粉碎性骨折。我们为他做了急诊开颅手术,凌晨手术结束,我们护送病人到病房,问护送他的工友为什么没有把病人送到西宁大医院,开车的司机对我们说难道您不认识我了,我是李玉林。这才让我们想起,他是2001年医疗队来湟源做的第一次开颅手术痊愈的病人。他说如果没有医疗队及时给他做手术,早就没命了。现在他又可以开汽车工作了,这次工友受伤第一时间就想要把他送到湟源来抢救,因为这是挽救他生命的地方,是值得信任的医院。</p> <p class="ql-block">第七节《最难一次大手术》</p><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份,一名湟中县的农村妇女长年频发头痛、呕吐。她的家人听说湟源县来的沈阳202专家脑外手术技术高超,特意赶了70多公里路到湟源县人民医院检查。我在检查中发现,这名患者颅内长有大脑膜瘤,需要及时摘出。但是脑膜瘤位置比较特殊,恰恰位于颅脑的冠状缝和矢状缝处。因为这里有脑部供血的矢状窦(脑部供血的静脉回流血管),如果稍有不慎触碰该血管,导致破裂就会严重危机患者生命。这种被称为“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无论在军地哪个大医院都是棘手的手术。医学上开颅手术患者死亡率较高,但我顶住巨大压力,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决定为她亲自钻孔开颅。手术前,我认真审核手术方案,最后确定在颅部钻6个孔,然后用线锯分半翻开骨瓣;,在沈阳开颅用电钻、铣刀,一会儿就可完成。在这里用手摇钻一点点钻,在矢状窦处,用咬骨钳将未开的骨瓣一点一点咬开,极大的避免了碰及矢状窦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高原缺氧,我们还要戴口罩、干体力活,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不得不停一下,吸氧后再继续。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成功的为患者摘除重约4两的大型脑膜瘤,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病痛。对此,患者亲人特意为我们敬献洁白的哈达,尊称我们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半个月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至今我还清楚记得,患者来院时是由4名亲人用家里门板抬来的,回去的时候是自己走出医院大门的。这个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湟源县人民医院的脑外科技术水平甚至已经达到地(州)级水平。</p> <p class="ql-block">第八节《小医院有大作为》</p><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的一天晚饭后,医疗队队员正在院里散步,走到放射线科楼下时,我发现CT室灯打开了。“肯定有急诊!”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在CT室,我看到一名小患者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心律缓慢,生命垂危。CT检查后,发现小患者颅内正不断往外渗血。当时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开颅减压,患者就会立刻死亡。于是我一边安排医护人员给患者剃头,一边穿衣服走进手术室。原来,这名小患者在窗台上玩耍时不甚摔在水泥地面上,正好伤及头部,当场昏迷。父母开始以为小孩睡着了,就没在意。两个多小时后,父母招呼小孩吃饭时才发现已经昏迷,赶忙送到湟源人民医院脑外科抢救。</p><p class="ql-block"> 手术室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并结合当前开颅手术上的前沿技术,决定采用先钻孔减压后常规开颅救治方法,打破了开颅减压的常规做法。手术中,我与学生邓尔兴(湟源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先钻孔用吸引器及时为患者吸出颅内渗血,保证了生命体征渐渐恢复后,然后打开骨瓣实施止血救治手术。经过3个多小时紧张忙碌的手术,小患者死而复生,并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10天后,他就出院上学了。这种手术方法在当时的“三州一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和西宁市)都属于首次运用。之后县医院邓尔兴医生在青海地区的神经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上做了交流。省内外有关专家称赞说:“颅脑损伤就是强调治疗的早字,县城医院做这种手术是个方向,可以在第一时间救治更多的病人。”</p><p class="ql-block"> 《急诊钻颅减压术在抢救脑疝期颅内血肿中的应用》一文以湟源、湟中、202三个医院的名义在《沈阳部队医药》杂志发表,受到关注。通过五年的帮扶工作,县医院已经开展脑外科手术100多例,成功率80%以上。由于我们医疗队的帮扶,使医院的知名度大大增加,连西宁市区的病人都来县医院就诊,电话咨询热线不断。我们的帮扶是造血不是输血,留下不走的脑外科才是我们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第九节《危难又见子弟兵》 </p><p class="ql-block"> 2001年7月8日,刚到湟源没几天,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席卷了河湟谷地。突降的暴雨引起山洪爆发,湟源县在这次50年未遇的洪灾中损失严重。全县13万人口中就有5万余人受灾,洪水造成死亡5人,伤22人,直接经济损失3041万元。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军民积极参加抗洪抢险,医疗队也上了抗洪抢险第一线。看到洪水肆虐而去后一片狼藉的庄稼地、毁坏的公路、桥梁、民宅,我们的心一下被揪得紧紧的。顾不上多想,立即组织队员向灾区捐款1090元。民政局的同志婉言谢绝:“你们已经在技术上支援了我们,再从你们口袋里拿钱,我们实在过意不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人民子弟兵就是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医疗队撂下这样一句话后放下捐款转身离去。我们的行动受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在抗洪抢险表彰大会上,县委、县政府特地给医疗队授匾:《洪水无情人有情,浓浓爱心系灾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2001年8月、2009年7月、2009年10月日月山下三次特大车祸的抢救。每一批都是数十人伤亡,医疗队按军队突发事件抢救预案指挥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分组包人进行抢救,充分进行总协调指挥。我们的队员不顾饥饿和疲劳,连续工作十多小时,争取时间挽救大批伤员的生命。医疗队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受到各级领导的赞誉。湟源县委书记和县长在抢救现场称赞:202医院医疗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说:“医疗队给他们带来关怀、带来温暖、带来技术、带来效益。这样的支援他们求之不得。愿我们医疗队军魂永驻“海藏咽喉”。”</p> <p class="ql-block">第十节《爱得深沉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在青海帮扶9年时间,医疗队收到过无数条哈达,条条哈达都有感人的故事,都是情感的升华。一位距湟源400公里刚察县的藏族同胞多杰患病后不时昏厥,肢体瘫痪。7、8个人把他抬来,我们及时为他进行颅内血肿手术,这位藏族同胞没钱住院,我们就让他门诊观察,当他痊愈时家人送来牌匾。阿卡给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拉着我们的手说:“神,你们才是神,你们才真正是佛爷派下来救苦救难的活菩萨”。</p> <p class="ql-block">  西纳活佛是藏传佛教发源地青海塔尔寺的首席活佛,全国政协常委,一位得道高僧。他爱国爱教,寝宫里挂满了他和国家领导人照片,当他生病时,医疗队去看望他。湟中县医院的院长把我们介绍给他,说我们是解放军医疗队,来高原就是为藏族同胞解除病痛的。他的第一句话就说:“你们才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他给我们每个队员献上金黄色的哈达,当地群众都说这种哈达是开过光的,这种待遇很多达官显贵千金难求。老活佛用藏族佛教最高礼仪表达对医疗队的敬慕。</p> <p class="ql-block">  五体投地,匍匐叩拜十万个大礼,行程几千公里来到塔尔寺朝圣的小沙弥,因信念坚定,信仰虔诚,活佛特赐一袭顶级喇嘛服,“金瓦雕儋佛殿凉,袈裟红紫喇嘛装”的小僧侣引起了金珠玛米门巴贾成武的特别关注。</p> <p class="ql-block">  上高原,对于每一个医疗队员来说,最难忘的不是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抢救,而是在医疗队完成任务返回前的那一刻。县医院领导、医护人员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为我们送行。每次从藏族人民手中接过青稞酒,看着曾经救治过的患者和家属,从几百里以外的县市如朝拜般送来洁白的哈达,我们都会抑制不住感动的泪水。是纯朴的青海人民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让我们只能留下一个信念:雪域高原人民,我们一定会再来为您们服务。情景剧《高原红》开始的一段话说出我们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节《永远难忘的生日》 </p><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第二次到湟源县。7月13日是周六,下午刚下班我和队友们被湟源人民医院领导叫过去吃晚饭。到饭店后发现湟源县县委书记、负责文教卫生的副县长、卫生局长和医院领导都在。医院的王院长告诉我,说晚上有点“小科目”。接着饭店服务员端来一个蛋糕,上面写着:祝贾主任生日快乐!当时我感动的热泪盈眶,我没想到居然在青海高原有人知道我五十岁的生日!并且县里领导也亲自来祝贺!原来,在我第二次上湟源的欢送会上,202医院脑外科的医务人员说:“这次不能和主任一起过生日了(202医院的传统是,每一个高职人员过生日,医院都会给送蛋糕,我过生日都是和科室医务人员在一起分享)。”恰巧这些话,被正在202进修的湟源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听到了,他们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湟源人民医院的领导。我会永远记住这个生日,正是由于和青海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医院才会将心比心的把自己也当作“湟源人”。这也是让我深深眷恋着青海人民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场面我在青海经历了多次,十年中我去了七次,甚至一个生日在湟源过一次,在湟中又过一次。我在日记里写下了“青海弟兄对我好,一个生日过两遍”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节《高高兴兴浪河滩》</p><p class="ql-block"> “浪”字在字典里面的解释褒贬不一,在青海,这个浪字褒义的成分更多一些。乡亲们见面会说浪着嘞,想阿么浪阿么浪就是想怎么玩怎么玩的意思。浪河滩就是到河边边玩边野餐,这样的经历我已经是多次了,每每回想起来还像是昨天。星期天一个科几十个医护人员做上车,车里一个大箱子,里面放着锅碗瓢盆等炊具,在集市上花几百块钱买了一头羊。车一直开到湟源郊外的一处风景秀丽的小河边停了下来,大家找了一块平坦的地域支起炉灶,煮起了羊肉。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左右时间,“熬熬”出锅了。所谓“熬熬”和羊汤没有太多的区别,就是羊杂加上点萝卜、土豆、粉条。大家就在草地上铺块布,喝着“熬熬”吃着馍馍。再等一会美味的手抓羊肉端上来,野餐也到了高潮,大家端上青稞酒,开始互相看酒了。</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统计,西宁市这个小小的高原古城,烈性白酒的人均销售量仅次于莫斯科,居然占到了世界第二位。难怪青海人豪饮之下,喊出了:“酒喝黄河两岸,拳划西北五省。”的豪迈口号。青海人喝酒有青海人的特点,一般先由主人简单几句开场白,然后端起一个小盘子,盘子上放六个斟满酒的尕酒杯,这叫一台。或按年龄大小,或按职位高低,或按知名度不等,依次敬酒。在这必须进行的程序中,被敬者必须满饮此六杯,每喝一杯,要翻转手腕儿,亮出杯底,以示喝干。有种人品叫“干散”,六尕杯酒一下喝完就是这个称号。每一次我都可能被灌上几十杯,他们善意的想把我放翻,并非什么人都有这个待遇的,这是纯朴的青海人对你的最高奖赏。纯香的青稞、鲜嫩的手抓肉,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聊天,一边猜拳,高兴了来几段青海“花儿”,遂忘记了多日的疲劳。“狗浇尿”是青海农家待客的一种普通面食。由于制作时将薄薄的饼子放进热锅,然后用油壶在薄饼上浇上青油,煎好的饼子酥脆可口,香气扑鼻,老少皆喜食用。因为用油壶浇油时,壶嘴喷出的油象狗在撒尿,所以,老百姓普遍称之为“狗浇尿”的油饼,每个人一张、一碗尕面片下肚才算结束整个一天的活动。队员们和我谈起这事都说:“玩的是挺开心,可几十个人一天就吃一只羊,也太寒酸了点。”我告诉他(她)们:“像这样的活动一个科室一年仅有一次,他(她)们每年都等着我们来才去呢,王院长特意告诉各个科串开时间我们都可以参加。”听到这里,队员们又一次被这里的人感动了。</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张照片你能猜到是什么季节吗?我们的服装是不是有点怪,人常说在青海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这种感受。</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节《洋雷锋与活雷锋》</p><p class="ql-block"> 一位曾在湟源县度过少年时代的美国人,怀着感恩之情,向县医院捐赠了CT、心脏彩超机等设备,他就是被称为“洋雷锋”的美国友人柏大卫先生。老先生为湟源县医院的发展已募捐600万元人民币,帮助医院更新设备,造福乡亲。但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业务一直开展得不好。医疗队专家的到来,难题迎刃而解。他们边使用、边人员培训,使这些先进设备利用率成倍增加,医院病情诊断和治愈率大幅度提升。募捐者曾为这些设备能否合理利用而担心。美国募捐委员会主任来湟源时问我们:高血压、脑出血是否还是传统的中药治疗和求菩萨保佑?话语间有明显的歧视,我们二话没说,带他们看了脑外科手术,当他看到我们为脑出血病人手术,术后的病人顺利康复时,为他们提供的设备得以利用而感到高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对大卫先生说,你们提供现代化设备,我们提供新技术,共同为西部的发展作贡献!这位传教多年的老人激动地说:“感谢你们这些专家!仪器再先进也需要人来操作。如果没有你们的技术帮助,这些仪器也无法为我的乡亲服务。你们是雷锋故乡来的‘活雷锋’啊,愿上帝保佑你!”是啊,活菩萨,活雷锋,我们仅仅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应该尽的义务,这是老百姓给我们最大的荣誉!是真诚的付出换来了湟源人民由衷的爱戴,湟源人民是真诚的,湟源人民是懂得感恩的!</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节《一位老人的心扉》</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八年里有幸三次与柏大卫先生相会,我们许多同志都和他见过面,都为大卫精神所感动。他给湟源带来新设备,我们带来新技术,互相结合,湟源的明天会更好。去年他分别时的一席话沁人心扉:“我这次来,有人问我,是不是最后一次来中国、来湟源,我想,但愿不是!但是人老了,晚上脱下袜子,早上穿哩吗不穿不知道。我一直说,一个人的故乡一生只有一个,我在美国有房子,但我的故乡在湟源。我希望我死后能葬在湟源,能从小小的湟源升上天堂,那是我终生的愿望。如果这是我最后一次来湟源,那我们来生再相见,我一定会再到湟源看望我的秭妹们!”生离在即死别难料,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一位耄耋老人,我们的心就像锥刺一般疼痛。泪水早已迷离了眼睛,在场的每一个人眼中都噙满了热泪。井石先生是典型的性情中人,此时他泪流满面。连沉稳持重的王世康院长都凝固着表情以喝水的样子掩饰着内心巨大的阵痛。在大卫先生面前,井石和王世康这两个湟源男人,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的最佳兄弟。他们一个幽默风趣,与大卫先生的豁达开朗相得益彰,一个沉稳干练,与大卫先生的稳健果断相辅相成。</p><p class="ql-block"> 我与大卫先生的交情已经有七年之久,彼此欣赏、相互敬重,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让故乡的亲人们过得更好!我也早已把湟源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此时大家都掩饰内心的激动,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无不为之动容。就是这位老人,他不停的呼吁,从大洋彼岸往返20多次,给故乡带来600万的慈善款,而他自己银行账面上的存款仅仅有7千美元。医疗队董玉珍这位留洋的女博士眼眶也湿润了,她说:“从大卫身上我读到一种大爱,这种大爱让我没有办法不尽力去帮助这里的人,他的美元还没有我多呢。”</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节《氧气缺乏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去年年底军区联勤部宣传处的同志到青海采访因高原缺氧倒下时,我们的摄影师给他留下了珍贵的镜头。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雪域高原,大气压仅有580Kpa,这样的情景又何止一次两次。我们忘不了第一批送我们到青海,院长临别时含泪嘱咐我们要平安的回来,因为她也曾缺氧倒下。我们忘不了先后有41名医疗队员在雪域高原默默地克服困难,倾尽全力无私奉献。高原缺氧,饭菜做不熟,为我们医疗队做饭的师傅想调剂一下东北人的口味,包饺子给我们吃。大家非常高兴,有回家的感觉了,可是咬一口白菜馅都是脆的,那猪肉能熟吗?我对大家说:你们当药吃也要吃下去,否则能在高原坚持下去吗?生活低标准,工作高标准,军人的本质就是奉献。医院领导和全院各科室的同志在医疗队员生活、家庭有困难的时候都伸出友谊之手。我们没负担,不孤独,不寂寞!因为我们身后有强大的动力,我们是202医院的代表队。高原缺氧气不缺精神,我们的目的是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决心和愿望。正如著名词曲作家胡宏伟、铁源给我院写的院歌那样:铁的新四军哺育我们成长,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在闪光!9年的帮扶实践告诉我们,大西北需要我们,青海人民需要我们。他们呼唤我们,欢迎我们,需要我们去做贡献。为创造中华和谐大家庭尽一份力、发一份光。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子弟兵的责任------人民的赞誉是对医疗队的最高褒奖!</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节《资源共享谋福祉》</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26日,是沈阳军区202医院医疗队来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参加对口支援工作的第一天,这天上午准备签订对口支援协议。突然外科来了一名车祸引起的脑外伤病人,病人已经处于脑疝状态,瞳孔散大,尿失禁。我已经多次带队来青海参加对口援建工作,看到病人情况危急,决定立即急诊手术治疗。但湟中县医院没有脑外科,手术器械也不全,本院医生也没有配合过手术。可是病人情况危急,不能往省城转运,否则会发生意外。我当机立断,向湟源县医院请求援助,湟源县医院脑外科医生带器械火速赶来协助手术。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病人脱离了危险。但到了晚上病人昏迷加深,CT复查颅内出现远隔血肿,我们决定再次进行手术,由于治疗及时,病人转危为安。 </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31日湟源县医院有一名双额脑内血肿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两个医院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于是,在与两县医院取得联系、达成共识后,带领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到湟源参加手术。这个方案不仅让县医院的脑外科医生们了解掌握更多的情况,有更多的操作机会,同时也可带动两个医院脑外科共同发展。通过每周1—4在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周5到湟源县医院查房、讲课及手术。虽然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医疗队感觉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内心也更加充实了。由于有对湟源县人民医院帮扶工作的经验,我们很快在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了脑外科,并迅速开展了业务。为此,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的领导和职工感到莫大的荣幸。邢永寿院长说:“脑外科的建立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受益最大的要数甘河工业园区的职工。这里企业集中,不断有脑外伤病人送来。以前都是转到省城医院,要花费八、九万元,现在我们自己有了脑外科,手术费仅需两、三万元,而且成功率高,服务热情周到。军医们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还给我们树立了如何做一名合格医生的信念。对我院职工感触很深,思想上震动很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军人的素质,医生的品德。真希望他们常驻不走,我请求明年他们几个还来我院,并且再带一名急诊科和儿科医生过来!”这是湟中人民发自肺腑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节《湟水河畔有至交》</p><p class="ql-block"> 湟源人民眼中的王世康院长:“这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者,一位有菩萨心肠的好人!他是全国白求恩金质奖章获得者,奥运火炬手,是一位有人格魅力的人……”。为什么湟源县医院有这么大的魅力,能吸引大洋彼岸的柏大卫先生二十余年往返乐此不疲?当我第七次到青海时,王院长说:“贾主任我给你算过,八年中你七上高原,每年70多天,加起来已经一年有余。我们的情结还长着嘞,大卫先生来了二十一次,你最少也不能低于他。”说明他是个纯朴人,一个老实人,一个细心的人,一个你一旦结识就终生不能忘怀的人。每一个和他打过交到的人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融化,成为至交直到永远。</p><p class="ql-block"> 王院长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几十年在湟源为乡亲们服务。上级领导也多次想调他到省里大医院工作,可是湟源人民离不开他,他也舍不得湟源的乡亲们。据说他也给领导送过礼,让领导给骂了一顿,说别人都是为当官送礼,你是为了不当官找我,你是不是有毛病。事后我问他你给领导送点啥?他憨厚的一笑说就是两瓶湟源醋。我了解到在当地的丧俗中至今仍有“摆歪”的说法。就是在亡人入殓前,亡人的当家人要当着众人的面,向孝男孝女们严厉询问亡者所患何病,吃了何药等等,以检验是否尽了孝道。而在湟源,当家的人一定要问清亡人生前是否请王院长看了。如果不是,即被视为不孝;如果是,娘家人则会大度地说:“既然王院长都看过了,那是瓜熟蒂落了,我们的人阳寿到了。”王院长在当地乡亲们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我们在湟源工作期间也多次和他一同到老乡家看濒危病人,决定能否收治。王院长说如今“摆歪”又多了新内容,解放军专家也看了,这是对逝者的最高礼遇。县医院的工作人员都常说我们医院有福,有这样一位好院长。他感动了大卫先生,资助医院很多设备,他感动202医院医疗队,带来先进技术。他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用他的魅力感动所有到过湟源和从湟源出去的人。</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节《湟源人民真有福》</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自问走过的地方不算少,特别高等级的地方见到的不少,但寒酸的像这样子的办公室我还从来没见过。十年了,我们到过湟源县医院的同志都知道医院的变化,可就是看到医院的办公室还是老样子。院长办公室居然外面有两块牌子,“院长办公室”、“心内科诊室”,外间是接诊室,接诊病人。王院长小小的办公室没有老板桌、没有舒适的皮椅、没有饮水机、没有空调、没有一件当代官员的办公室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设施!真找不到恰当的字眼来形容这间办公室兼会客室。一个木制三人沙发至少有20岁了吧?一组单人沙发套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卡叽布做的。最现代的就是一对铁皮档案柜,可我们在十多年前就享用过了。最具特色的还是这个镜框里的警世铭言:人生的最高哲学是真诚,人生的至上精神是奋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在他心中烙上无法忘却的印记。他的处事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流淌着传统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做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这就是他的立世之本!他们在地下室一住就是多年没动,而这几年光我来县医院的手术室已经重新建了三次。第一次新建手术室是增加了脑外科,原手术室变成病房,新建手术室。第二次扩大病房,手术室建到门诊4楼,提高手术质量建成层流手术间,现在又要在此基础上扩大手术间数。适应发展需要,可以说这些年建住宅楼、托儿所、健身房,解决职工的家庭困难,为的是让全院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保障家乡人民健康。他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报,多年来,湟源县医院没有一位医护人员调离,而医院的美誉还引来了不少外县的专业技术人才。我想大卫先生可能也是看到这一点,湟源人们看到了这一点。我曾经收到好朋友们发的一条短信:“有了王世康,湟源人民真幸福,湟源的患者真幸福!湟源人民万岁!”这是我的感慨,更是我的祝愿——湟源人民万岁!</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节《六月六的花儿会》</p><p class="ql-block"> “哎….幺!/上去(那个)高山呀望平(里个)川(呀)/(哎呀)望平(那个)川(呀)/平川(里呀)有一个牡丹/下去(那个)平川(呀)摘牡(那个)丹呀/(哎哟)摘牡(呀)丹呀啊/摘不到手里边也是个枉然。”</p><p class="ql-block"> 青海人们有“唱花儿”的习惯,人人都是高手,各种曲牌,非常好听。每年六月六的花儿会在青海那真是花儿的海洋,到处都能听到动人的花儿。青海电视台播出花儿大奖赛,井石先生是评委。这些年我和井石老师学了几段,开嗓就是妥妥滴正宗高原音,井石老师开玩笑说我不用参加预赛,直接进决赛可以拿前几名。我想写个哇哒啦唱青海花儿,真的!花儿的曲牌很美,直令调、互助调、湟源调、尕马令都非常好听。哎….幺!/日月(那个)山上呀把根(里个)扎(呀)/(哎呀)把根(那个)扎(呀)/湟水(里呀)河畔花为家/哎….幺!要问(那个)我是(呀)那一(那个)个呀/(哎哟)那一(呀)个呀啊/雪域(那个)高原哇哒啦(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县医院的工作人员和我开玩笑说;我们青海尕年青都不会的东西,怎么专家们都会。六月荷花是青海著名网络作家,她记录了沈阳军医在湟源的日日夜夜。我欣赏她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情结。在她的描述下,我成了这样;“他与我省著名乡土文学作家、民俗研究家、省作协副主席、青海花儿研究会副会长井石先生对唱花儿。可别小瞧这位脑外科专家花儿歌手,他可是井石先生的得意学生哦!这个说着东北味儿的湟源话,大口喝着青稞白酒,吃着手抓羊肉。字正腔圆地唱着一首又一首青海花儿的东北汉子,显得那么儒雅清秀,一副近视镜恰到好处地将他的学者风度点缀到位。只要不开口,你就会把他当成一位大学教授或科研部门的学究。而此时的他一抛知识分子特有的矜持,与湟源的同行们称兄道弟,倾心交谈,完全融化在一种浓浓的亲情中。他与柏大卫先生的熟识,与井石先生的默契,与王世康院长的相知,与湟源难舍难分的不了之情,一步步吸引我想对他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节《此情永记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这种场面有谁见过?桌子上面没有菜,仅有几块甜瓜,可是青稞酒是一点不能少,依然是一台尕杯。 </p><p class="ql-block"> 2001年八一建军节晚上,王院长和马文智副院长从西宁开会回来,他们说今天是军医们的节日,一定要祝贺一下。自己从家里拿来两瓶青稞酒,食堂已经关火了,我们宿舍只有俩甜瓜,切了做下酒菜。就这样我们边喝边吃,感情的交织,精神会餐也是难以忘怀的。外地人初来青海,看见青海人喝酒时,干干净净的桌子上只有一把酒壶,碟儿里只有四个酒盅,无一个下酒的菜碟儿,就摇摇头说:“青海人怪,喝酒不吃菜。”青海人自己将这种喝法称之为“干喝”,干喝有干喝的味儿。酒是粮之魄,水之魂,本是琼浆玉液,为何要用油腻腻的菜去糟践它?纯朴的乡亲们没有忘记远离家乡的医疗队。无论是西宁市卫生局还是青海省卫生厅的领导,在建军节这天都没有忘记我们,让我们有种在家的感觉。多少次我们就餐时发现红烧牦牛肉,手抓羊肉上桌,就告诉炊事员上错了,我们没有点这些菜。炊事员说是王院长让做的,他悄悄的看你们的菜谱,你们点的菜太素了,你们太辛苦了。李巨主任可能还记得我们经常点的红绿灯吗,就是一盘西红柿炒青椒。王院长甚至风趣地说我们来时要给每个人称一下体重,生怕把我们饿瘦了不好交代。赠人玫瑰留有余香,感恩的湟源人用真诚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不仅仅是外国友人、西方传教士、藏族喇嘛、阿卡,而且感动了多少个“哇哒啦”!当地人管外地人叫“哇哒啦”,也就是讲话听不懂,哇里哇哒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多年帮扶情谊深,精心带教为人民,白衣战士做奉献,氧气缺乏有精神。情系高原献爱心,开发西部打头阵。日月山下结硕果,湟水河畔永留存。</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节《“贾院精神”入章程》</p><p class="ql-block"> 据湟源县政府介绍:在北部战区总医院主任医师贾成武的亲自主持下,湟源县人民医院成立了神经外科,并首次开展颅脑手术。十八年来,他怀着对青海人民深厚的感情,五次带队开展帮扶工作,十八次上高原为该院培训人才、造就人才。主持和指导各类颅内、外手术,就地就近抢救了众多危重病人,填补了医院建院历史上的技术空白。使该院神经外科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省县共建重点学科。</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主任医师在帮扶期间任湟源县人民医院名誉院长,独具时代特色的"贾院精神"已写入湟源县人民医院章程。</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节《这是最高的褒奖》</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地媒体曾经问过我,为什么多次来高原?来这里有什么好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很坦然:“1998年我就是主任医师,沈阳军区神经外科专业副主任委员、沈阳军区卫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已经让我感到非常的满足。到青海工作202医院一个月给我发800元奖金,可我一个月的手机费就要700多元。高原艰苦环境和沈阳不能比,淳朴的湟源人民需要我们,脑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象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要把它扶植起来,看它长大。脑外科工作没有走向正规我就要来,能为湟源人尽一点微薄之力是我的心愿。要说好处,可能就是和高原人民结下的深厚感情吧。医疗队十年来多次收到藏民敬献的哈达、病愈群众送来的锦旗、牌匾。有些藏民把他们珍藏多年的冬虫夏草拿来送给我,都被我们婉言谢绝。</p> <p class="ql-block">  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对医疗队的工作进行了多次报导如《医疗连创第一、医风誉满民间》、《沈阳军医走进大西北》、《军魂永驻“海藏咽喉”》、《沈阳军医的湟源情》、《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在闪光!》。西宁电视台新闻广角专题报道《医疗帮扶造福百姓》,青海日报《把爱留在高原》,人民日报《生死相依鱼水情》。这不但是对医疗队的赞誉,同时这也是对医疗队工作的肯定。当地政府多次颁发“荣誉证书”表彰我们为提高湟源、湟中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多名同志被县政府、县医院聘为名誉院长、名誉科主任。</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代表被沈阳军区联勤部评为支援西部先进个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表彰为军队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先进个人。出发时我们披红戴花,在青海,藏胞给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这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节《西部开发打头阵》</p><p class="ql-block"> 2009年7月17日国家卫生部张茅书记来湟源视察,专门接见医疗队的同志。我们汇报了帮扶的体会,来到大西北这是我们心灵的一次净化,一次升华。今天的湟源县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二级甲等医院,必备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电脑管理网络将财务核算、门诊收费、出院结账联为一体,宽敞整洁的医院如同宾馆园林。随着医院名气的上升,门、急诊就诊量大增,环青海湖地区的农牧民群众都愿意到湟源县人民医院治病就医。一是这里的服务态度好,二是路程比西宁近、花费小,三是西宁能做的检查这里基本都能做,何乐而不为呢!多年来,县医院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先后输送近百名医务人员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医院耗资百万元,建成了30多个科室,在全省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医院几年的建设,病人住院条件不断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医疗队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只有医院办公室条件没有改善,仍旧在阴冷的地下室。省政协陈副主席(原卫生厅厅长)介绍了202医院支援西部动真情,选精兵强将,真诚的支援,无私的奉献,在西部高原开出了瑰丽的民族团结、军民团结之花。之所以医院打报告一再挽留他们,人民群众之所以高度信任他们,就是因为202医院赴青海省医疗队视西部人民为亲人,视受援驻地为故乡,想西部群众之所想,帮西部医院之所需竭尽全力。张茅书记对我们九年的帮扶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勉励医疗队员为西部人们服好务,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同时指出帮扶工作还要加大力度,全国三甲医院都要有帮扶重点。前几天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召开,又制定了到2020年扶贫工作的目标。我们相信大西北医疗工作就要腾飞了,乡亲们因病返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节《感动沈阳好门巴》</p><p class="ql-block"> 十万里奔波往复,十六载青丝白发。在雪域高原,你亲手搭建了生命之桥,也亲手种下了希望之树。枝繁叶茂间,沈水之阳,大爱无疆,温暖唐蕃古道,相伴湟水汤汤。”</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沈阳盛京大剧院举办的2017年度“感动沈阳”人物颁奖典礼上的一段致辞,献给一位情系青海的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退休军医——贾成武。</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节《部队战友同祝贺》</p><p class="ql-block"> 沈阳军区总医院和平分院领导及放疗科全体医护人员,当得知贾成武主任获得十大感动沈阳人物时,在第一时间向他本人表示祝贺并集体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贾成武参军入伍时的测绘大队战友们,在得知他获得“2017年十大感动沈阳人物”后欢欣鼓舞。沈阳籍战友举办集体庆典,热烈祝贺不忘初心使命,扶贫帮困业绩突出的贾成武取得优异成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