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安塞看看,这是父亲生前未能了却的心愿,2006年我先生从新闻上得知西安至延安的高速公路通车,他说咱们陪母亲回趟延安吧。于是我先生开车,我和姐姐3人陪母亲回到了安塞,终于圆了母亲自父亲去世后多年来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陕北的沟沟坎坎,安塞的山山水水,对母亲来说有着太多的回忆,思念和伤感,我的大哥和两个姐姐与安塞有着扯不断的联系。那时年迈的母亲对很多事记不清了甚至有时糊涂,但60多年前在陕北安塞度过的那段艰苦岁月,却深深地刻印在了母亲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在安塞政协主席袁方生的家里,母亲和袁主席,两位相识于几十年前的老朋友一见面都兴奋不已,说起共同经历的往事,好像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p><p class="ql-block"> 袁主席的父亲袁守先是当地一位医术高明,深受百姓爱戴的老中医。1937年秋父亲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父亲从延安鲁迅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塞完小工作曾任校长。初到安塞的父亲不幸患了重症伤寒,病情十分危重,前去探病的祖父望着垂危中的父亲悲痛欲绝,无奈中他将父亲托付给一位韩城同乡,说如果父亲真的不行了请他帮着料理后事,祖父则一路哭着匆匆赶回韩城老家,他想让母亲去安塞见父亲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 那时韩城老家是国民党占领的白区,要去陕北红区得通过国民党的多道封锁线,母亲带着7岁的大姐丹丹,经历一遍遍的苛刻盘查,一路艰辛终于赶到了安塞。那时,父亲经袁爷爷用中医中药精心治疗,病情竟也日渐好转,是袁爷爷的妙手回春救了父亲一命。万没想到的是到安塞没几天丹丹姐就因患白喉而病亡,母亲说她忘不了那个凄寒的夜晚,在鸡叫头遍的时候,丹丹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父亲说丹丹是替他“去了”,他亲自上山伐木,在后山的一个石窑里安葬了丹丹。 </p><p class="ql-block">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父亲调干入伍随部队转移,参加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的各大战役。临行前,父亲将母亲和大哥送到袁爷爷家住过一段日子,后来母亲随家属队转移才离开。当时母亲怀孕8个多月,还要背着1岁多的大哥跟随家属队向山西方向转移。途中母亲和几位家属在山崖下,敌人的马队就在头顶“踏踏踏”地跑过。大哥欲哭,母亲将大哥的嘴死死捂住,等敌人马队跑远了,大哥被捂得面色青紫。在一个叫二曲的地方,母亲生下我的二姐。刚分娩的母亲不可能带两个孩子跟上队伍,想送人但在那兵慌马乱的年代,没人收养孩子。母亲只好忍痛将刚刚来到世上哇哇大哭姐姐放在一块大石头上,背起大哥一步一回头去赶队伍……</p><p class="ql-block"> 后来,母亲见到父亲说她把孩子扔了,父亲说如果不那样你们娘仨儿都没命了,这就是残酷的战争年代。</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父亲和袁爷爷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安塞的这段往事我们不止一次听父母说起,从小我就知道在陕北安塞有位父亲的救命恩人,家中相册里父亲一直珍藏着袁爷爷的照片。父亲生前曾多次对母亲说起,希望能一起回安塞看看,然而,父亲终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 2006年,在阔别60多年后母亲重返安塞,她百感交集非要寻找当年父亲工作过的旧址,遗憾的是位于后街山崖下原来安塞完小的十一孔窑洞已被拆,旁边正盖起一幢高层楼房,但在半山腰还可见到几孔旧窑洞,这里是大哥的出生地,真武洞。</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亲和袁爷爷都已离世多年,我们陪着母亲来到安塞,来到这曾听她讲述了无数遍的真武洞,禁不住让人感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延安(1938年)</p> <p class="ql-block">父母在陕北,1946年大哥出生在安塞真武洞,取名孙武生</p> <p class="ql-block">袁妹说我父亲的这张照片一直在她爷爷老屋墙上的相框里挂着</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40年代陕北安塞山沟缺医少药,是袁守先爷爷妙手回春用中医中药救了父亲</p> <p class="ql-block">在安塞政协主席袁方生的家里,母亲和袁主席,两位相识于几十年前的老朋友一见面都兴奋不已,说起共同经历的往事,好像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1947年离开安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耄耋之年的母亲终于回来了,她和也已是七旬老人的袁主席一起回忆往事,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在袁主席家的窑洞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正巧袁妹回家探望父母,我们姐妹虽然初见,亲如一家</p> <p class="ql-block"> 前辈生死挚交 后代姐妹情深</p><p class="ql-block"> 自2006年在安塞我初次见到袁妹,因为有着祖辈们久远深厚的情谊,我和袁妹虽是初见,却如久别的亲姐妹一般,那时袁妹大学毕业在西安一所大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从此后,我们因都住在西安,姐妹之间就常有了来往,女儿南方结婚,母亲离世,袁妹都送上了最温暖的祝福,最真情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南方周麒结婚(2010年)</p> <p class="ql-block">2010年7月1日慈母离世,袁妹的悼念:</p><p class="ql-block"> “ 小兰小五:今天是奶奶离开家的第一个夜晚,思念和哀戚会塞满长长的夜晚,但我知道你们姐弟会像蒜瓣一样洁白紧密地相依守望,因为奶奶一生留给我们后辈最大的财富就是:一颗温慈善良的心贵过世间一切珍宝,一双勤劳操持的手能养育遍地儿孙,一种清明质朴平淡宽容的胸怀能聚拢大爱,成为柱石和依靠!我们必须这一生拿自己和家人当最大的宝,彼此相傍又坚强独立,身心严整,健康豁达,现实安稳,岁月静好,步步踏实,天天平安,才不辜负天堂娘亲牵念恩慈!请把短信转发家人,让最难捱的夜变成抬头仰望,金莲灿灿,宁静安和!”</p><p class="ql-block"> 袁妹感同身受的话让深陷悲伤中的我感动不已,并引入我写的“怀念母亲”一文.</p> <p class="ql-block"> 大学教授袁梅</p><p class="ql-block"> 缘分就这样奇妙,如今,我和袁爷爷的孙女袁妹妹成为亲密的友人、伙伴。 </p><p class="ql-block"> 袁妹叫袁梅,从小生长于安塞,她聪明能干有胆识,虽然出生于干部家庭,她却能无缝对接地勤劳质朴、吃苦耐劳。</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袁妹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看似柔柔弱弱的她,却敢在30多年前,顺应时代影响和内心追求,毅然另类“下海”,与丈夫双双辞去稳定大学教师公职,自己闯天下。她和同是教师的丈夫兰一斐,刚开始租住在后村城中村的民房,环境嘈杂,楼道做饭,袁妹同时给多所高校代课打工,爱人用钢笔写作,创作影视剧,当年陕西人非常爱看的《南来北往》《跨国追逃》《无路可逃》《红十字背后》《关中枪声》《三十里铺》都出自袁妹先生之手。后来,他们用自己的稿费买了下当时在西安属高档住宅的锦园小区一套房子,说起从城中村搬到“诗意栖居”之所,袁妹也只是说:安身立命,必须有个清净自在的住所。</p><p class="ql-block"> 20多年来,袁妹夫妻俩创作拍摄过七部电视剧,两部数字电影,一部央视获奖纪录片。他们一直低调生活,从不宣传自己,袁妹说影视是工业文明 集体智慧和粉丝经济,一部影视剧播过就过了,全当没有发生,国体巨大,新剧迭出,人才济济,能写就写一点,不能写了就躺平休息,清净自处。这也是她多年学佛的好处 ,把一切当个过程,人间游戏!</p><p class="ql-block"> 袁梅在大学中文系教学中更是出类拔萃,硕果累累,她做过三年文学院工坊的负责人,指导学生从刻板的套子口号式作文向写实、艺术、灵动个性化的创意写作转变,推出上百篇学生习作,频频在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这在该校文学院历史上都是首创。</p><p class="ql-block"> 选择退休后的袁妹也没闲着,她说以前自己当老师,只干自己熟悉顺手的工作,现在处处当学生,接触的都是自己不会的,陌生的,要练的新技能,更忙。学古琴,练舞蹈,打太极拳,自由行等,让她每天都充实忙碌,倒也惬意自在。</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常见她原来的学生,包括毕业工作多年的在中小学教学的老师,还有考研的,正在读研的,仍然发来信息,请教探讨问题,袁妹每次都耐心回答,给学生认真细心指导,真心佩服袁妹的善良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袁妹夫妻俩制作拍摄的影视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世交成近邻 教授教幼童</p><p class="ql-block"> 无巧不成书,我女儿南方为了孩子上学,在锦园小区买了套2手房,如今女儿和袁妹成了前后楼的近邻。有了前辈的世交情谊,两家自然有走动,自然而然就要面对小孙儿的受教育现状。袁妹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实在把娃娃害惨了,刻板的口号式作文,标准答案,话术写作,让孩子没有真情实感,望而却步,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 现实,的确是这样的,自从六岁外孙加一上了一年级,每次女儿辅导孩子看图写话,不是妈妈吼,就是孩子憋不出来挨训直哭,袁妹的到来对南方来说,真是及时雨!</p><p class="ql-block"> 袁老师在大学任教37年,她从专业角度和现实例子体会,小学期间语文的基本生活素质培养和阅读教育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能影响到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p><p class="ql-block"> 只是,身为大学教授袁妹要教一年级的加一也真是不容易,主要是6岁多的男孩调皮猴子般的不安分,上起课来,上蹿下跳,不停活蹦,有时直接钻到桌子底下,让袁老师头疼,但她还是耐心磨合着。</p><p class="ql-block"> 袁老师严谨治学,每次上课前,都为加一专门制作适合小学生的图文并茂的精美课件,她循循善诱教孩子如何观察身边的生活,观察世间万物和我们生活的联系,包括季节变化,植物动物各自的生长规律,承接历史故事,背古诗,学成语,教孩子如何描写人物特点等,从最简单而儿童有兴趣的事件中去教加一如何写作文。</p><p class="ql-block"> 经过1个多月的试教,已初见成效,袁老师辅导周珈逸完成的3篇作文“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不一样的泰迪”已被相关儿童写作机构收编并发表。南方和加一能遇到大学中文专业的教授来进行语文启蒙教育,真是太幸运了!</p><p class="ql-block">我从医多年,但一直喜爱文学,只是功底比较浅。正如袁妹所说,“我们都是吃文学乳汁长大的精神亲子”, 我愿意跟着中文专业的大学教授袁梅继续学习写作,更何况有近水楼台之方便!</p><p class="ql-block"> 袁妹也经常给我分享她喜欢看外国艺术的电影,记得有一次,她发来的影片链接,附了简单的影评文字</p><p class="ql-block"> “不悲不喜,也悲也喜。不庄不谐,也庄也谐。浑然天成,乃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 悲喜任运,庄谐自然,随缘自在,真情实感,这大概是生活和艺术的不二法门。</p> <p class="ql-block">大学教授教幼童,真难为袁妹了</p> <p class="ql-block">清明将至,仅以此文祭拜天堂里的双亲。</p><p class="ql-block">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