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潜心向学,方能问道致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标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结构化的教学能力,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长的路径。在倡导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的当下,集体备课无疑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3月31日,我校陈俊校长,王渊阔副校长带领六位班主任老师在柳河县教师进修学校五楼会议室开展了“数的运算”系列单元主题式集体备课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校首次大单元集体备课活动得到了柳河县教育局、柳河县教师进修学校各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p><p class="ql-block"> 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更得益于柳河县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各位专家教研员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专业引领与耐心指导。</p> 主题明确,目标可测 <p class="ql-block"> 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是数与运算这一主题中,数的运算系列单元备课。我们从六个年级中分别选择了一个有关计算教学的单元。</p> <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又以“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为统领,在以上这六个单元中分别选择了一节核心课。</p> 充分准备,理论先行 <p class="ql-block"> 本次系列单元备课的目的是从数的运算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着眼,在探讨交流中明晰数的运算的一致性、整体性和关联性。切实提高教师结构化的教学能力。</p> <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在备课前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备课单元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老师们能仔细钻研教参、潜心学习,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站在单元的整体视角明晰课程地位及备课内容的主导作用。</p> 领导重视,深入指导 <p class="ql-block"> 为切实提高教师的集体备课能力,打牢集体备课的基石。平日里,陈俊校长经常深入教师集体备课小组中,不仅分享其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给予技术指导。</p> 集备现场,分享智慧 <p class="ql-block"> 本次集体备课流程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由主备教师分享教学设计,然后同伴间探讨交流。六位班主任老师结合前期学习实验小学五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享汇报自己的备课内容。</p> 研讨交流,明确本质 <p class="ql-block"> 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一年级董宁老师的备课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进一步明确了在计算教学中,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经历从算法到算理探索的过程,才能领会为什么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在计算教学中具有统领作用。</p> <p class="ql-block"> 通过分别研讨二、三年级崔嘉桐老师、殷璐瑶老师的备课内容《平均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后,大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老师们共同达成一致,要鼓励学生在算的过程中用语言表达清楚。探讨后进一步明晰了,要站在大单元的整体视角上进行教学,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的运算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大家通过对《小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两节课的探讨交流后。肯定了情境设计从生活中来,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抽取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其探究算理。进一步明确了小数加减法,虽然与整数加减法看似算法不同,但本质一样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同时进一步明晰了小数加减法为五年级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提供了铺垫。理解算理不能停留在模仿算理的基础上,要通过不同手段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最后大家通过马丽老师汇报的《整理和复习—数的运算加减法》的备课内容后,大家在交流探讨中,进一步明晰了小学阶段数的运算的一致性与运算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源于理想的努力和实践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次对美好教育的追求和尝试都值得被肯定。集体备课后,教研员周立海老师做了春风化雨,教研共长的总结和培训。教育科蒋德梅科长发表了具有专业性及方向性的重要讲话。</p> <p class="ql-block"> 集体备课群策群力,点石成金。经过本次活动,老师们不仅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展现了教师们面对新课标的新思考,每位老师在借鉴、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思考,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分享,相信我校的老师们必将勤勉认真、深耕课堂、行而不辍,履践致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