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字210部队(叶城基地)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特殊部队,多年来,广大指战员传承前辈三五九旅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凭着一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在喀喇昆仑平均拔海4500米,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百分之五十、常年低气温零下40度的极其恶劣自然环境中,一代代官兵驻守在漫长清冷的高原天路。为翻山越岭而来的军人们,亮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谱写了一曲曲在雪域生命禁区为兵服务,奉献边防的可歌可泣的悲壮感人故事。军报记者曾这样描述:他们不是沙场将士,却为沙场将士出征高原提供食宿、医疗、油料等必不可少的后勤保障,他们不是踏雪巡逻的国门卫兵,却和国门卫兵一样抗击高寒缺氧,戎守巍巍边关。千里喀喇昆仑边防战线,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更加稳固,日益强大,祖国和人民才更加放心。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新疆军区出版的军内报告文学书刊,反映了驻疆人民解放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战斗历程和英雄事迹。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报刊一篇纪实文学通讯,报道了六、七十年代疆字210部队官兵常年驻守在大漠、荒原、雪山、峡谷为过往一线边防部队热情服务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其中真实的描述了兵站指战员清贫简陋的家庭,年轻官兵艰难困窘的婚姻...... 文章报道了老英雄吴德寿的先进事迹,这位曾先后19次荣立一、二、三等功的老英雄是疆字210部队的骄傲。 文章记录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库地兵站指导员刘志奇同志牺牲的经过,刘指导员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成为疆字210部队的楷模。 这是一幅描绘雪域高原兵站官兵的绘画作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笔者奉命赴喀喇昆仑新藏线沿途兵站采访收集兵站官兵为兵服务的先进事迹,跟随汽车29团汽车连车队早出晚归,整整七天才到达日土兵站。那时的路况相当差,全部是沙石路,危恶险峻,路途之中汽车连指战员仅靠馒头咸菜充饥,只有早晚在兵站才吃到一口热饭。那时高原蔬菜奇缺,有的兵站费尽千辛万苦才泡出一点点豆芽菜,而有的兵站拔海太高,根本泡不出,绿色在这里是“奢侈品”。<div>该作品从构思草图曾征求战友们的意见,经反复修改,最后在新疆军区创作学习班完成,入选新疆军区首届美术作品展,参展了新疆自治区首届国画展,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div> 这是该作品的彩色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