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字210部队(叶城基地)有一支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人民军事素质过硬的警卫连队,常年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二十四小时轮班守护着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洞内洞外的军需、军械、油料等物资,有力配合物管部门形成具有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军用物资储存、转运的供应网,安全准时地绝对保证一线边防部队的需要。<div> 笔者入伍有幸成为一名手握钢枪实弹的警卫战士,曾先后在基地油库、喀喇昆仑山脚下国防工程2号地、基地机关大门站岗执勤。最难忘的是国防工程2号地八个月的警卫经历,2号地建立在一片寸草不长荒漠之中,(地下)既不是戈壁滩,也不是沙漠,这里远离村庄,非常荒凉,在当时七十年代初属绝密国防战备工程。记得初次单人上岗巡哨,班长只简单讲了两点,遇突发事件要冷静、不要怕,二是上岗子弹要上膛,紧急情况下可鸣枪警告。在2号地笔者和战友们平时喝的是山沟里冒出来的所谓泉水,苦中带咸,吃的是天天大白菜,能吃到土豆菜属改善伙食,肉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记得偶然一次班长和几位老兵曾冒着危险用真枪实弹硬是从狼群口中夺回多半只野黄羊,我们全班战士一饱口福。)在这里我们全班战士人人学会了做饭、喂猪、(由于冬季太冷,有的猪没长大就被冻死。)破冰挑水。最艰难是寒冬,吃水得费劲破冰,衣服几乎长时间没法洗。严冬的夜晚上岗巡哨,天空万里无云,皎洁的明月发出阴冷的寒光,地面显示出一片银白色。零下二十多度的刺骨山风阵阵刮来,远处时时传来野狼的嚎叫,这里没有什么月光下的浪漫,只有极度紧张特别警惕的责任感。</div> 上世纪七十年代喀喇昆仑边防警卫战士,选自南疆军区1972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三十周年美术摄影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喀喇昆仑边防警卫战士,选自南疆军区1972年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三十周年美术摄影展。 疆字210部队(叶城基地)警卫战士,选自叶城基地1974年图片展。 笔者1972年摄于疆字210部队分队警卫连队 这幅“月光下的哨兵”绘画作品取材于疆字210部队警卫连队,记得曾有资深老兵说:“在警卫连当兵后悔一整年,当兵不在警卫连后悔一辈子”。忠诚、果敢、机警、迅猛的警卫精神,成为警卫战士终生的骄傲和宝贵的财富。该作品曽参加建军五十周年展览。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疆字210部队警卫连队奉上级指示,一手拿枪,一手拿起生产工具,除了担负警卫后勤军需军械油料物资的任务,利用业余之时在大漠戈壁垦荒造田。用勤劳的双手使营房库区周围变成良田绿洲、果木成林、瓜甜稻香。在哪个物资贫乏的年代,极大地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有效的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该作品创作于七十年代初,取材于疆字210部队警卫连队,曾参加军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三十周年展览,并发表于军内外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