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带我们回到童年时代的文化公园

中叔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都文化公园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公园,位于成都市琴台路,紧邻青羊宫,于1951年在原二仙庵旧址上改建而成。</p><p class="ql-block">50年代初期,市政府为办好传统的青羊宫花会,将青羊宫附近田野开辟出来扩大为花会会场,一边举办花卉展览,一边销售来自各地的花木及土特产品。</p><p class="ql-block">1958年,成都在建国后第八届花会结束后,开始组建“青羊宫花园”。将参展花卉、花木就地种植。四周修砌围墙,逐步实施挖湖造景、修筑亭廊等园林景观和设施。</p><p class="ql-block">1966年,市政府批准将“青羊宫花园”更名为“成都市文化公园”。</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文化公园是依附于青羊宫而来。因此,文化公园继承和发扬了青羊宫一直以来的“赶花会”传统,以举办传统花会、灯会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1966年将这块花圃田地改建为“成都市文化公园”后,青羊宫被划归为文化公园管理,宫内众遁士改行成了花匠和管理职员。</p><p class="ql-block">直到1980年,才将青羊宫从文化公园分离出去,中间用墙隔开而独立,青羊宫回归为宗教场所。</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青羊宫的地域范围图。那时的文化公园地块还在青羊宫内。</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青羊宫老山门。(白郎供图)</p> <p class="ql-block">▼青羊宫鸟瞰。</p> <p class="ql-block">旧时青羊宫周边的苗圃,与花会相辅相成。</p><p class="ql-block">这一带苗圃较多,竹竿编搭的栅栏墙内,有观赏价值的树苗和盆栽花草,园圃中间有蓆棚,棚下屋内的花草或是畏寒冷,或是怕光晒,这种经营性的行业也是为一年一度的花会而兴起的。</p><p class="ql-block">这种格局,为新建文化公园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青羊宫花会周边的苗圃。(美.路德.那爱德摄)</p> <p class="ql-block">此后,文化公园继承青羊宫民俗活动传统,以举办花会、灯会为重心而尽心尽力。一年一度的花会、灯会是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种文化传承和标志,也是成都人一年二度赶赴文化公园的动力。逛花会、灯会己成为那二年辰成都人最开心的娱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文化公园建成后,位于琴台路73号的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文化公园东大门前的琴台路。</p> <p class="ql-block">▼1987年琴台路北口的“琴台故径”牌楼。(成都住建供图)</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琴台路南头。(刘陈平摄)</p> <p class="ql-block">▼文化公园南大门,位于青羊正街西口,与青羊宫大门相邻。</p> <p class="ql-block">▼1995年文化公园南大门前的青羊正街,由于地处文化公园门前,街上都是以游客为服务对象的饮食店铺。(严永聪摄)</p> <p class="ql-block">为丰富公园内的人文景观和历史厚度,从建园时起,陆续从市内各处移入一些历史文物和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1950年1月20日,成都市军管会隆重召开成都各界人士公祭十二桥殉难烈士大会,将烈士遗体安葬到青羊宫二仙庵东面。</p><p class="ql-block">随着文化公园的建立,这座烈士陵园也划归公园管理,现在巳成为成都市民公祭先烈的场所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文化公园内十二桥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1972年,从簸箕街与梁家巷交汇处的武曲宫(现为学校),移入了名为“迎客亭”的八角亭。</p><p class="ql-block">八角亭从型制,建筑、绘画、雕刻都很有特色,极为华丽。亭顶覆盖着青色简瓦,典雅庄重,金碧辉煌,己历经数百年了。</p><p class="ql-block">▼从武曲宫移入文化公园的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1985年,又将“支机石”从支矶石街搬迁到文化公园,现位于文化公园支矶山上的支矶亭内。</p><p class="ql-block">支矶石高2.12米,宽0.8米,底大头小,状似织梭,呈褐色。传说,这是神话中织女的织机垫石。另据专家考证,这块石头可能是古代蜀王的墓穴遗物,用于祭祀活动的祭物。</p><p class="ql-block">▼文化公园内的支机石。</p> <p class="ql-block">最晚从唐代开始,支矶石最初被供奉在祭祀严君平的严真观中,观毁塌后,仍立在旧址的空地上。</p><p class="ql-block">明清时,这里成了街道,称为君平胡同,民国时改为支矶石街,支矶石立于街旁的关帝庙中(严真观旧址在清代改建为关帝庙),后庙宇被毁,支矶石又立于露天,1985年移入文化公园</p><p class="ql-block">▼1914年的成都满城关帝庙,位于支矶石街西口,清代时支矶石就存放于此。现在是成都书画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时成都花会是传统民俗活动。始于唐、宋,相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花会的地址就在青羊宫,故老成都人称为“青羊宫花会”。</p><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前,花会增加了新的活动,当时晚清政府大力倡办商品陈列所、考工厂和劝工会、劝业会、物产会等各种类型的赛会,以刺激工商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成都响应朝廷倡议,于1906年依托传统青羊宫花会而增设商业“劝业会”,从1906年到1911年,青羊宫劝业会于清末连续成功举办六次,且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由此,花会有了物资交流会的性质,使之活动更为丰富而受民众欢迎。</p><p class="ql-block">▼1911年清政府的最后一次青羊宫花会上的劝业会(第六届),图为花会上扎制的花木牌坊和进场的商人。。</p> <p class="ql-block">在长约25天花会上的第六届劝业会期即将结束时,进行了参展产品的优选活动并举行授奖仪式。</p><p class="ql-block">▼劝业会奖台搭在二仙庵外,台上是朝廷官员、军警和一般百姓代表,台下站满了围观的民众,很是热闹。(美.路德.那爱德摄)</p> <p class="ql-block">▼晚清青羊宫花会盛况,被美国人路德.那爱德拍摄了下来。从老照片中可见会场上鲜花苗木遍地,游人如织。(美.路德,那爱德摄于1911年)</p> <p class="ql-block">▼晚清花会中的农具、竹篾器的集中交易区域。</p><p class="ql-block">每个摊点都支竹竿设蓬顶,摊上商品多为小型铁质农、工具,以民间手工打制的锄、镰、斧、刀为主。摊后所搭蓆棚,是摊主住宿之地和堆货场所。(美.路德.那爱德摄于1911年)</p> <p class="ql-block">二仙庵门外的一片旱地里,搭设有蓆棚,售卖茶酒饮食。成都一些有名餐厅饮食店铺都要在场内设临时铺面摊点。</p><p class="ql-block">▼这座临时搭建的二层小楼是当时在成都颇有名气的餐馆“聚风园”,从图中可见,左边门檐下的店招“聚风餐厅”迎风招展,以吸引食客。(美.路德.那爱德摄于1911年)</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发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旅行杂志》,即1927年第12期封面刊印的青羊宫花会图:</span>去观看青羊宫花会的人络绎不绝。( 郑光路收藏)</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青羊宫花会上的如潮人流。(成都图书馆供图)</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花会上的鸟市。(成都图书馆供图)</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花会上售卖玩具的摊点。“风车车”很受儿童喜爱。(成都图书馆供图)</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花会上来自娘娘庙街的小吃摊,“驼子面”小吃扯人眼球。(成都图书馆供图)</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正式举办建国后第一届花会,以后每年一次,每次1个月至1个半月。届时,成都附近的国营、集体花圃及广大花农,都将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贵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运到青羊宫,搭棚撑帐,摆摊设点,进行展销。</p><p class="ql-block">1980年起,市政府决定将花会场地定在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文化公园”。花会期间除传统内容外,又增加了鸟市、书市、书画艺术展销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青羊宫花会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花会游客留影中背景可见当时花会一斑。</p> <p class="ql-block">▼从背景可见花会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花会上的儿童玩具,仍以“风车车”主打。</p> <p class="ql-block">▼花会上的儿童玩具——“小玩意儿”。</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花会上的小吃“三大炮”摊点,生意很好。</p> <p class="ql-block">▼1989年“花会” 的小吃摊区。(郑光路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公园的另一游乐活动是一年一届的灯会。</p><p class="ql-block">成都灯会早于花会,它西汉萌芽,东汉有形,唐代炽盛,近代成会,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在成都历史上,关于成都灯会的记载有很多。可惜在建国前后成都灯会也停办多年。</p><p class="ql-block">直到1962年,成都灯会才开始重新在青羊宫举办(和花会一样,场地也包括今文化公园)。每到大年初二,就是成都青羊宫灯会开灯的日子,一般持续一个月时间,虽然当时灯会颇为简单,但是那些年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灯会上总是人山人海。</p><p class="ql-block">1980年,青羊宫与文化公园分开,成都一年一度的灯会定在文化公园举办。这一中国古老的民俗在成都得到很好的展现。文化公园继承了青羊宫千年来的民俗活动”传统,更名为“成都灯会”,成了老成都每年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灯会门票,现在看来很简陋。</p> <p class="ql-block">▼1968年成都第七届青羊宫灯会。</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羊宫灯会。</p> <p class="ql-block">▼吉祥大象灯组。</p> <p class="ql-block">▼观看灯会的游人个个喜气洋洋,兴高彩烈。</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灯会,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而制作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灯组。</p> <p class="ql-block">▼五谷丰登灯组。</p> <p class="ql-block">▼工业题材的钢铁生产灯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青羊宫与文化公园分开,灯会也改名为《成都灯会》。</p> <p class="ql-block">▼阿凡提灯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灯会,《宝莲灯》灯组之《.沉香救母》。</p> <p class="ql-block">▼糖饼“糖孔雀灯”是成都灯会“三绝”之一。另两绝是用成吨食糖,将上万件瓷器或玻璃瓶制成的巨型灯组,这种形式的彩灯最受游人欢迎。</p> <p class="ql-block">▼熊猫灯组。国宝熊猫是每年灯会上必有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文化公园成都灯会小吃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新世纪初的2003年,举办了多年的成都灯会转场去了塔子山公园。这是由于场地太小己无扩展余地,只好被迁移。从此,文化公园每年的双会就只剩下花会了。</p><p class="ql-block">▼文化公园花会今年已是第五十九届,于2023年3月17日开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