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杏坊仁风楼,见证太平天国风云岁月

今日梅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嘉应州城池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前的南门城墙</h3> <br>  仁风楼是140多年前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在嘉应州(今梅州)最后的大本营。当年太平军进城后,汪海洋驻扎仁凤楼,在城上建望楼,在城外周围山冈筑土城、挖战壕,连营数十里,与城中呼应。<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望杏坊仁风楼,见证太平天国风云岁月</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文/赖俊权 轩儒</font></b></div><br><br>一座老城,如果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许多故事,他们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于幽暗,于昏黄,与时光交流,或者进入我们的身体。繁华落尽,心有余香。如若轻轻打开一座老院斑驳的大门,岁月的封尘,会氤氲散去,往事一点一滴,从墙角记忆的荒草里挤出,深深浅淡向我们诉说过往不复的时光。<br><br>了解梅城,最好的方式是走路。当你带上一双好奇的眼睛,脚踏实地走向这个城市的街角,掬下身子到原生态的市井街巷,去探寻坊间的乡音乡情,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情风俗,品尝有滋有味的风味小吃,聆听民风淳朴的民间故事,老街古城才真实的在你面前。<br><br>梅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客都中心城区,民风古朴,憨厚耿直,亲和力强。今年初,梅江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区长钟秀堂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大众最关心的十件民生实事。其中实施古民居活化开发项目中,深化拓展“千年嘉应情诗画梅江梦”系列活动,打造梅江客家风情文化旅游节、金山圩日、金山庙会等特色民俗品牌,升级改造嘉应古城和攀桂坊、红杏坊“一城两坊”,打造客家风情历史文化街区等,就是实惠民众的一等好事。<br> <br><br>说到“一城两坊”,其中攀桂坊,毗邻梅江,周溪河缠绕其中,水乡的灵秀吸引着无数客家先民在这里安居,文脉肇造于宋,文风鼎盛于清。据史料载,科举时代曾出翰林3人、进士17人,文武举人92人,文化名人浩如繁星,举不胜数。而望杏坊建于距今约340多年前,即康熙十二年(1673年)。当时的梅城流传着一个民谣:“百花洲尾齐州前,诸生出状元”。这一社区,正好在老街这一带,这里诞生了乾隆四十四年起连续三科乡试接连考中举人的叶新鉴、叶新莲、叶新丰;有道光年间的翰林黄仲容、举人黄仲宣、贡生黄仲安三兄弟;有梅州最后一批秀才、著名教育家梁伯聪以及他的堂姐——首创嘉善女校、梅县第一女子学校、梅县女子师范学校的梁浣春。这里还有梅城最早寺庙、距今1480多年的大觉寺;这里还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朱云卿故居“百福堂”等等,走进这一社区,一步一名人、一步一名居,联科第、醉经居、醉经楼、贻谷楼、鹤和楼、都察院、秋官第、活泉书室等等……文雅隽永的字眼背后,蕴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br><br>在望杏坊西郊街道黄泥墩,有一座建了300多年的仁风楼,曾是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在嘉应州(今梅州)最后的大本营,见证太平天国的岁月风云,也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旧时战地遗存。“长毛大队打城池,吓得州官走如飞,看见长毛北门进,快从南门逃出哩。”这首曾在梅州民间流传的“长毛歌”,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太平天国时期康王汪海洋带领的义军在梅州地区活动的历史记忆。 <br><br>仁风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其名出自《 后汉书•章帝纪》:“功烈光于四海,仁风行于千载”。据说梁氏先人从嘉应州松源堡迁来定居后,历时五年,在此择地建成仁风楼。仁风楼建筑是一堂八厅四横走马楼结构,正堂对面为镶贴彩瓷壁画牌坊式照壁,下为莲池,下堂左右各辟一道月门,堂屋穿斗与抬梁混合式九架梁。共拥有八厅四横共100多个房间,并有门楼1座、围墙1堵、水井等。<br><br><br>史料载,太平天国运动于1651年开始,后建都于天京(南京),1864年天京失陷后,太平军余部在嘉应州之战事,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它从1864年9月侍王李世贤军由江西龙南进入粤北、龙川,又东赴嘉应州的长田、平远(大柘)起至1866年2月康王汪海洋余部在丰顺北溪一带最后覆没,历时一年半。据文史考证,当年太平军将领曾在梅城这里指挥余众与清廷抗击,时间持续60多天。嘉应州地处粤东北,闽粤赣三省之边的山区,为客家人聚居之地,当年太平天国余部最后辗转来此,以图东山再起。<br><br>汪海洋(1830~1866),安徽全椒县人,农民出身,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汪海洋为太平天国后期擎天一柱,1864封康王。1865年12月8日(十月廿一日)康王率各部太平军从四面围攻嘉应州城,竹梯蚁附,勇猛进攻,终于攻占州城。占领州城后,康王于城外四周建立土城望楼,见城西仁风楼四通八达的巷道,攻守进退两便,进可以到南门渡江前往嘉应各地,退可以在现在十甲尾、梅兴路广阔天地,民居众多,屋屋相通,有极好的回旋余地,遂设指挥部。<br><br>嘉应州失守后,清军各部步步为营,层层相接,逐渐对州城紧缩包围圈。1866年1月28日(农历十二月十二),康王率太平军精锐出梅城北郊佛子高、黄竹洋猛攻清军,双方交战各有二万人之多。时漫山遍野,旌旗招展,杀声四起,战斗十分激烈,由于叛徒指认,清军集中火枪火炮轰击,康王中炮落马,被其部下急用大旗裹住抬回,太平军阵前失去统帅,即纷纷撤退回州城。当夜,康王因伤势过重,死于州城内。康王殉难后,传闻金打棺材银打盖,棺内陪葬有大量的财宝,及多备空棺分四城门出,声言葬康王。在康王葬后近一百五十年间,民间流传也有五次改(挖)康王,但没找到,一直成为墓葬之谜。<br><br>当年晚清左宗棠在奏折中称,太平天国“兴于嘉应,灭于嘉应”,也说明太平天国余部在嘉应州(今梅州市范围)的战事,是太平天国运动结束的最后一役。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仁风楼这座历经300多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它见证了140多年10万太平军在梅州与清军周旋、激战的18个月,最后全军覆灭的惨烈历史而显得弥足珍贵。<br><br>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行走在梅城老街,商铺林立,层楼叠榭,一派繁华景象。了解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或者为一座熟悉老宅。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然而,谁会想到,这里曾经的各种风雨沧桑。它的前世今生,犹如它的年龄一般充满着传奇与色彩。<br><br>百年不过一瞬,老街是城市历史的缩影,让历史留存,让文化薪火相传。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家园,承载着我们的乡愁。老宅里的春夏秋冬,温情满满。行走老城深处,总有许多故事,就像仁风楼,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无论是一房一砖一瓦,还是一花一草一木,都易被赋予感情,也承载着人们对了解一座城市的脉络、寻觅心灵归所的人生体验。<br><br><br>文/赖俊权、轩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