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擀面

王向立

<p class="ql-block">  中华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饮食文化也不尽相同。江南地区以大米为主,而华北平原,多于面食为主,像馒头,油饼,水饺,面条……等等。而我的故乡在河北南部隆尧县,大慨是生于斯,而长于斯的原因,我也喜欢面食,而且对面条更是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  从小到大,我最最喜欢吃母亲做得手擀面,</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未,那时农村物质匮乏,家家都以粗粮为主食。母亲偶尔擀一次面条,也是用山药干或豆子磨的面,而山药和豆面的劲道小,和面时就少添一些小麦面,这样擀出来就光滑,也就多少有一点劲道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放学了,因为下雨,我和兄弟把衣服都淋湿了。母亲让我们把衣服换过后,就让我们拉风箱添锅烧火,她就给我们和了一块麦子面,擀了一些面条,面盛到碗里,用葱花和辣椒油一浇,那真是香味扑鼻,让儿时的我们垂涎欲滴。那时候,在农村,除非是来客了,或生病了,才吃上一些纯小麦面条。</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尤其到八十年代,家家都不用为吃喝发愁,而且小麦也成了农民餐桌上的主食了。</p> <p class="ql-block">  每天快响午的时候,母亲从地里回来,放下农具。先洗洗手脸,然后就拿出一个黄瓷盆,舀上两三瓢面粉,用碗倒一些温水,还要少放一些盐,具说放盐面条会更劲道。然后一边倒水,一边用手在盆里不停地搅拌,把面都搅成大小不等的面絮絮儿。再就放下水碗,用两只手,把面絮絮收紧后,就不停地揣压面团,(中间有地方干了要再少滴一点水,如果湿了要再加一点面)。这时间大慨十分钟左右,反正母亲要把面揣压得十分光滑了,手上,盆上的面都收干净了才放手,然后把面放在一边醒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  中间母亲就会锅中添上水,然后就由祖母拉风箱烧火,有时祖母不在家,就由我们弟兄代替。</p> <p class="ql-block">  拾掇好锅台后,母亲就会擀面,开始要把面团放在案板来回压,压得面团散开以后,就要把面皮均匀地缠在擀面杖上,然后用双手从中间把擀面杖来回推,推的过程中,双手在面杖上左右地来回移动,使面受力均匀。过一会后,要把面从面杖上放开,撒上一些吥面,(吥面撒得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在擀的过程中面容易沾连,多了煮面的汤就黏稠)然后要看看面饼圆的程度,再从不同角度用擀面杖卷面饼。依次重复,直到把面饼擀得薄厚施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擀面过程中,母亲要两三次停下来,直直腰,伸伸臂,小时候不懂事,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地里劳累半天,回来再擀面时的辛苦,</p> <p class="ql-block">  然后再把擀好的面饼重复叠起来,叠成五六公分宽左右,用刀切面,再切的过程中,左手四指要依次往回收,但要收得均匀,面才切的粗细合适。切好后母亲就把面依次摔开,放到沸水锅里,放得过程中要用筷子把面条搅开,防止沾连。 </p><p class="ql-block"> 等锅开了要加半瓢凉水,等再开了,再加一次凉水。在我们家乡都说:一过饺子二过的面"</p> <p class="ql-block">  煮面过程中,母亲会向锅中放一些青菜,再烹一些油,放点葱花,少放一点辣椒,倒入锅中,偶尔也放一些北瓜。如此美味,我家每人最少喝上一两碗,</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这就是我家一顿丰盛的午餐了</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变迁,我儿子长大了,继承了我的衣钵,也喜欢吃面。前几年,母亲擀好面后,我儿媳厨艺不错!一般情况下都是她来炒菜,她有时肉丁蒜苔炸酱,有时西红柿鸡蛋炸酱,再加一些其它佐料。</p> <p class="ql-block">  等调好面,把酱汤和菜浇在碗里,用筷子一搅和,顿时香味扑鼻,只听"吸溜,吸溜"声音不断,我儿子每顿二碗面,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  近两年母亲岁数大了,身体也偶有不适,我们就不劳母亲了,时常出去买一些机制面条,价钱也不贵,吃起来也有劲道。</p> <p class="ql-block">  但我总觉得没有以前的味道,大慨是因为里面缺少了亲情的爱抚与关怀吧!</p><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