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马径村

老孙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马径村</b>,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东北方向,北外环穿村而过。马径村村民不姓马,以张姓为主,因为张姓的先祖在唐朝任职马政,马政是历代政府对公用马匹收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的管理制度。据记载,宋代元祐年间,一位张氏后人来到明州(今宁波)庄桥聚居,为纪念先祖功绩,张氏后人将居住的村庄命名为马径。在宁波话中,马政与马径读音相似。村边的小河三面环村,村中心位置上有一个池塘,池塘四周分布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黛瓦白墙的民居鳞次栉比,名人老宅人文历史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宁波童话里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span>。说的就是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的童家、姚家和马径村的张家三大家族之富裕。在童家村看砖雕台门、童家老祠堂、龙江桥和镇宅古址,尤其是老宅中那些砖雕、石雕、木雕等;在姚家村最有名的古宅是姚家玉房,为明末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建筑面积庞大,建造工艺精湛。马径村的张氏族人,“亦儒亦官,亦农亦商”,同为富甲一方。现存留的张氏房、前新屋、中新屋、后新屋、张氏坤房、张氏祠堂,这些老宅和祠堂铭记着马径村张氏族人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开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氏坤房,</b><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位于村中心池塘西北处马径109号,该宅系清末工商地主张振来的旧宅。主要建筑分为乾房和坤房两大区块,中间有隔墙,中轴线上有门楼、前厅、后厅,两侧各有厢房、东西偏房、柴房、谷仓等,是一座三重的合成院落,门楼及主体建筑面朝东南,所有偏房为东西朝向,占地面积约2900平方米。门厅为五开间,左右各设耳房两问及东西偏房,硬山顶,梁架为穿斗结构,以中柱为对称,前后双步梁。前厅为五开间,左右各有厢房两间,重檐硬山顶,檐廊顶部均为船篷轩,月梁雕刻细腻。后厅为三间两弄,左右厢房各两间,重檐硬山顶,明间七柱九檩。东西偏房基本对称,均为硬山式屋顶,贯穿南北。目前,该处老宅门楼破旧不堪,极待修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后新屋</b>,位于池塘西首,是清末著名外交家张斯桂、张斯栒兄弟俩的故居。占地面积2950平方米,面朝东南,整体空间布局为四厅二堂,四明二房。现存前后二进,院落三重,中轴依次为合门、二门、前厅、后厅。左右各厢楼贯穿,东侧厢楼边另有偏房贯穿前后。前、后两厅梁架均为穿斗式硬山顶,三间两弄,明间为九柱九檩,屋顶与东西侧厢房相接。整座建筑形制简朴,构件硕大,功能齐全,人文内涵丰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张斯桂</b>的传奇人生:张斯桂字景颜,号鲁生,(1817~1888)。1844年,宁波埠后首当其冲,成为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学西方制枪炮水雷,学水陆运输,学测量之术。1855年,说服宁波商人引进第一艘轮船“宝顺轮”,张斯桂被清政府担任第一任船长,“宝顺轮”在长达30年服役中,护航运粮、肃清海盗、中法战争中抵档外敌侵略,为清王朝守护着海上的生命线作出杰出的贡献。1862年,张斯桂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校长)培养、训练水师。1875年开始走上清朝的外交舞台(1877~1881)为驻日副使。复命后任广平府知府(四品官职),在任上未滿三年,他以72岁的高龄于1888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张斯桂的同父异母亲兄弟张斯栒。<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斯栒</b>字听颿,浙江慈溪(今慈城)庄桥马径村人,(1842~1898)。张斯栒几乎是哥哥张斯桂一手带出来的清朝外交官,当年随兄出入洋务运动诸大臣幕僚。1876年起,张斯栒先后随郭蒿焘、曾纪泽、薛福成等人出使英、法、美等国,历任翻译官、参赞官时长达22年,复命后,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派往湖北任自强学堂总办(校长),自強学堂是武汉大学的前身,旨在培养中国外交人才,张斯栒是有丰富的外交经历和才能,担任此职再适合不过了。1897年,张斯栒被清朝庭加封为二品道员,其官职比其兄还高出二品。1898年,张斯栒出使日本时死于日本任内,年仅56岁。</p> <p class="ql-block">位于马径村村口处的茂昌房,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东南向,三轴线多进院落,中轴线正房三间,两厢夹持,各五间一弄,祖堂梁架古朴,宅院雕饰精美,建筑历代有增改。主轴线依次为大门(己拆)、二门、前厅、后厅中轴两侧有独立小门开向甬道,东外墙开侧门两个连接内外,东台门门楼相对简朴。院内雕刻有清中期风格。<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该宅系杭州名药号“张同泰国药号”第五代传人张同泰的祖居,同时被称为民国奇女子,民国女诗人,天台宗高僧张汝钊、杭州西冷印社早年代表人物之一印泥家印谱收藏家张鲁庵姐弟的故居。</span>该民居面朝东南,规模庞大,多路多进,现存的两进三路经修复保存完整。建筑型制古朴,雕饰风格以清中期为主要特征,细节精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汝钊</b>,十几岁能作诗,因父母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顽绔子弟,育有一子。在上海积极投身“五卅运动”,与上海工人、学生一起抗议日本军人的暴行。1927年,被章太炎看中推荐,成为宁波图书馆第一任馆长。之后她又去宁波女子中学当老师。她和太虚法师颇有渊源,成为著名女僧人——天台宗高僧本空法师。其著作《绿天簃、集》《般若花》《海鸥集》《烟水集》等均为后世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氏祠堂——永思堂</b>。<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重修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祠堂,位于马径村北230号。祠堂坐北朝南,分别由前进、左右厢楼、戏台和大厅主体建筑组成。内设前后天井,占地920平方米。该建筑布局规正,传统,前进中间三间为大门,两侧各置耳房三间,为九开间,硬山屋面,前飞檐,船轩蓬,梁架正贴施中柱,后双步梁。戏台屋面为歇山造,四周飞檐,戏台石柱上刻着</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韵事悠悠到此别开图画景,江山古矣祗今犹奏管弦声”</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厅为五开间,硬山屋面,进深八柱十一檩,明间为抬梁结构,次、稍间正贴施中柱,穿斗结构,后三界为双步梁。该建筑用材硕大,做工精细,人文内涵丰富,保存完整,结构富有地方特色,是江北地区晚清宗祠的典型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张氏家训有八条:“从敦孝友、端品行、课诵读、勤耕种、择交友、慎嫁娶、严丧祭、戒奢华。”有这样的家训,马径张家就涌现了多位名人。祠堂是文化遗产,更是海内外张氏族人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厢江街亭</b></p><p class="ql-block">弹指刹那间,繁华落尽,走在马径老街,两侧的褪了色的黛瓦白墙,残垣断壁的门楼,砖头作杖的柱子,在诉说着古村的过往。街亭的柱石依旧,且是换了新的亭顶,是张氏后人晒太阳聊家常的地方,三五个老汉坐在亭子里的石橙上,家长里短,打发着悠闲的晨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图文来自(江北新闻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