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坐动车从平潭到漳州看“土楼”和“古镇”</p> <p class="ql-block">"南靖云水谣"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原名“长教”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一个景区。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2005年底,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曾经在此拍摄。为借《云水谣》之名树立品牌,将《云水谣》这部优秀作品的人文意蕴和道德情感充分展现在这条闽西南古栈道上,让游客在观赏奇楼美景,领略古道悠悠、碧水青青的同时,感受闽台交流的深远渊源,当地政府将村中这条长10余公里,全部用鹅卵石铺成的古道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将长教命名为"云水谣"古镇。</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两联书为"斯堂距为游观祈计敦书开耳目,是宝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最大特点就是它是一座双环圆楼,大环和其他土楼一样为住宅,小环为怀远楼特有的学堂,平时是简氏子孙读书的地方,也是祭祀祖先的祠堂和族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取名为"斯是室"。</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最盛时曾住过300多人,这么多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和睦相处,以和为贵至关重要。和贵楼是闽西南最高的方形土楼。闽西南有一句谚语:"厝包楼儿孙贤,楼包厝儿孙富"。</p><p class="ql-block">和贵楼的门外用单层的厝围成11米深的前院,楼内又建了一座单层的三间一堂式学堂,形成厝包楼、楼包厝的奇特建构。这种建构增加了和贵楼人安身立命的希望,并在希冀中寻找富贵长久、耕读为本的秘诀。楼内的地面是大块小块的鹅卵石拼成,学堂前一块用围栏围了起来,原因是下方是沼泽地。</p><p class="ql-block">可见当时建造和贵楼的难度多大。但因为当时风水先生料定这是一块宝地,前人才花巨资和几年时间把和贵楼建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里有两口水井,相隔10多米,一口井水非常清澈,还有一口井水质非常混浊。至今没人能说清楚是什么原因。</p> <p class="ql-block">漳州古城是漳州街区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p><p class="ql-block">石牌坊、漳州文庙、漳府衙旧址、嘉济庙碑、等著名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中记载的最小庙宇面积是6平方米,而漳州的这座伽蓝庙只有3平方米,所以它应该占据"最小庙宇"的宝座。到目前为止,没人能说出伽蓝庙的来由,但它确实已经存在了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五大特色非常鲜明。</p> <p class="ql-block">H </p><p class="ql-block">始兴南路(古石板路)古称新府路,即明清时期新任官员到漳州府上任的必经之路,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明正统八年(1443年),漳州知府甘瑛认为府衙外门不宜偏出,经奏请朝廷获准,从中间开辟一条直道(即新府路),并在府衙大门对面建一照壁,出入府衙从照壁两边通过,比原走旧府路(现共和路)少拐两次弯。因地势南低北高,经此路进府衙可谓步步高升。民国八年(1919年)陈炯明主政漳州时,用拆掉的城墙条石铺设路面并保留至今,现为漳州古城仅存的一条古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p> <p class="ql-block">3月26日结束霞浦、平潭、南靖土楼7天愉快的游程,返回温馨的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