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记忆 凝聚青春力量———记四(4)班研学之旅

<p class="ql-block">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我们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拓宽孩子视野,增长见识,让孩子们走进校外课堂。3月29日,高安市第七小学组织四年级孩子进行研学实践活动。天遂人愿,令人担忧的春雨不断、不利出行的天气并未出现,一切刚刚好。</p> <p class="ql-block">开营仪式启动,歌声嘹亮,教官昂首阔步,五星红旗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教官们接过各班队旗,举旗奔跑,队旗在风中飘扬,激荡着少先队员们的心。</p> <p class="ql-block">谌校长给孩子们提出,此次研学活动,旨在重温红色记忆,凝聚青春力量。</p> <p class="ql-block">唱着《红星闪闪》,孩子们来到了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青山处处埋忠骨,后辈岂可忘忧国。</p><p class="ql-block">眼前有山河,心中有国家。</p><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孩子们跟着主持人追忆先烈事迹,缅怀先烈,庄严宣誓:继承先列遗志,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孩子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上车去下一站—-安义古村,孩子们兴奋无比,在教官的组织下,孩子们玩得很嗨,笑声不断~</p> <p class="ql-block">走进安义古村,走进历史,一砖一瓦一石都有着浓浓的古韵味。踏着一块块大麻石铺成的路,听着讲解员讲解这里的排水系统,每家屋子有天井,门前有池塘,天井的水从石板路下排入池塘,池塘的水流入农田,这是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世大夫第”是安义古村群规模最大、建筑技艺最精湛的古建筑群,为黄氏先祖克昌公第27世孙黄秀文于清乾隆十七年(1751)始建,乾隆辛巳年(1761)主建筑正屋落成,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其子延圭等人全部建成,历时38年。古屋为砖木结构。屋顶部为硬山顶和半坡顶组合而形成天井。墙体为井圈式,两侧山墙建成马头式风火墙。罗田“世大夫第”至今保存较好,十分壮观,这座大屋现保存有四条巷,八十个门坎,二十二个天井,六十个房间,十一个厅堂,三个过堂,每幢房屋功能齐全,有学堂、下人用房,还有祭祖堂、宴席堂等,具有典型的江南乡村建筑特色,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构筑精美,高大气派、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这棵樟树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六个人手拉手环抱不下,一千多年来,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生命力真强!</p> <p class="ql-block">午餐时间到了,饭菜挺丰盛,让人食欲大开。</p> <p class="ql-block">挽弓射箭,虽然与箭不虚发相距甚远,但架式要足。把弓拉满,集中注意力,积蓄全部力量,放,“嗖”,箭去哪,暂时还要看天意,不过不影响咱们的开心!</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回文诗,孩子们看得云里雾里,经讲解员耐心解读,孩子们异口同声“哦”,这才恍然大悟。</p> <p class="ql-block">工艺坊,制作小灯笼,孩子们做得认真,一个个小灯笼是孩子们付出专心、耐心、细心之后的成果,看着小灯笼,别提多开心了!</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观看民俗表演。</p> <p class="ql-block">走进安义古村,孩子们了解了古村建筑,了解了古代文化,体验了传统手工的乐趣,此行不虚!</p> <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去,切身感受外面的世界,在广阔的天地里观察、触摸、尝试、思考、学习,增长见识、促进成长!</p>

孩子

安义

古村

研学

天井

建筑

教官

池塘

走进

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