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那些年,那些事

海柔

<p class="ql-block">  《先生当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与本书的主题内容非常切合,我很是喜欢。 单单纯色幽黑的封面就给人一种肃穆与庄重。落幕般的浓黑处淡出一个浅灰色影像-----一位身穿长衫的民国先生,恰似从远方向我们缓缓走来,翩翩而至,不免让人生出一种思古幽情的心境。书名“先生当年”以及书名中间的“教育的陈年旧事”几个白色字迹,在黑色的衬托下更加古朴、凸显和耀眼。这样一个立体的构图设计,让人遥想教育的陈年往事当如怎样的一种情形?当年的先生又是怎样一位先生?</p><p class="ql-block"> 王木春老师,泛舟于民国教育的书海中,采撷民国人物逸闻趣事的精美浪花,孜孜矻矻梳理,兢兢业业地书写,呈现给我们这本《先生当年》。他的这本民国教育系列笔记,让我们得以轻松地了解民国教育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读到某某处,自然也会如朱煜老师一样发出“过去竟然是这样呀”的慨叹。</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各个时代永恒的话题。刚刚读完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和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我还沉浸在小豆豆的“巴学园”和何老的“西南联大”的回忆中,《无问西东》影片中关于西南联大的场景仍历历在目:陈岱孙课堂上的“静坐听雨”、在炮火中师生从容转移化石标本、在躲避轰炸的泥土洞中,学生席地而坐随时开课,聆听教授们以各种口音在讲述哲学、生物、历史和文学.......乱世之中清华学子的家国情怀、梅贻琦校长的“吾貌虽瘦,必肥天下”.....所以读到无锡的辅仁中学时,更有一种羡慕和欣赏。学生的“自由自在”,教学的“随心所欲”,是教育的一种高境界、大视野。师生“ 关系非常亲密”,各学科教员可互相代课,高水平的教师、合作式的互助式学习,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又一个小“珠峰”。 同理,许倬云先生提及的“智者的旅店”中同行间的互学方式,在“灵魂深处”的探险,“不同科系的人在一起研究,可能冒出新的理念,冒出新的火花 ”,自由轻松、随心所欲的氛围创造的是一段段教育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除了无锡辅仁中学浓缩版的自由式教育,书中还提到了顾颉刚祖母的“隔代教育”,祖母对孙子的戒酒训诫,一句严厉的“落铁,也得去”断了他借雨逃学的念头,祖母的见识和格局成就了顾颉刚的文学、史学和民俗学研究的人生。陈鹤琴先生在特设的情景中学习数学以及陶行知先生的"游戏诗”,都在提倡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实际运用的学习才更有意义。“婉约式”平民教育的事例中有钱穆的父亲, 张秀亚童年的老朋友孙荣,吴祖光的父母,“宽放式”的 梁漱溟父亲, 他们以朴素和温存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严正的一课“,作为当代父母的我们,在教子教学方面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教育不断发展和变革。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将现代的 教育现状与之进行比较。几十年前, 老师“打孩子”或严厉的体罚都是孩子能接受、父母能理解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如今,不用说用体罚来教育犯错的孩子,就是批评教育的言辞和语调都要把握一定的度。否则,稍不注意,教师还有可能惹火上身,遭受家长的非难,有时还要忍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学生的错误纠正却不了了之。师道尊严,早已变了味道。</p><p class="ql-block"> 提到民国教育,都不会忽略对知识分子十年浩劫的那段历史。面对文革中的批斗、游街,牛棚中的思想改造,下乡的劳动改造等等运动,改变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命运。不同性格的先生,采取不同方式面对或强硬、或执拗、或愤然、或以命抗争,或逆来顺受、或委曲求全、或苦中作乐。谢国桢、何兆武能谈笑风生,在“牛棚”中“偷偷探究周瑜与诸葛亮的年龄”,而顾颉刚却“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很多当年的先生中断了教书生涯,如程千帆不得不离开讲台18年,去劳动改造,包括扫厕所、放牛、挖粪、给牛接生。周予同惨遭折磨,瘫痪失明。李长之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手指变形“已经弯曲僵硬如鸡爪”,他的《鲁迅批判》终未能在他生前出版。这些先生遇到这样的年代是不幸的,中华民族更是不幸的,因为失去这些优秀先生的损失是民族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终究是自己读书太少,很多先生的名字我是第一次读到。王木春老师让我认识了太多的民国先生。虽然有的是关于某位先生的只言片语,或是有关某位先生生命中的一个细节或一段趣事,一段段笔记让我看到了一个个真实的、个性鲜明的、各具魅力的先生:浪漫随性的徐志摩;冰心眼中的“好男人”梁实秋;小事精做的刘百川;对课桌深有研究的陈鹤琴;含蓄且强硬题词的胡适;对待学生有“雅量”的高锟校长和张伯苓;“温存体贴”的夏承焘老师,与自己的学生争得面红耳赤的金岳霖;“富不骄,贫能安”的张伯驹........</p><p class="ql-block"> 截一段民国历史,采几位教书先生,抽一些史料片段,然后用心梳成文,点串成一本书。王木春老师把窄式阅读做得如此精致和极致,让我能手捧一本书,轻松地了解民国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先生。向他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