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过(三十九)

董建春

<p class="ql-block">一路走过(三十九)</p><p class="ql-block"> 接上一篇,继续回忆90年代工作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回过头去看自己一路走过的路,既有所得也有所失,有对有错。对错只是自己的一些认知,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站的角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肯定是不同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平和的心态。要不断的学习进取,只有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才能正确看待自己一路走过的风风雨雨。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关于90年代的记忆,上面已写过几篇,觉得已经叙述比较清楚了。后来看了当年的琐碎记录,觉得很多事有必要再补充记录一下。</p><p class="ql-block"> 自80年代末担任班组长到2001年模样车间解散,十多年的班组长生涯,养成了记录的习惯,琐碎记录是担任班组长之后的无奈之举。不是日记,是实实在在的琐碎杂事。班组虽小,但事物繁杂,琐碎记录每个人完成任务后的工时结算情况,是主要记录的内容,工时关系到每个人的奖金分配,记录准确是减少矛盾的主要办法之一。记录仪器仪表的送检标定,任务的完成,新型号的研制,每个人的加班时间,休假状况,包括每个人的婚假,产假,疗养假,出差等一系列活动,记录详细。记录了班组新入职员工的入职时间。学徒状态,出徒时间,以及车间的调度会,生产运行情况,安全生产运行记录,年底评优总结等等等等,还有每年的一个年终总结,当时只是随手一记,很不规范,现在翻看,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特别是那个年代的工资发放,奖金发放时间,发放数量的逐渐增加,很有回味。奖金从每月的几块钱到几十块钱,到后来的几百块钱,感慨颇深。那个年代发工资奖金都是现钞,在早期,车间每个人还都有工资袋,车间文书负责把每个人的工资连同工资条装入袋中,分发给各班组长,班组长领取后发给个人,每个人取出工资后,再把工资贷交回。几十元工资有零有整,分发几十元的工资,每个月都要提前到银行先换好零钱,还有分分钱,非常繁杂。再后来,文书把每个班组员工工资相加后发放给班组长,班组长再根据工资条细分给个人,在发放工资这一块记录的尤为详细。还顺手记录了十几年的每天天气状况。十几年中,每天的晴,阴,雨,雪,风等等。很有意思的是,每年的天气变化很有规律,甚至很多年都是在同一天下雨。这也是通过翻看记录才发现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记录,就是在97年时,联合国历法修订委员会准备修改历法。新历法概况如下:</p><p class="ql-block">1,每年仍为12个月,分四个季度,每个季度三个月。</p><p class="ql-block">2,每个季度91天,能被七整除,每季度第一个月为31天,其余两个月为30天。</p><p class="ql-block">3,每个季度固定13个星期,而且每个季度的第一天是星期天,而最后一天是星期六。</p><p class="ql-block">4,新历法规定,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相等,都是182天,全年共计364天,原来365天多出的一天,放在全年的最后,规定为某个国际性节日,全世界人民都在这一天休息。</p><p class="ql-block">5,逢润年366天,比平年多出一天,排在6月30与7月1日之间。也规定为国际性节日,全世界人民都在这一天休息。</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记录也忘记了是从哪看来的信息,记录显示了新历法改革的一些内容,准备在2000年实施新历法,后来为什么没有实施,没有详细记录。现在从网上查一些内容,对于历法改革涉及的问题太多,特别是一些宗教礼拜,如果重新排列,会打破以前的传统,所以新的历法不会轻易实施。</p><p class="ql-block"> 在90年代中后期,电话进入家庭已成为现实。当时每部电话预交初装费3000元,在那个年代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很多人在议论装电话有没有实际意义,绝大部分家庭还是接受了这些新鲜事物。毕竟是传递信息方便了许多。后来,不知是预算过多还是什么原因,电话装好之后,又给每部电话退了1000元。通话之日,大家都很新鲜,家人,朋友之间相互问候,这之前,如果有什么事情,大家都是面对面交谈,面对面传递信息,面对面互相交流。还有串门走访的习惯。装上电话之后,大家可以不见面交谈,方便了很多,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加快了,找人,传递信息,只要动动手指,拨个号码问题就解决了。现代化生活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但是大家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似乎淡化了,交流时的面部表情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沟通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化生活的推进,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多的趋向于机械式的快节奏。悠闲的亲切交流,烟火气十足的田园生活,离人们越来越远,近乎成了远古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在比较杂乱琐碎的记录中,还记录了女儿每次期末考试的时间,六一儿童节,女儿表演节目,在一次摇呼啦圈的表演比赛中,女儿获得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1998年8月3日,女儿放暑假去北京游玩,一同前往的还有她的表姐,大舅哥带着她们在北京玩了十来天,那是第一次较长时间离开我们,那些天心总是悬着的,总想着安不安全,在姥姥家住着热不热,能不能吃好。女儿小的时候也有晕车的毛病,出去玩坐车能不能行。心中总是不安稳。每天都盼着早些回来。像唐代诗人孟郊所写《游子吟》“意恐迟迟归,”用在这儿也是比较贴切的。虽然诗人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感怀,是无法报答伟大母亲母爱的真情流露。但同时也表达了游子在外母亲是多么的担忧。</p><p class="ql-block"> 直到女儿在北京游玩了十几天后回来,悬着的心才总算放下。回想起来,有些担心都是多余的。我想多数人都是如此,父母都是牵挂孩子不在自己身边时能不能自己很好的生活。能不能自己保护自己,遇到问题会不会自己解决。当父母牵挂孩子的时候情感是自然流淌的,当一个孩子理解父母的深情的时,往往需要经历岁月的沉淀。牵挂和担心虽然是一种煎熬,但现在回忆起来也是一种幸福。</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如今,女儿都有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当她的女儿离开她时,也有了同样的担心,同样的牵挂。这就是一代人一代人的亲情感悟。</p><p class="ql-block"> 虽然记录的琐碎,简短,只是只言片语。但在这简短的记录中,信息量非常大,字里行间都可以引起深深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在记录中显示1998年四月份兰州出差,那次出差是为解决动压气浮轴承电机可靠性问题,去兰州化物所寻求给电机零件镀膜,以解决电机启动可靠性问题。</p><p class="ql-block"> 动压电机在80年代初期就已生产出零件,进入装配状态,那时,对动压电机的认知还处于初期的肤浅阶段。那时我就开始装配动压电机,与电机的初始设计者配合很好,那是一个修养,学识俱佳的老知识分子,非常健谈,待人和善有爱,我们很谈得来,所以配合密切舒畅,我很欣赏他的学识,他也很赞赏我积极肯干。当时没人愿意装配动压电机,因就几个零件,装配枯燥乏味,主要工作就是清洗,花费很大力气清洗后装配,电机启动困难,反复调整间隙,检测确认零件精度,装配后效果甚微。又进一步选择各种清洗剂尝试,过滤清洗剂,离心甩干零件,烘烤等等方法,装配后电机还是存在严重的可靠性问题。我甚至怀疑设计是否有问题,老设计跟我讲,没有一点问题,问题的焦点就出在了零件如何清洁干净。又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反复清洗,装配失败,再清洗,再装配,再失败。最终还是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因零件表面光洁度非常好,呈镜面状态,表面越洁净,越容易产生吸附效应,设计也同意我的看法,但怎样解决,为什么有些电机不会吸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反复的实验,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一些设备。动压气浮轴承电机的最大特点就是长寿命,要保证连续运转30年以上无故障。在研制过程中每前进一小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现如今,虽然早已用于神舟系列飞船与空间站,但当年的研制生产状态还历历在目,历尽辛苦与单调乏味的煎熬,使我非常欣慰和自豪的是自开始研制到成功应用,到现在在轨的良好运行,动压电机的装配工序都由我一人完成。这没有丝毫的夸大,也毫无必要在这里进行炫耀,只是如实的记录。虽然这些年也带了多名徒工,但装配效果都不十分理想,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枯燥乏味,寂寞难耐是原因,报酬收入也是主要原因,有依靠,没有担当也是原因。我能够坚持,主要是没有依靠,又需要完成这个装配工作,又是一名老工人,老党员,是一名名副其实的第二代航天人,看到了父辈们在艰苦条件下的创业过程,是航天情怀。所以坚持到了今天,已过了花甲之年,还在为动压电机的生产进行着装配工作,又感慨又自豪。</p><p class="ql-block"> 接着前面的回忆,当年去兰州出差,就是为了解决动压电机的启动可靠性问题。为了解决零件的吸附,尝试给零件镀膜,增加摩擦副之间的润滑。镀膜之后装配,效果甚微。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经过启动摩擦后,膜层有微弱脱落。动压电机的气膜间隙是头发丝的近1/20。当年的镀膜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微弱的膜层脱落就会造成卡置阻塞。镀膜工艺以失败告终。</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兰州化物所,碰到了一个在广州工作,去兰州化物所做实验的年轻人。进入实验室,需要穿白大褂,他就很快跑到商场买了一个白大褂。闲聊中问起为何要自己购买。他说需要先申请,再需要几个领导批复,之后再找保管领用,需要很长时间。自己购买可以抓紧时间,做完实验赶回去。当时我就想,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理念已经超越了内地,时间观念非常强。这件事使我记忆犹新,也充分理解了沿海城市发展速度之快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去了黄河边。黄河水还没有经过陕西黄土高原,所以相对清澈,没有那么浑浊。游览了黄河第一桥,桥头的石碑上,黑底金字书写着“黄河第一桥”的字样,古香古色的石碑看起来已有年代,碑的背面记录着铁桥的建造过程——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共花白银36万余两。</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旅游还没有兴起,游人稀少,相对清静。看着缓缓流淌的黄河水,想着大自然的神奇,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这起始端的上游,温柔舒缓。流经黄土高坡,到了陕西的壶口,气势磅礴向前奔涌。感叹自然的伟大,自然的神奇。</p><p class="ql-block"> 在兰州干果批发市场,看到如此多的干果,特别是很多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干果,也是感到非常好奇,那个年代外出少,见识少,看到很多东西都感觉很新奇,记忆中买了些百合,枸杞等,在西安难见到的食品。现在的物流之快,世界各地的商品几乎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兰州之行在工作上没有达到任何效果,动压电机的研制工作还在艰难的进行中。</p><p class="ql-block"> 三浮陀螺的研制也在艰难的进行中,虽然动压电机还存在一定的可靠性问题,但已经用于三浮陀螺。为了推进三浮陀螺的研制,分解国外的三浮陀螺,探究其中的难点。国外陀螺浮子采用铍材制成,动压电机采用双飞轮,定转子分体结构。后同技术人员一起分解制图,陀螺分解到浮子时,由于浮子是铍材,铍材具有毒性,在普通厂房无法分解。先对陀螺浮子内部进行X光透视,我根据模糊的X光透视影视资料,绘制出浮子内部结构图纸以及动压电机外形图,得到设计人员的高度好评和认可。在前往银川铍加工基地分解陀螺浮子时,设计点名要我一起前往。</p><p class="ql-block"> 前面已经叙述过,模样车间肩负着所厂的预研制任务,银川铍加工基地的一个加工车间属于模样车间。所厂研制的陀螺浮子也是采用铍材。去银川铍加工车间分解铍浮子非常方便。</p><p class="ql-block"> 有一批几十件铍材陀螺浮子因某一个尺寸问题需要带回银川铍加工车间返修。开始时,领导找到领队及设计人员携带,他们都以东西多,携带不方便为由拒绝。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怕担责,不愿意携带。领导找到我,说这是模样车间的物品,需要你带过去返修,我也没有多想,欣然同意。(这样的物品应该专车送去)。这一携带惊心动魄,想起来真是后怕。</p><p class="ql-block"> 几十个铍框架浮子,装入一个手提皮箱中,携带还是非常方便的。所厂派车把我们一行四人送到西安车站。在当时,没有高铁,卧铺票非常紧张,时间紧,也没有提前订票,只能先买好坐票上车,上车后再登记,看能否买上卧铺。</p><p class="ql-block"> 我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带上洗漱用具,那时洗漱用具还需要自带,特别是多带了一套内衣,准备进入车间出来后,内衣就抛弃掉,以减少铍污染。带了一个小包,东西不多,再就是那个装铍浮子的皮箱。</p><p class="ql-block"> 上车后看到人非常多,车厢内非常拥挤,很多年没有做过这样拥挤的车了,拿着物品挤到卧铺登记车厢,先给老设计登记了一个软卧,之后,两名设计拿着大家的所有物品,包括我那只皮箱先去软卧包厢休息。我和另一名设计继续排队,准备登记卧铺。排队等了一定时间,补齐了三张卧铺,这时,另两名设计也找了过来,折腾了几个小时,找到自己的铺位,准备打牌,我问道那只皮箱放到什么地方了,回答说,在软卧的行李架上,我还是不放心,准备带在身边。在那个年代,精致的皮箱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想到这,我迅速前往软卧包厢寻找那只皮箱。记忆中我所在的铺位和软卧包厢还隔着两节车厢,我急急忙忙找到包厢后。反复查找没有见到皮箱。一种不祥的预感在脑中升腾,当时交给设计皮箱时,再三叮嘱一定要拿好,我又气又急,顾不得刚才的疲惫,一路小跑,找到设计,问皮箱究竟放到什么地方。这时,他们还若无其事,说就放到包厢顶端的行李架上了,我说我都找了,就是没有,还问了包厢的其他人也说没看到,说我可能走错包厢了。我又迅速按照他们说的包厢号去查找了一遍,还是无果。这时他们才又跟着我来到包厢查找,还是没有找到,他们也开始紧张起来,商量怎样处理,准备报警。当然,最紧张的是我,并开始埋怨我不该带这批铍浮子。我冷静下来后,问究竟放在什么位置了。我顺着他说的位置爬到顶端,发现行李架不是平的,后端很大一块面积比前端低15公分左右,那只皮箱正好被推到凹陷处,拿到皮箱,如获至宝,真是有惊无险。如果皮箱真的丢失,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主要是铍材有毒,一般大众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拿去再行加工,污染的面积和人群就不可想象。后果不堪设想。找到了皮箱,这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他们还要继续打牌,我本身就不喜欢玩牌,再加上刚才的一路折腾下来,真是有些身心疲惫,需要静下来休息了。从那时起,皮箱就没离开过我的手,直到到达银川铍加工中心后,将皮箱交给负责人,清点数量无误后,才算放下心来。</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后果,但教训深刻。在此后的工作中,任何重要的事情,重要物品如果需要,都会慎重的向别人交代,说明重要原因和所承担的后果与责任。只要是我负责的事情,都精心打理好。</p><p class="ql-block"> 完成工作后,到贺兰山一游。现在已记不清游览了什么名胜,只记得那个年代,游人非常稀少。下面一段是从网上查到的关于贺兰山的介绍。略有改动。</p><p class="ql-block"> 宁夏是我国面积最小的几个省份之一,不过宁夏虽小,但是不缺名山大川。贺兰山是宁夏第一名山,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造就了“塞上江南”银川,来银川必须去贺兰山看看。</p><p class="ql-block"> 贺兰山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地处宁夏的北部,属于宁夏南北两大名山之一,南部的名山是六盘山。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到40公里不等,海拔一般是2000至3000米,最高处是3556米,山势雄伟。</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名山中,没有一座像贺兰山那样经常发生战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时期秦军和匈奴在这争夺,西汉著名战将卫青率军抗击匈奴夺取了贺兰山,唐朝时唐军进入到贺兰山,11世纪初到13世纪前半叶,西夏人和辽国在这里争斗,成吉思汗5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有4次是在贺兰山进行战斗,明朝时鞑靼在贺兰山开始了和明朝的较量……</p><p class="ql-block"> 贺兰山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矿区面积40余平方公里,储量达到15亿吨。它的西侧就是北方著名的池盐生产区,所产的盐一度曾远销到陕、甘、晋、宁等地。山前冲积平原上草场辽阔,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这里的羊吃牧草和多种草药,是羊中的极品。</p><p class="ql-block"> 银川被称为“塞上江南”,其实,银川能有今天,首先是靠贺兰山和银川平原,贺兰山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非常大的功劳。贺兰山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削弱了西北寒流的侵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p><p class="ql-block"> 贺兰山下就是富饶的银川平原,成了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银川平原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甜菜和瓜果,宁夏大部分粮食是产自这里,造就了银川的富庶,使“塞上江南”更加富饶,让银川人的幸福感满满。唐代韦蟾有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就可得到印证。</p><p class="ql-block"> 贺兰山一带在远古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他们很早就在贺兰山生息着,贺兰山上有不少古人的岩画。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在贺兰山东麓,西夏国的历代国王将自己的陵墓修建在这里,形成了壮观的帝王陵墓群,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宁夏名山,贺兰山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虽然去过贺兰山,但已过了20多年,记忆是模糊的。下一篇将是痛苦的回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