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草木萌动,万物竞相生长。冯如小学的8位老师不负春光,继续深入华师附小开展第四天的跟岗学习。</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我们走进了卢慧琳老师执教的《夜色》课堂。《夜色》是一篇朗朗上口的儿童叙事诗,卢老师精心制作的课件,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夜色中,美好的大自然的夜色打消了孩子们怕黑的心理,唤起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天性。课堂上,老师坚持以识字、写字为主,她遵循了学生的认字规律和中华汉字本身的规律,教学中做到了由字音、字形到字义,由字到词、词组再到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更快更易接收新学的字。卢老师还注重朗读指导,把长句子划分节奏,一句一句示范指导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所以这堂课朗读指导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刘爽老师执教的《雷雨》教学设计精妙,课上,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巧用视频声音、多种形式的朗读等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在随文识字学习“压”和“垂”两个生字时,教师出示甲骨文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生字的含义和演变过程,从字到句,层层递进指导学生读出雷雨来之前天空的闷热。最后,刘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中的图片和关键词,熟读成诵,大大提高学生背诵课文的有效性。 </p> <p class="ql-block"> 在华师附小这四天的沉浸式学习,跟岗教师们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改革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领悟,收获颇丰。教育是一场且行且学的美好遇见,愿教师们共同怀揣着对教育、教学的热爱,一路同行,遇见更多的美好教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员心得</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杨秀琼老师说道:</span>进入跟岗学习的第4天,听了两节精彩的语文课。课堂精彩纷呈,亮点突出:</p><p class="ql-block"> 1.多形式多层次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无论是卢慧琳老师的课例《夜色》还是刘爽老师的课例《雷雨》,老师都能创设情景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妙和生动,提升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一举多得。</p><p class="ql-block"> 2.刘爽老师的课例中,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清:描写雨前的景物、雨中文段描写中运用叠词的作用,在熟读语段后根据板书和导图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展开对背诵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大大提高学生背诵文段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与信心。</p><p class="ql-block"> 3.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创设情景、视频、图片等媒介、有感情朗读、做动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充分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信孩子们在课内学到这些方法后,在课外阅读时遇到难理解的词,就可大胆猜读,扫清阅读障碍,提高阅读能力。</p><p class="ql-block">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希望自己的课堂,也能和这两节课例一样精彩。</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岑素环老师的感受:</span>伴随着滴滴答答的雨声,我们走进校门,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每天收获满满,转眼就到了学习的最后一天。我们观摩了华师附小“青蓝工程”两节低年级语文课例,分别是卢慧琳老师执教的一年级《夜色》和刘爽老师执教的二年级《雷雨》。</p><p class="ql-block"> 《夜色》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卢老师紧扣新课标,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儿童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儿童诗语言的优美。老师通过对夜色情感的铺垫,给孩子创设丰富的情境,在静谧的语境下体会儿歌优美的语言。通过配乐读、同桌读、老师示范读、逐字逐句连词读。并且采用画斜线的办法,把长句子划分节奏,一句一句示范指导读, 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落实语文要素。本节课老师还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如“ 勇 ”字采用勇夫有力气。“敢”字结合甲骨文手抓老虎,用字理识字。 又进行了集中识字,识字和学文有机融合在一起,巩固了生字教学,提高生字教学的有效性。</p><p class="ql-block"> 《雷雨》一课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变化。刘老师通过生动的课件,使动画、声像、图片、文字有机结合在一起,创设形象直观、充满情趣、生动有效的学习情境,营造了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感知、观察、说话提供材料,营造情感基调,丰富内心体验。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雷雨神奇的自然景象,激发观察兴趣,体会雷雨的变化过程,培养想象能力,达到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在跟岗学习期间,见识了名校名师的风采,我深感自己学识的单薄和教研能力的欠缺。今后我必将多钻研,多学习,争取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余毅瑜老师表示:</span>今天的跟岗学习听了两节精彩的低年级课例,两位老师语言亲切,富有童趣,均能创设有趣的情境,将阅读和识字教学有机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多种方法饶有趣味地、形象生动地展开教学。</p><p class="ql-block"> 卢慧琳老师上的《夜色》是充满感情的,她是真心喜欢孩子们的。上课时,她的眉眼之间,那扇心灵的窗户里投射出的鼓励、欣赏、赞扬、呵护,都汇聚成暖暖的爱。</p><p class="ql-block"> “孩子,太大声了,会吵醒邻居的。”“你想试一试吗?”“谁来挑战下?”“你完成后就送我甜甜的微笑”是鼓励;“真好,字正腔圆”“掌声送给他”“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发现了秘密。”“你们真勇敢,都是大胆的孩子”是肯定……这种对孩子打心底的喜欢,是藏不住,装不出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对孩子充满爱的老师又怎会上不了好课呢?</p><p class="ql-block"> 卢老师的课感很强,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我很喜欢“课感”这个词。打球有“球感”,唱歌有“乐感”,读书有“语感”,上课也有“课感”。课感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一个老师上课的感觉,泛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对课堂生成的处理能力,对生命观照的真实程度等。为什么有的课让你听上去很如沐春风,舒服惬意,有一种把人牵引进去的魅力,原因在于,执教者课感好。一个课感好的老师,一定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敏感而强烈的感受和感知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正如卢老师的课,她良好的课感源自哪里?对语文教学的爱,深沉的爱。发自热爱的喜欢并坚持,才能呈现如此精彩的课例,才能走得远。</p><p class="ql-block"> 刘爽老师的《雷雨》一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结构性。</p><p class="ql-block"> 一是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结构性上。《雷雨》一文中的“雨前的景象” “雨中的景象”和“雨后的景象”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结构。教学中,刘老师抓住“雨前,雨中的景象”来教结构,融识字、朗读和说话于情境中。通过“雨前的景象”和“雨后的景象”感知内容结构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二是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结构性上。教学“垂”字时,出示“垂”字的古体字,让学生观察古体字“垂”的部件和笔画,再与今字“垂”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垂”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学生在学习“垂”字时,掌握了识字方法,形成了识字的一个方法结构。</p><p class="ql-block"> 三是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结构性上。教学“压”和“垂”字时,先教学“压”,再教学“压下来”,体现了教学过程的递进性和提升感。学生用这样一种过程去学习“垂”,“压下来,垂下来”和“满天乌云压下来,一只蜘蛛垂下来”,从而形成了学习的过程结构。</p><p class="ql-block"> 结构性的学习体现的是一种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刘老师的课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我听故我思,我思故我在,每天的学习都有不同的收获,每天的收获都是满满的,每次的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次在华师附小的跟岗学习,我折服于名校长们、名师们能力与魅力的同时,还对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优化课程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实践要从学科意识、学科领地的局限上升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新高地,学校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也要进入进阶优化实施阶段,全面开启“核心素养”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学习永远在路上,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撑一支长篙,向语文更深处漫溯……</p> <p class="ql-block">撰稿:冯明珠、冯海燕</p><p class="ql-block">一审:杨秀琼</p><p class="ql-block">二审:司徒嘉明</p><p class="ql-block">三审:冯奕安</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巫朝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