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西园是无锡梅村的一个自然村落(2015年因国家发展需要被迁移,如今已经不存在),这是一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附近闻名的长村大巷,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这里生话了十三年,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村上有所学校——大西园小学,是我人生接受文化启蒙教育起步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我是大西园小学解放后上学的第一批学生,那时学校在村子东面的祠堂里。听大人们说以前这里是我们钱氏家族纪念祖先的地方。后改为学校,习惯上还是叫祠堂里。学校的大门口保留了一对圆的青石门墩。每到夏天学生们都喜欢坐在这门墩上,感到特别阴凉。校门的前面是一片操场,操场的南面立一根旗杆,飘扬着五星红旗。操场的周围用竹子扎成篱笆围起来。</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学校共有四间门面四朝房子,分三个班级。进门一间右面大间是一、二年级复式班,左面一小间是大西园救火会,里面有二台杠杆式手压消防泵。再进去笫二朝中间是个天井,天井的右面是教师办公室。老师有华福元(教导主仼)、勤佰安(陆柒庄里人)、王道良青年教师(后来跟外头二房的祖琴结婚,祖琴梅村初师毕业,也是老师)天井的左面是一间矮脚楼。楼上是校长室兼医务室,校长袁泰来在这里办公。楼下二间是三、四年级复式班。第三朝房子是一个大厅,右面大间是五、六年级复式班。左面是走廊,再后面是厕所及后门。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乡村完全小学。</p><p class="ql-block"> 大西园小学学区范围较广,周围许巷、许家桥、陈圹金、华沿华、黄门头、陆七荘、胜底乔,张家湾等自然村小孩都在这里上学。那时侯,农村经济条件差,小孩子上学基本上是没有书包的。都是用一黑色或青色的正方形布,把书和铅笔放在布中间包起来,然后用一条带子扎紧,这就是书包,就怎么简单。大西园小学虽然小,课桌简单,上下课以摇铜铃为信号,但学校教育是很正规的,除语数主课外,五六年级上地理历史课,各年级音乐,图画,体育等课都开设,每天早晨要升旗做操。唱晨会歌,放学要唱放学歌。每天有课外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有一首儿歌“找也找,找到一个朋友,敬个礼,鞠个躬”。那时候就流行。孩子们蹲下围成一个圈,有一个儿童边跳边拍手找朋友,找到那个小朋友便站起来两个人一起跳,其余的同学有节奏拍着手,很是有趣。 </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方法上,一二年级的时侯,老师上课是带戒尺的,放在讲台上,谁不遵守纪律就是打手心,天经地义。打手心的时候,老师把违纪的学生手掰开,放到讲台上,一直打到认错。记忆中,我从未被打过。到了三、四年级这样打手心的体罚教育就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学校不开家长会,但老师很敬业。一次晚上,我在家中做功课,我跟祖母说,要买张白报纸,裁成32K订本本子学习用。第二天黄道良老师问我,白报纸有没有买了。我感到很奇怪,便问你怎么会知道,老师对我说,晚上我们经常到学生家门外看,了解学生情况,看那些学生在做作业。在你家门外听到你跟祖母的讲话。当时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在暑寒假,学校根据学生居住的情况,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学习完成假期作业。</p><p class="ql-block"> 那时侯,学校老师一天三次的伙食是学生家庭轮流负责的。基本上一个学生半个学期要轮到一次,每次二天。由学生带领到家中,我家也轮到好多次,祖母买一些鱼肉招待,还要准备一块新毛巾,洗脸盆,早晨及飯后要洗脸。轮到谁家都是这样,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学生也都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不实行义务制教育,学生的年龄上下相差很大,我上四年级上半年的时候11岁左右,班级里年龄大的女同学十七、十八岁都有。(玉生的姐姐世琴比我大七八岁和我是同班同学)因为解放了,男女平等。女孩子上学的要求也很強烈,这是社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那时侯上学,一些学习用品,如纸,铅笔、橡皮等很宝贵。附近没有商店可买,巷上大王里有个耕度娘家中有这些学习用品,但不是货币交换,是要用鸡蛋換。可见当时社会商品流通的落后。</p><p class="ql-block"> 那时侯农村学校的假期与城市不同,一年要多二个忙假。割麦和割稻的时侯,每次忙假十天左右,以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农忙假期间,学生大都是帮着家里拾麦穗、拾稻穗、掘田螺,割草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这样。</p><p class="ql-block"> 我家在村子的西面,村上人叫西牆弄,从我家到学校要走一里路,都是土路,下雨天,尤其是冬天,风雪交加,路上一步一滑很是难走。加上衣服单簿,没有像样的雨鞋,雨具,中午回家吃饭,一天二个来回很是艰苦,小脚冻得红红的,如果是換了现在的小孩肯定受不了,而我们一点也不在乎,好像这一切都是应该。</p><p class="ql-block"> 大西园小学不仅是学生上学读书的地方,也是村民开会、娛乐活动的地方。那时候村里有什么事,执行政府政策或开展什么宣传教育,都是有人敲铜锣,村民听见锣声便都自觉跑到祠堂(学校)里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晚上,学校的大厅里点了汽油灯,像白天一样,十分明亮。我也跟祖母一起参加过很多次,例如交公粮,互助组啊,还有观看宣传抗美援朝的幻灯片等,小孩子基本上都去凑热闹。村民集会也有白天的,记得最清楚的是抗美援朝动员。村民们手里拿着用纸自做的彩色刀旗,三角旗,上面写着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标语。在学校集中中后,喊着口号在村中游行。群情振奋!</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所学校学了三年半,1954年上半年便转到坊前中心上学,从此再也没有到过大西园小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我随父亲及叔叔借厂里的汽车去大西园村,在大队吃了午饭。看到大西园小学在村东的田野里建造了新的校舍,当时未想到去看看,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学校和村荘一样都不存在了,想来感到十分遗憾。大西园小学给了我知识,像一盏灯照亮了我童年的心灵,为我的成长道路打下了基礎,儿时的学习情景,让我终生难忘。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乡情,人啊就是这样,老了就恋旧,回不去的地方特别让人回忆和留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