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风情体验八日游

老阮

<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13日至20日,我和老伴雅仙参加了由浙江邮电旅行社组团的“山西风情体验八日游”。团友来自全省不同地区,富阳仅有我们2人。13日中午,我们在杭州火车东站乘坐1154次列车到河南洛阳,14日晨抵达,没有停留,直接换乘大巴去山西。</p> <p class="ql-block">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运城市解州关帝庙。中国古圣先贤之庙堂,最多最气派的非孔子、关公莫属。一文一武,构成中华民族文武崇拜源头。作为武圣关羽的故乡,运城的解州关帝庙是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和宫殿式建筑群,被誉为“关庙之祖”。此庙始建于隋代,总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现存的建筑基本都是明清两代。其建筑价值和独特的人文价值是全球任何一座关帝庙所无法替代的。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保存了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已成为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为结义园、主庙和御园三部分。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内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主要的古建筑都集中在主庙区。建筑高耸,千年松柏,庭院恢弘,皇家气派。整个建筑群为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及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两侧配有木坊、石坊、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主殿为崇宁殿,据地方志记载,它是因为北宋崇宁三年宋徽宗追封关公为“崇宁真君”而得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绿色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内供奉着帝王装束的关羽坐像。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月台御路中间,保留有宋朝时期的"丹墀",为国内罕见珍品。</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最值得一提的是环绕殿宇四周的26根巨型石柱。柱高3.87米,直径46厘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根石柱都是用整块巨石雕凿。据导游介绍,巨石是从南边的山上开采的。在冬天,泼水成冰,巨石顺着冰道滑下来,再用骡子和马在前面拉,几百人在后面推,才运输到现场。</span>正面8根石柱,双龙对翔,遨游飞动在山海波涛和祥云瑞雾之间。其余三面的18根为单龙,同样为深浮雕,雕龙粗犷有力,栩栩如生。与柱头额枋上的精雕细刻,互相烘托,各具美的神韵。关帝祖庙的石雕蟠龙柱数量在国内宫殿庙宇中堪称独一无二。庙内碑文评价说:"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伟,甲于天下"。可见并非溢美之词。</p> <p class="ql-block">回廊还竖着关公使用的青龙偃月大刀,青铜的和铸铁的,据说每一把有三百来斤重。</p> <p class="ql-block">后院以重修于清同治九年的“气肃千秋”木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居两侧,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因为关公“夜读春秋”而得名。建筑气势巍峨,结构精巧。当地民谣赞曰:“天下关庙数解州,解州庙数春秋楼”。楼内神龛内供奉关公夜读《春秋》真身像。他侧身而坐,右手捋髯,浓眉凤眼,目视《春秋》,神情若有所思。此塑像,仿关羽53岁遗像神韵,身材魁梧,气度非凡,为全国关庙塑像之精品。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春秋楼,还有一绝“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木雕装饰,通俗讲就是高级天花,一般只用在皇宫、寺庙和佛坛等场所。藻井形式有方形、圆形、八角形等,或将这几种图形叠加,由细密的斗拱承托,以不同层次向里凹进,最后进行花纹雕刻、彩画等加工,呈现出繁复亮丽的效果。而春秋楼上方的藻井为凸形,中心倒悬垂莲柱一枚,二百零四只昂嘴放射式伸出;昂形一致,尺度相等,分层叠构,其造型好似一朵盛开的菊花,又好似孔雀开屏,堪称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观。它是古代能工巧匠们高超手艺的展现,也体现了古人对木质构件高超到极致的运用。看这些古建筑中的精品,无不惊叹古人的技艺之高,工艺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独一无二的文物遗产很多,值得关注的还有铁人、铁狮子等。</p> <p class="ql-block">御园,东西宽260米,南北纵横280米,总占地一百三十多亩。内有泉瀑蜿蜒的山石水系、有四时常绿的上百种植物,有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全园构成一幅美丽的北方园林风格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在解州关帝庙,点点滴滴、时时处处、角角落落都承载着浓厚的关公文化。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但人们崇拜关公,本质上源于他的忠义仁勇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它渗透着儒家的伦理道德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社会领域的精神寄托、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典范。从而形成广泛的关公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它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脉相通的。我想,这就是关公文化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开关帝庙,我们游览2004年重建的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多年历史,在元初时毁于战火。是一座见证过大唐中都蒲州繁华往事的古楼,也是中国历史四大名楼中,唯一位于黄河岸边的楼宇。曾经,鹳雀楼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800多年。天下名楼成了一个历史名称,一个文化符号。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重建鹳雀楼,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如今,</span>比原鹳雀楼更加雄伟的新鹳雀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黄河岸畔屹立。它不只活在名诗里,她</span>将散落千年的记忆连接成串,散发出了耀眼的光华<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铺开了更绚烂的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复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江泽民同志题写了楼名。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台基高达16.50米,如同四五层楼,内部三层空间可供使用。拾级而上,踏过100个台阶,上至主楼月台,月台呈长方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72米,周长共310米,四周围有青石雕花栏杆,雕工精致,排列齐整。主楼高57.4米,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是现今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中国仿古复建楼中最为精致的。楼外拱桥、水体、郁郁葱葱的树林等配套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尤其是中央的白石桥。那桥与鹳雀楼遥遥相对,迎送、引导着登楼的人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诗因楼而出,楼因诗而名。四大名楼皆因诗文而留名于世,可见文化对建筑的重要性。鹳雀楼俯视滔滔黄河,远眺巍巍中条山,在周边山川形胜的映衬下,更显得高耸巍峨,成为祖国北方登高览胜的著名楼阁。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就是王之涣登鹳雀楼所作。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将壮美景象与深远意境相交融,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令人襟怀豪放。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传天下,声播四海。如今,在鹳雀楼,有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饮酒、赛诗的故事“旗亭画壁”大型壁画。在顶层的西南角,耸立着王之涣的铜像。他目光深远,面色凝重,衣袂飘逸。他一手举着笔,一手托着纸,饱蘸着激情与心血,正要写下那千古绝唱!</span></p> <p class="ql-block">人民领袖毛泽东喜欢手书<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之涣的《登鹳雀楼》</span>,据资料介绍,现存就有6幅手稿。在鹳雀楼展示的便是其手书真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鹳雀楼内部陈设着重以河东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主题,采用的浮雕、壁画,雕塑、书法,构思缜密,选材精当,制作精良。有女娲、舜帝、禹帝、关公、柳宗元、司马光等人物故事和传说;还有河东人民勤劳智慧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的展示,如制盐、冶铁、织造、剪纸、年画、社火等。尽显上下五千年历史传奇,使这座名楼更具文化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外表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吟着唐诗感受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极目远眺体会“更上一层楼”的美好境界,在今天,登鹳雀楼不仅愉悦身心,更是一种象征,鼓励着人们放开眼界、志存高远。</p> <p class="ql-block">接着游览普救寺。普救寺离鹳雀楼不远,坐落在永济市蒲州古镇西厢村峨嵋塬上。南依巍巍中条山为屏障,西临滔滔黄河水为襟带。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红砖碧瓦,殿堂宏雄,古塔高耸,曲径通幽;柏林掩映,风景独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剧作家王实甫以普救寺为背景创作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人们的心灵,普救寺也成为一处游览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爱情故事《西厢记》,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一见钟情,冲破困阻,终成眷属。全剧贯穿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爱情观。受到人们喜爱,普救寺也因此成为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的看点主要有二个,一是与《西厢记》有关的景物,如梨花深院、书院、后花园等。梨花深院内西厢房三间,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诗中的"西厢"指的就是这里。《西厢记》的书名正是由此而来。梨花深院东厢南侧有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有一株杏树,枝繁叶茂,这里就是当年张生赴莺莺之约,半夜跳粉墙巧相会的地方。现在,年轻游客,尤其是相恋之人,争相在此留影,表达了人们对坚贞不渝爱情的向往和羡慕。</p> <p class="ql-block">二是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莺莺塔自明代嘉靖四十三(1564)年间重修,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了。据文字记载,除1953年和1991年,曾对该塔进行了剔补维修外,全部都保留着明代重修后的原状。据我国著名建设专家罗哲文考证,该塔结构上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点和风格,即四方形空筒式,其外观与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辙。从寺内现存碑刻记载,它是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砖塔。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并以结构精巧,能产生被称为“普救蟾声”的回音效应被誉为奇观,是我国仅存的四处古代回音建筑之一。2019年,“莺莺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乙亥重镌《蒲州府志》中有“普救蟾声”的记载。可见,莺莺塔蛙声效应的发现,距今至少有220年以上。游人在塔下击蛙台以石相击,即可听到从塔上传来清脆悦耳的蛙叫声。近年来,经专家们考证研究,莺莺塔蛙声的产生,是由于塔周围特殊的地形地貌、塔本身特殊的形体构造以及塔体采用了优良的建筑材料所致。这些因素,使得声波产生了特殊的反射、聚焦等声学效应,并且由于反射路径长短不同,返回人耳的时间就有了差别,这就产生了“普救蟾声”这一奇妙的声学效应。如今,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俯首击石,聆听蛙鸣,其景其情,妙趣横生,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夜宿吉县望河楼大酒店。第三天的行程是壶口瀑布和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还是国家级地质公园。是镶嵌在九曲黄河之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在黄河壶口段,平整的谷底冲出一道深槽。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滚滚黄河水至此,受河床走势影响,河水猛然由三四百米宽度收窄为五十余米,由一马平川的滔滔波浪,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浩浩荡荡地汇入落差三十多米的石槽,飞流直下,骤然间浊浪翻滚,水汽弥漫,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span></p> <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水流有着梦幻般的变化,形成了八大奇特景观: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在我们游览的季节,除<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旱地行船和冰峰倒挂,</span>基本上都可以有所体验。</p> <p class="ql-block">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它所呈现的,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波澜壮阔的气势,</span>一种非凡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此为“水底冒烟”奇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经阳光折射,飞雾在空中形成一条七彩巨虹,缤纷的彩虹,上接长空,下临飞帘,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呈通直的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真是美丽异常,令人神往。此为“霓虹戏水”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壶口瀑布,作为国内大众所熟知的景点,被人们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和情怀。在壶口瀑布,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的磅礴力量。正因为如此,它被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没有来过壶口的人对她充满向往,来过壶口的人对她念念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民居建筑,素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而山西民居,又以晋中富丽气派的大院著称。而王家大院就是其中的代表。是一处非常值得游玩的高品位景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由静升王氏家族始建于明朝,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这里曾是晋商王氏家族的府邸和办公场所,也见证了晋商文化的辉煌。总计有大小院落123座、各种房屋1118间,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民居建筑群,正是因为其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为赞誉。有“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等美称。现已开放东宅院高家崖和西宅院红门堡,以及王氏宗祠等,面积8万余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一名旅游爱好者,这些年,我见过不少的深宅大院,但当我站在王家大院高处时,立刻被震撼了。王家大院与我见过的各式各样的民间知名宅院、园林建筑相比,规模恢宏,首屈一指。在它面前,其他的都显得过于柔雅小气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家大院总体布局继承了中国古代庭院建筑“前堂后寝”的传统风格,形成了层楼重院,鳞次栉比,高下叠置,错落有致、庭院幽深的外观轮廓,又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大院四周砌筑墙垣,强化其封闭性。王家大院,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中,传统思维中的院子,而是一座“城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家大院的建筑洋溢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又有着皇宫的气派与宏大。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称得上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重要的是王家大院的每一个院落都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关上门就是一家子人的小生活,开了门就是全族的大生活,既有私密性,又兼具开放性。大大小小的院落,各具特色,但总体风格又保持统一,让人叹为观止。细节之处,尤见精妙。每一块空间都得到巧妙利用,没有丝毫的浪费,也不显得拥挤,错落有致,堪称绝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览王家大院,值得关注的还有大院内各处楹联及匾额。在整个大院里,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字数寥寥,意境悠远,充满儒雅之气。</span>王家族人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识礼守制,坚守家训的</span>熏陶,<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游客到这里,也会眼界大开,发人深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家大院的“三雕”( 即砖雕、木雕、石雕) 也非常值得关注。它是王家大院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特色之一。“三雕”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工艺精湛;将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它点缀着古朴而堂皇的大院,使其尽现建筑艺术美感,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家大院是中华民居典范,它的设计和建造都充满了中国的民间智慧,是可以传递中国灿烂文化的不朽之作。王家大院见证了王氏家族28代人的辉煌历史。其往昔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个小院、每条巷道、每处雕刻,都是信念与文化的传承。扣响王家大院的门环,漫步在院内幽长的巷道,贴近青瓦灰墙,抚摸楼宇花雕,走进那一段沉淀百年的家族史,细细品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夜宿平遥古城内一处叫“文渊奎”的特色客栈。外观门面不大,临街而立。内部由纵横三座传统风格的四方庭院组成,布局传统,庭院深深。木质内饰的中式客房,传统土炕,古色古香的家具,装修考究,极富民俗特色。处处</span>显示出那份古老、纯朴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吃过晚饭,观赏平遥古城夜景。夜幕降临,平遥古城被万盏彩灯装点得流光溢彩、美不胜收。主街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各种特色小店,木质建筑与灯笼交相辉映,画梁雕栋分外清晰,展现了独一无二的美。</span></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上的灯光点亮了黑夜。闪烁的灯火,在夜晚显得格外明亮,也更加还原了古城古朴模样。散发着醉人的古韵。</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夜色,宛若美丽妙曼的梦境,让你如痴如醉。漫步于古韵悠悠的街道上,穿梭彩灯闪烁的小巷,在这光影交错中,感受着古老文化神韵和现代都市气息的相交相融。在古城夜色中,感受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四天,游览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平遥古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上午,我们首先游览的是平遥最有特色也是世界遗产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古城城墙。它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墙。始建于西周,明代内置夯土、外砌青砖,现高约10米、周长6100余米。城为方形,墙上筑垛口,墙外有护城河。平遥城墙,巍峨壮观,防御设施齐备,并以筑城手法古拙、工料精良堪称于世,是研究中国古代筑城之制的珍贵资料。古城墙历经沧桑,依然雄风犹存。站在城墙上,</span>放眼望去,古老的小城尽收眼底。<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以看到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着古城形制,城墙以外是新城。形成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并存的局面,别有一番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遥有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由完整的城墙、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古朴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森然的高墙紧密呼应,经过一二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已显出苍老,但苍老而风骨犹在,依然虎虎有生气。不像一些城市建造的“宋代一条街”、“明清一条街”之类,那些大多是根据历史记载和想象在依稀遗迹间的重起炉灶,以仿古建筑为主。看起来总不太是味道。平遥古城基本的建筑都还保存完好,房屋结构基本保持原样,有的甚至连当年的匾额楹联还静静地悬挂着。原本就是一条充满历史厚度的老街。原真性和完整性,是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当我们走进那一处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建筑时,一种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平遥是晋商发源地,日昇昌票号开创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先河。其所经营的汇兑业务通达国内45个城市,甚至在旧金山、纽约都能够看到其分号。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这是今天中国大地上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的所在。西大街上曾经集结着众多大票号,除了“日昇昌”,还有“蔚”字五连号、协同庆等,最昌盛时期达到22家。所以这里又有“中国的华尔街’之称。</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一些平遥西大街上的大票号、大商行旧址,已成为博物馆。当我们走进那里,仿佛看到当年晋商票号如何汇通天下;看到当年的晋商如何叱咤风云,驰骋商海;看到晋商气吞海内,在岁月中留下的痕迹。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受一种锐意改革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平遥县衙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明清时都曾对县衙进行了增建和改造,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县衙整个建筑群主从有序,错落有致,结构合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走入县衙大门,就犹如经历了一趟穿越岁月时空的旅行,平遥县衙历尽沧桑维持了几个世纪的古城秩序,折射出中国古代的官署文化。县衙内的楹联匾额,以其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当时执政者对官吏的道德操守要求和为官者的自勉。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廉政文化元素,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贯穿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清官情结。平遥县衙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早已远去,但它留下的建筑遗存和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值得后人细细品味研读。</p> <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内可圈可点的景观实在太多了,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游览平遥古城,显然非常仓促。很多重要景观,旅行社没有安排,去过的地方也只是走马观花,但跟团游往往就是如此。带着敬仰和不舍离去,期待下次相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吃过中饭,去太原,途中游览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坐落在祁县东观镇,离太原54公里。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初年建成了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典型风格。1991年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使得乔家大院名声大震,2005年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更是让许多人知道了乔家大院。2001年,乔家大院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和王家大院相比,乔家大院的规模,气派自然要逊色不少。但它被专家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明珠”,民间也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它所体现的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历史研究价值。乔家大院之所以能闻名于世,是因为其宏伟的建筑布局,更主要的是大院里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所体现的精湛的建筑技艺和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还是民俗文化的殿堂。祁县人民政府利用大院成立了祁县民俗博物馆,陈展内容和文物,集中反映了以山西晋中一带为主的民情风俗。有农俗、人生仪礼、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商俗、民间工艺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显赫一时的乔家所修建的大院是财富的体现,也是晋商文化的缩影。乔家从乾隆元年乔贵发创业开始,以做生意起家,一直把买卖做到了全国各地,其商号、票号遍布各大商埠码头。乔家是富商巨贾,但却非常注重以儒经商,积德行善,是有文化有修养有品德有操守的生意人。在这座宅院里,传统文化融于建筑之中,处处蕴涵着宅主修身齐家和经商处世的道德志向和生活情趣,饱含人生哲理和诚信道义。意义深厚,内涵丰富,其人文魅力至今闪耀,能够使前来观赏大院的人们得到熏陶与启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乔家大院,看乔家往事,知乔家兴衰。大院陈展的乔家史料、乔家珍宝和相关影视作品,以其独特性、稀缺性,为众多游客所关注。尤其是观赏那几件国宝级的文物珍品,犀牛望月镜、九龙宫灯、九龙屏风及水银万人球,既是美的享受,又开阔了眼界。还有被称为大院最有价值的四块匾额,是游客了解乔家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也值得细细品味。</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乔家大院,我们赴太原。到达后即游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有人说“不到晋祠,枉到太原。”还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始建于北魏,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祠庙园林建筑群。它融皇家园林的宏伟瑰丽和江南园林的清逸秀美为一体,成为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现在留存的晋祠建筑格局,主要是由宋代至明清历代营建的不同建筑组成的。晋祠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殿阁林立,雕塑壁画、碑碣楹联、文物荟萃,优美景观与人文遗存交相辉映,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和巧夺天工的精心设计相得益彰。历代名人游览不绝,咏诗赋兴,赞叹不已。如今,晋祠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地位、耀目的光彩和迷人的魅力。向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外游客展示着璀璨的历史文化,讲述着悠久的文明故事,让更多的人真正品味到唐风晋韵的醇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么到晋祠主要看什么呢?按照景区旅游指南,晋祠有详细介绍景点57处之多,旅游者自然只能择要游览。我看了一些晋祠攻略,均推荐了“三绝”,“三宝”,这是晋祠风景区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宝”是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献殿,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进行了翻修,依旧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献殿建筑结构简单,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采用榫卯手法,歇山顶,外形宛如庄严的大殿,四面开敞,完全不设围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主要依靠木结构的梁柱体系来支撑的特点。这种建筑结构通风性能极好,使得祭祀时供奉的祭品放很久都不会变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就是方形的鱼池,“飞梁”指的是于水上架起通道,也可以说是池上之桥。池中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柱上架斗拱,斗口十字相交,以承接梁、额与横梁,而梁上架有十字桥面,由中心向四周伸下阶梯连接四边地面。石柱在水中耐腐,而木构斗拱与梁枋又兼具韧性,桥板用石质则又耐磨,这种扬长避短的构思,让“鱼沼飞梁”得以长久保存下来。“鱼沼飞梁”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是我国现存最早水陆立交桥,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一1032年),距今大约正好一千年的时间。这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重檐歇山顶大殿,崇宏巍峨,壮丽秀美,为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杰作。圣母殿的屋檐呈现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屋角高高翘起,巍峨中显出宋代特有的宛转秀美之风。殿身周围设一圈宽阔的围廊,八根檐柱上雕有盘龙形象,是宋时期古建筑中仅存实例,不仅弥补了宋代建筑中木龙雕刻的空白,也串起了民族信仰中龙形象的沿革历史。檐下的斗栱疏密有致,富有韵律感。殿内不设柱子,同时也不设天花板,将加工精细的木构梁架全部显露出来,显得特别干净利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绝”是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代古柏,已经有3000多年了。此树高近20米,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九百多年以前,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来歌颂它的古老、苍劲;刻于周柏旁的是明末书画家傅山的题词“晋源之柏第一章”,更加渲染和烘托了它顽强的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殿殿内供奉圣母塑像和四十多尊侍女像,除了两尊明代补塑之外,都是宋代原塑,弥足珍贵。主像圣母设在大殿中央的神龛内。圣母盘坐于饰有凤头的官帽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仪态谨厚,尊贵中带着慈祥。其余42尊侍从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以侍女像最为精到。这些侍女身材适中,举止大方,服饰丽靡,衣纹流畅。个个性格鲜明,神情自若,高度与真人相仿,给人以无尽遐想。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难老泉: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 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有傅山所书“难老”,有刘汇写的“晋阳第一泉”,有清代宁鹏年为泉亭作“昼夜不舍,天地同流”的楹联。其中傅山所写的“难老”立匾,笔力遒劲,引人注目,与“对越”“水镜台”二匾并称为晋祠“三大名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晋祠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集大成处。可游、可看、可品之处远不是“三宝”和“三绝”可以替代的。还有金人台、水镜台、会仙桥、对越坊、钟鼓楼、唐叔虞殿、关帝庙、水母楼等美景,这些都是晋祠独一无二的历史标签。几乎每一弯碧水溪流、每一处自然景观、每一座古代建筑、每一尊塑像、每一通碑刻、每一棵古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故事。所以,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多走走,多看看,那就更好了。结束晋祠游览,夜宿太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五天上午去雁门关。“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古往今来,雁门关镌刻着厚重的历史印记。它见证了中国的许多历史大事,有“胡服骑射”、“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杨家将镇守三关”、“宋钦徽二帝北掠”、“慈禧南逃”、“八路军雁门关伏击战”等。作为中国北部边防要塞的著名雄关,它经历了无数战与火。从春秋战国到抗日战争,雁门关曾经承载过大小2000多次血战,有的甚至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李牧、蒙恬、李广、卫青、霍去病、薛仁贵、郭子仪、杨业等在这里戍边保国、可歌可泣,英名与山河同在。雁门关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津,不仅有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也有边民互通有无。从而成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点,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辛,积淀了色彩斑斓的多民族文化精华。雁门关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商道,是晋商向北发展的“北三线”驼道之一,勤奋的晋商就是从这里走出西口,走向了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雁门关景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展示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旅游景区。虽然饱经沧桑,这里仍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旅游资源,展现了这座历史名关的兴衰历程。相比其他名关,雁门关以“险”为最,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在长城各个关隘中具有特色鲜明、无与伦比的地位。是了解、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史、边塞文化史、古代军事建筑史的最好例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太原到雁门关,车行时间大约3小时。到达景区,迎面而来的是依山面南而立的“历代名人壁”。左侧是毛泽东的雕像,旁边雕刻毛体“雁门关”三个大字,鲜艳夺目,雄健飘逸。名人壁以浮雕形式展现了59位与雁门关有关的历史人物。犹如一幅历史画卷,向人们展示了曾经影响过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路两旁是24位杨家将人物雕像,均为4.5米高的花岗岩石雕,供游人瞻仰和缅怀。“杨家将”满门忠烈,浴血报国、气壮山河、一曲悲歌,在中国大地家喻户晓,“杨家将”的功绩和风骨已深深地铭刻在了国人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从北门进入景区,先后是明月楼、雁门寨、边贸街。明月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一道门户,古朴精巧,砖木结构,古韵悠悠。穿过明月楼门洞,是雁门寨,街道两边是明清风格的民居,一家连着一家,古色古香,酒旗招展,杨柳依依。边贸街位于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在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贸易最繁华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铺路,青砖砌墙,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采。穿过边贸街,是雁门关宏大的关城,有天险门、地利门、瓮城门三道关门。瓮城拱形门洞上方嵌有一方镌有“雁门”字样的青石,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出自明清之际山西籍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之手,对联形象描述了雁门关的险峻和军事地位。穿过瓮城门洞,上坡右侧是关帝庙,院落虽小也较为简陋,但不失庄严肃穆。关帝忠义千秋,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边塞重地,军事要塞就更不用说了。地利门为关城西门,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据说是武则天所书。此门坐向南北,城门建有宁边楼,又名杨六郎庙。两侧塑孟良、焦赞像,城楼上供设大炮两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险门是雁门关的主城门,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额匾书“天险”二字,亦是武则天所题。门洞内的青石板是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向人们诉说着过往。天险门很高,需要向后多退几步仰视,才能见得全貌,看见赫赫有名的“中华第一关”匾额。城楼上视野极为开阔,景区一览无余。天险门城楼下,即是雁门关著名的镇边祠,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里边设偃公堂、忠武堂、武安堂、群英堂等,分别供奉着历朝历代镇守雁门为国捐躯的大将。还有帝王洞、将军洞、公主洞在一个院落,记载着雁门关历史的厚重与位置的险要。这里曾经接待过22位帝王,路宿过22位将军,迎送过5位出塞和亲的公主。雁塔是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隋代,毁于清末,2010年复建,塔高21米,为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转塔。远观就可以了。至此,可以说,雁门关主要景点基本都看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走近雁门关,往事阅千年。曾经的嘶鸣和硝烟已经远去,那些流淌过的鲜血和泪水已经凝固,但历史不应被遗忘。那些走进史书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和极富生命力的故事,将在后人的心中不断流传。雄关渐渐远去,留在我们心里的是对古道关隘、守边将士,以及经典传说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景仰与守护</span>。</p> <p class="ql-block">下午,赴大同,游览云岗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武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开凿于鲜卑民族创立的北魏和平初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皇家主持营造的大规模石窟工程,是佛教艺术东传后最优秀、最典型的巅峰之作。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就是游客到云冈石窟,必然要与之合影的第20窟大佛(俗称露天大佛)。昙曜五窟(第16窟到第20窟)之一,由高僧昙曜亲自主持开凿,也是云冈石窟最早的石窟。昙曜五窟除了在时间上是云冈石窟的先行者,在风格上也是优秀的引领者。其造像风格,在吸收了印度佛像的审美基础上,融合了汉民族的雕刻手法,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转折点。特点是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主要造像佛像高大,头部高肉髻,面相丰满,高鼻深目,双耳垂肩,神情庄严肃穆。5个石窟的5尊佛像,均模拟北魏王朝的五位皇帝的形象,在大佛周围还刻有许多大小不等、象征群臣的其他佛像。它们簇拥着大佛,彰显出鲜明的政治色彩。20窟大佛通常被误以为是云冈最高的佛,甚至直接被称作云冈大佛。但实际上,在昙曜五佛中,它是最矮的一尊,只不过由于前壁和窟顶的崩塌,它露了出来,造成了这种“千古误解”。但在历经无数风霜的洗礼后,佛像依旧保持着当时的风范,足以让人为之赞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冈石窟的中期分布在中部的第5-13窟和东端的第1、2、3窟。是石窟建造的全盛期。其中9窟至第13窟,因后世施泥彩绘称之为“五华洞”。中期造像方面,像第一期的大像稀少,造像远不如过去的雄伟,形象题材多样化,出现世俗供养人。雕刻中的建筑形象已出现中国传统的瓦顶建筑、斗拱构件等元素,装饰中也出现了龙雀飞舞的形象,反映了开窟时社会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特点。第5窟中央的本尊坐佛,为众佛之最, 高17米,横宽15.8米。 脚长4.65米。第6窟规模宏伟,洞高20米,中央一个大塔柱上,雕有大小石佛3000余尊,东西两壁刻有著名的“佛传图”,形象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历。“五华洞”造像雍荣华贵、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建筑、雕刻、音乐、舞蹈、书法和历史的珍贵资料。第3窟是云冈石窟大型洞窟中开凿未完工的洞窟之一,也是留下谜团最多的洞窟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精华。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神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复,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石窟中还有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岗石窟的造像艺术风格,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与印度、新疆艺术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多文明融合,西式设计与中式技艺是云岗石窟最大特点。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又各有特色。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游览云冈石窟,如同阅读着一本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书,庄严的佛陀、舞动的飞天.....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讲述着佛教造像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我不记得自己看了多少个窟、看了哪些像。因为对于我来说,那些佛像和雕刻艺术,实在高深莫测。但我记得,几乎每走进一个窟,带给我的视觉冲击,除了震撼还是震撼。穿越千年,石窟之美尽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六天上午,离开大同去五台山。中途游览的第一个景点是恒山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北岳恒山的金龙峡,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院,被称为北岳恒山第一胜景。它始建于北魏后期,据说是根据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的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由其弟子选址于此建造的。当时,这里是北魏南去五台山、北到大同的交通要道旁,建造时又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精心设计,巧夺天工,把中国天人合一的智慧,发挥到淋漓尽致。悬空寺,历经千百年岁月磨砺,依旧深深扎在恒山峭崖之上,默默地诉说着千年风雨、永隽不朽的故事,投射出直抵人心的震撼魅力。在2010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中,悬空寺与一些国际知名建筑同列其中,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奇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远看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初见悬空寺,大多数人都以为悬空寺承重的是那些立柱。但有人发现有的立柱可以摇动,才感觉不是那么回事。事实上,这些木柱的确没有承重。是为消除进寺的人害怕心理后来加上去的。承托重量最主要的是27根悬臂梁,这些悬臂梁都是由当地的特产铁杉木制成,质地坚硬,使用之前用桐油浸泡过,能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更厉害的是这些悬臂梁在打入山体前会先劈个口,插进三角楔子,横梁被楔子撑开就此牢牢固定,怎么摇都拔不出来,再于横梁上铺设木板,所有的建筑便都建造在木板之上。如遇断崖,则用飞架的栈道相连。悬空寺外表看起来悬空,其实它的主要建筑物还是盖在山壁上,只有走廊的部分靠着横梁支撑。<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走进寺内,才逐渐体会到整个建筑似虚而实,似危实安,实中生巧,危里见俏。这种在国内其它寺庙中体会不到的奇险感,能紧紧抓住游人的好奇心。</span>所以,悬空寺历经千年仍不倒也并非奇迹,而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山下仰望悬空寺,只觉得它紧贴崖壁,似乎里面并没有多大的空间,而当走到里面就会发现,一般寺庙的布局、形制无一缺少,应有尽有。悬空寺的四十余间殿堂庙宇共分为三组:第一组以三宫殿为主,是道教的供奉之地;第二组以三圣殿为主,是佛教的庙宇;第三组以全寺最高的三教殿为主,同时供奉儒家孔子、道教老子和佛教释迦摩尼。殿楼的分布呈现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勾联,曲折回环,布局紧凑,层叠错落,空间丰富,小中见大,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还有里面的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刻造像,相当生动,细节中可以看见神韵。不少风格、体例具有早时期的特点,是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悬空寺最有意思的是殿宇中的三教殿,佛教、儒家、道家的三位祖师爷共居一殿,正中端坐佛主释迦牟尼,慈和安祥,左边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谦恭,右边是道教宗主老子,清高豁达,好像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佛、儒、道各家,教义不相,仍然可以同处一室,成为不争地盘,不打架的好邻居,体现了“世界大同”的思想,闪耀着古代智者不朽的思想火花。悬空寺始建至今,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的恒山,不但没有遭到破坏,而且历代都加以维修、完善,与“三教合一”恐怕有很大的关系。悬空寺下面的一块巨石上雕凿着硕大的“壮观”二字,都说是李白云游到此留下的墨宝。从此,悬空寺有了诗仙的气息,也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由于悬空寺空间有限,加之正常情况游客都会很多,所以,进入寺内游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哦。</span></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选址之险、建筑之奇、结构之巧、内涵之奥,堪称世界一绝。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宝,也是人类的珍贵文物遗产。正如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说:“中国的悬空寺,把美学、力学和宗教融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只有亲临悬空寺,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的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个景点是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座落在应县佛宫寺内,正式名称叫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在应县大地上巍然挺立已96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可登临的木构楼阁式建筑,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座真正具有多层使用空间的古代木构佛塔。与巴黎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体现古建筑价值的高、大、精、美、巧、坚等特点,都在释迦塔上得到完美的组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览应县木塔,第一印象是木塔雄伟高大。塔高67.31米,足足有现代20层楼的高度。塔基由两层石基组成,厚重平稳的大台基,成为木塔强有力的支撑。外观八角五层六檐,内部九层,全塔主体均为木构件搭建而成。实际上可看作是空间上竖向分布的五座佛殿,每层的八角形平面都分内槽和外槽,外槽空间供人通行、礼拜,而内槽里的宽敞空间则供奉佛像。木塔广泛采用斗拱结构,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全塔共用斗拱54种,是我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舒展的屋檐、挑出的平坐和透空的门窗格子丰富了立面和外形轮廓。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使整座塔更显壮观。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拂过,叮当作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它记录了一段段沉淀的历史,承载了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这也是我们游览应县木塔不可忽视的地方。在木塔外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每层楼上的匾额,现存塔上共有53面匾额和6副楹联。印记着时代更迭,背后都有故事,还是历次修缮木塔的历史见证。书法之精湛,文意之隽永,均可称为上乘。还有塔内精美的佛像雕塑、多彩的壁画艺术、珍贵的佛牙舍利、丰富的佛教典籍、辽代秘藏。它们和塔的建筑技艺和风格,共同构成了应县木塔深厚的文化内涵。应县木塔是当之无愧的国宝,它从外到内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座巧夺天工的木构建筑瑰宝,还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北方民族融合、社会风俗和宗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现在木塔仅一层开放,游客已不能登塔参观,但仍然可以从外观欣赏它。应县木塔虽非雕梁画栋,溢彩流光,但</span>粗犷中见玲珑,古朴中见端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严谨的结构与交错纵横的斗拱,给人美的享受。尤其是当我们站在巍巍古塔下,近距离感受那巍峨粗壮、拔地擎天的壮观雄浑,一定会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美,感叹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诚如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应县木塔虽饱经沧桑依然屹立,但由于成年累月的塞外狂风、地震雷劈、战火硝烟等因素和上世纪30年代一次错误的改变内部结构,塔身已扭曲变形和倾斜,坍塌的危险与日俱增。20世纪90年代初,木塔修缮就正式立项,因为存在争议,至今没有落地。释迦塔还能够在应县的土地上挺立多长时间?没人能预言。但能肯定的是,释迦塔让人们得以窥见曾经的大辽风光,更让人们看到了建造者们追求卓越,追求极致的匠心。惟愿这座中国木构建筑的瑰宝,能够化险为夷,再度续写下一个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过应县木塔,我们就要去本次游程的最后一个景区五台山了。五月下旬已是春末夏初,山外天气已经热起来了,山里还是春寒料峭。在进山后的路上,我看到很多路段的路旁还有积雪。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县,并不是一座山,而是由五座山峰构成,而峰顶平坦如台,所以称为五台山。人们提到五台山,多数时候就是指五峰之内的区域,亦称“台内”,是以台怀镇为中心的旅游区。说起五台山,第一印象就是与宗教相关。天下名山归佛道,佛教名山看五台。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 ,其中多敕建寺院,中国历史上的9位皇帝先后18次至五台山巡幸拜佛,为五台山建寺树碑,在制政上保证了五台山佛教文化连绵不断地传承,也为五台山佛教建筑群留下了特殊的遗存。五台山自然风光优美,青山绿翠、草盛花浓、高山草甸、层峦叠嶂。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台顶终年有冰,故称清凉山。山区气候凉爽,夏季比平地平均温度低约10℃,作为避暑胜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台山还是有众多传说秘闻,带着传奇与神秘色彩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2009年6月26日,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五台山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评价五台山“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拜信仰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持续1600余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不言而喻,这是以世界的眼光和尺度对五台山文化景观遗产所作的权威解读,也是对五台山在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上的科学定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台山有非常厚重的佛教文化底蕴,金顶闪烁的寺庙,随处可见的僧尼,是五台山的主要色彩。寺庙各有千秋,每个寺庙都有一段传奇,每个寺庙都有一段佛教故事。根据游程安排,我们在当天和第二天上午参拜了最有代表性的塔院寺、五爷庙、显通寺、菩萨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塔院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大白塔。无论你从哪个角度:俯瞰、平视、仰望台怀镇全貌的照片,它都是无可争辩的视觉焦点。这座大白塔高达75.3米,周围为83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爷庙最早是塔院寺的属庙,叫万佛阁,清代时才增建了供奉东海龙王第五子的龙王殿,并由青庙改成了一座独立的黄庙。五爷庙在五台山如林的寺庙中,只不过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庙宇,但却是清凉圣境人气最盛、香火最旺的一座寺院,成为了佛国五台名副其实的民间朝圣中心。民间有很多传说,说五台山五爷庙里的五爷非常灵验,有求必应。几乎每一位专程来五台山上香的游客,都会把在五爷庙排队许愿作为行程的终极目标。走进庙内,可以看到香客涌动,香火旺盛,终日不断。盛时更是烟雾腾腾,成为台怀镇一道亮丽的景观。五爷庙香火旺盛,真的是有求必应吗?其实,在神秘的传说中,寄托的是善良,是人们对众生平等的向往。在虚拟世界里,五爷承担着民间风调雨顺的职能,心中有百姓,能为百姓办事。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庄严肃穆的菩萨们,它更接近现实,亲近群众,老百姓对它更有期盼。这就是在善男信女们心目中,五爷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的原因。当然,这也体现了信仰的力量。有虔诚信仰的人,永远不对爱失望,不对人性失望,永远带着一颗童真的心上路,永远相信美好的未来可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显通寺显通寺位于灵鹫峰菩萨顶脚下,海拔1762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山佛教协会驻地。显通寺历史悠久,几乎和中国佛教同步,不仅是五台山的开山祖寺,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仅晚于白马寺的第二座寺院,和白马寺一起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祖庭。显通寺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首庙,又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显通寺山门气魄雄伟,在五台山所在寺庙中首屈一指。山门门额上挂有“大显通寺”镏金匾。两旁立各书草体“龙”“虎”二字石碑,是唐代遗物,字体挥洒自如,龙腾虎跃,弥足珍贵。这种布局,传说叫做“有龙虎把门,不用四大天王劳驾”。这是显通寺与一般寺院不同处之一—无天王殿。显通寺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寺院之一。进入寺内,苍松古柏如伞似塔,香烟袅袅中,古韵犹存的殿堂气宇轩昂。宽敞的殿院里由南向北排列着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配殿设在中轴线上的东西两侧,很有气势。殿宇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宫廷建筑的色彩,可谓是明清时代庙宇建筑的典型。观音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士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门的正上方挂着一块蓝底金字横匾,上书“霞表天城”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乾隆皇帝的御笔。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大文殊殿后便是显通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既是每座寺院的主要建筑,又是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大殿。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真如权应”木匾一块,蓝底金字,圆润潇洒,堪称是书法精妙的一块牌匾。另有一块木匾是该大殿建成后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钦福铭恩”,其色泽大小与上匾相同。 殿内香烟缭绕,静穆庄严。佛坛上并列着三尊高大的金色佛像。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他神态安详地端坐于莲台上,手作说法状,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显通寺有一座独特的纯白色建筑,这就是第四重大殿—无量殿。从外表乍一看,在显通寺内好像很一般,不会有一见惊奇之感。其实,这可是一座外朴内秀的明代古建珍品。外观重檐歇山顶,里面实际上是三孔砖券的拱洞,是明七暗三弧顶式建筑。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偌大一座建筑,全部用青砖垒砌而成,既无梁又无柱,仰首凝望,气宇轩昂,结构奇特,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巧,实为国内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之瑰宝。称它为无量殿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佛法无量;二是它是一座纯砖结构的建筑,殿内没有一根梁柱,所以也叫“无梁殿”。殿内东间存放着一座元代八角十三层密檐式木雕佛塔,高7.75米,结构精巧,雕工细腻。无量殿是一处有着深厚积淀的华严道场。华严宗是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其“一切事物由心所造”的“唯心”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殿中的主像是卢舍那佛,也就是毗卢遮那佛,殿中还供奉着唐代华严宗四祖澄观国师的塑像,体现了华严宗的特色。大殿又名“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后,先后在七个地方九次开讲《华严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显通寺铜殿,为全国罕见的文物,位于显通寺的后高殿前。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殿内主像是高约一米的铜铸文殊骑像,铸造精巧,栩栩如生。铜殿的铸造艺术是空前的,其价值是无法评估的。优美的造型,完整的结构,巧妙的布局,宏大的气魄,丰富多彩的图案,都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智慧。在铜殿前,有五座铜塔,暗合东南西北中五台之数,它们与铜殿相辉映,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铜铸艺术组合。在五座铜塔中,东西两座为明代原物。两座塔形相似,为八角十三层,小巧玲珑。高度相仿,约二丈。是我国铸造艺术的代表作。中间三座是包铜塔,原塔清代所铸,已毁。1992年将已毁的南台塔和中台塔按原塔形补铸竣工。至1993年,式样各异、造型美观的五座铜塔又奇迹般地呈现在旅游者面前。五座古今铸造业的精品佛塔荟萃于铜殿之前,既构成了五台山的一大景观,更衬托了铜殿的庄严与不凡,致使中外游客每到这里心旷神怡,流连忘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菩萨顶,在五台山灵鹫峰上,相传是文殊居住处。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相传文殊菩萨曾在寺中显圣,故又名“真容院”。山门前108阶台阶,站在山门前登高远望,五台山的全貌尽收眼底,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五台山中,一般寺院均是青砖灰瓦,唯独菩萨顶金瓦覆顶,宛若一座至高无上的金色佛国伫立于台怀镇最高处。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喇嘛宫。它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绚丽多彩,主要殿宇外观像皇宫一样,内部的格局布置有有很浓烈的喇嘛教韵味。内饰富丽堂皇,菩萨顶也被誉为“五台山金顶”。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所以也叫皇家寺庙,皇家行宫,里面有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多处亲笔题字,甚是珍贵。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之首,总管五台山藏传佛教事务的大喇嘛就住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纬39度孕育了地球上神秘的自然现象,也诞生了富饶的人类文明。在这个纬度上,五台山用上千年的时光完成了从古老的自然山体向佛教文化名山的转变。一树一山、一寺一塔都是时光艺术的接力,一朝一夕,一点一滴都被人类精心呵护。和谐共生,和睦共处,清凉世界,宁静人心。是融合的力量成就了五台山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信众到五台山,是为了烧香拜佛,祈求平安顺遂;游客到五台山,可以欣赏宏伟壮丽的寺院建筑,也可以触摸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感受信众</span>在转山转水转佛塔背后的虔诚信仰之美!达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修心养性,身心愉悦之目的。</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上午,继续五游览台山,然后回到太原。愉快的山西之旅到此结束。下午15点25分,乘坐K894次列车返回杭州,第八天中午抵达、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