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炊烟缭绕,山坡上走来了,收工的插队知青,脸上带着丝丝的笑容,心中的歌声,回荡在山谷之中,劳作一天的辛苦,在夜晚的“知青小屋”里,听到的是念家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南部山区,距离喧嚣的城市仅有几十公里,却仍还没有供电。初来乍到的插队知青,在油灯下度过没有电灯的夜生活。天空中的月亮,那是我们最亲切的伙伴。山村静静的夜晚,只有村头前边的小河,哗哗的流水声,那种原始的交响乐,留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坐在小河边,畅想着自己的前途未来。美好的生活映射给你,一幅和谐幸福的家园。刚到农村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现实却给了你一生的酸甜苦辣。站在田头望着一片片的庄稼,辛劳的社员们,用勤劳的双手,收获着丰收的果实,憨厚的脸上挂着美妙的微笑,好不令人羡慕高兴,他们就是我们知青,接受再教育的贫下中农。也是我们“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 僻静的小山村,皑皑白雪,知青的小屋座落在半山之中,“今天不能出坡了”。东方的地平线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把禹王山顶,照射的五彩斑斓,兴奋的知青们,站在屋前的院落里,忘记了手中的牙杯牙刷,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心中的歌,“一轮红日从韶山升起……”。</p><p class="ql-block"> 一会儿,知青们沉静了下来,女知青的小屋里传出了,下山回家的说话声。遥望山下,那不远的家乡,却因大雪封路,而不能下山。十几里路,就能到达的城市老家,老天爷下了两天的大雪,把知青与家乡分离的如此“遥远”。失望的知青又聚集到知青小屋里,用讲故事唱歌的欢乐,冲刷着一切不愉快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寒冷的冬季里,在我们的家乡,都是用煤炭生火取暖,还有那种地炉取暖的老式地暖方法。一天工作劳动的人们,回到家里,品尝着用炭火炉炖好的,豆腐焅叉白菜,喝上二两小洒,解除一天劳累,那年头真的好满足。</p><p class="ql-block"> 郯城苍山的知青们,下乡于秋季的日子里,用不了几天,便走进了,鲁南的冬天里。那里是;没有用炉子取暖的生活习惯,知青的茅草房里,在昏暗的屋子里,二十岁左右的男女知青们,是难以想象的情景,写到这里……,心酸的我,流下了眼泪。十四岁的张庆瑞姐姐,还有她的那些知青大哥哥姐姐们……,您们是怎样熬过来地,多么令人难以回想。</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艰难,光着脚丫,走在乡村那泥泞不堪的道路上,黄泥污水,沾满双脚,在茅草的知青小屋中,用冰凉的稻田水,洗一下那双冻僵的脚丫,油灯下,让眼泪流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没有知青小屋,在茅草房“地窝”里的兵团知青,那是千里之外,家乡儿女们曾经的新家。王世新知青,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长大,刚刚十六岁,报名下乡支边去了青海,格尔木草原上,留下他生活工作的足迹。知青们用自己的双手,盖好了自己的兵团宿舍,还没有住进这新家“知青的小屋”,我们的老乡,参加青海建设兵团的战士,因抢救三位儿童,1967年1月12日,王世新勇拦惊马牺牲,被追认为烈士,年仅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王世新烈士,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安放在“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知青小屋唱出了,知青岁月的艰辛,辉发了,知青一代人的理想之程。</p> <p class="ql-block"> 唱起了“知青小屋”,知青们心潮澎湃,啦起那段不平凡的生活,有苦有乐。但也就是有上山下乡,那段心路历程,知青们更加成熟坚定。上山下乡的“知青”,多么有意义的名称,前无故人,后无来者。珍惜岁月,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财富,呵护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是一种精神,支撑我们前往,是坎坷的生活之路,告诉我们;有很多不应该。</p><p class="ql-block"> “知青小屋”词简易懂,灵魂的吟唱,让我们一路前行,祝福我们的知青们;当下且珍惜,有梦必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