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厦门,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此次我深入厦门各小区、街道与叉车厂,针对于垃圾分类做深入学习。</h3> <h3>进入小区门口就被这些牌匾吸引了,给我满满的安全感和好奇,为何一所小区可以把垃圾分类做的如此好?</h3> <h3>定时定点投放,一把锁一条杠几个垃圾桶,经济实惠。这样有序的画面是如何做到的呢?居民的自主意识是如何培养的呢?</h3> <h3>交流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与启发!<br>1.物业主人翁意识较强,政府部门重视,奖罚力度大,监管部门严格<br>2.改革开始都是困难的,但坚持下来总会有收获。<br><br>我的启发:<br>1.结合园本课程--中班:我的社区<br>可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与小区物业、社区合作,开发相关资源,助力幼儿环保课程<br><br>2.实行“请进来,走出去”<br>请社区督导员进园宣导垃圾分类知识<br>发展成立“我是小小督导员”开展垃圾分类打开活动<br>进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宣导活动<br>“小手拉大手”发展家长义工宣导活动<br> 3.持续做好牛奶盒回收工作常态化,抓住教育契机,可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变废为宝<br><br>4.垃圾分类回收积分兑换礼品<br>幼儿园各个垃圾桶进行分类,并对班级、幼儿进行表彰<br>做好相关跟进工作,做好评价工作</h3> <h3>分拣中心的实地参观让我了解到了垃圾分类后端是怎样运作的,可为幼儿园相关课程提供参访资源</h3> <h3>垃圾分类游戏化,让孩子在玩中学</h3> <h3>一个叉车工厂做垃圾分类!<br>彻底唤醒我的环保意识。<br>大姐在很熟练的介绍各个瓶子的垃圾类别以及能做成什么?她在我的眼里发着光,情不自禁的想靠近,想看齐。<br><br>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h3> <h3>“生态平衡,回馈自然”让我想到自己曾经在香格里拉葛丹独克宗寺了解到“天葬”后那份崇高的敬意。<br><br>就像我们知道的,天葬就是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地点让秃鹫吞食,然后再在天葬处种下一棵树。远远望去,山坡上一片葱郁,犹如森林公园。<br><br>天葬的核心是最尊贵的布施,用自己的肉身回馈于大自然,即使是作为植物的养料。天葬仪式中渗透着古老名族社会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在朴素的形式背后蕴含着及其合理的生态大智慧。这种智慧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h3> <h3>我的感悟:<br>1.作为公民,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好垃圾分类,为环保、为下一代做好资源利用和资源再循环。<br><br>2.作为教师,我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唤醒更多人心中的环保意识。<br><br>就像哲学家雅尔贝斯关于教育的本质提出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环保意识唤醒另一个环保意识。<br> 龙华区教科院幼教集团附属幼儿园--袁水玲<br> 2023.3.29<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