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滨海实验小学记者袁崇福老师

丹河方

<p class="ql-block"> 一座长5公里,横跨在弥河上的特大桥,成为滨海西城的座标,与桥相连的西北处,坐落着滨海最大的村庄一一周家疃,袁崇福老师,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依田傍水的地方,东西走向弥河两岸筑成的两条大堤,宛如同胞兄弟蜿蜒起伏的两条巨龙,横卧在渤海与临朐山脉的老龙湾之间,每逢夏季,雨气蒸腾、气象氤氲,颇藏几分仙气,恰似真龙显灵。潺潺不息的弥河水滋养着这些大地,"有水则灵"的气息也渗透进袁老师的身心,使他从小就显露出对文字与艺术的天赋,他小时候的作文,时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推荐,他在作文中巧用的"词句",老师也拿来给学生作范例,为此,一个不善言谈的他,竟成了当时爱好写作者们追捧的明星。 小时候的这一爱好,一直伴随袁老师三十多年的栉风沐雨,从未言弃,早年物质贫乏,文化书籍购买借阅十分困难,他养成了"摘抄词句"的习惯,现存的就有数十万字的记录十几本,还有"剪裁报纸"等十几摞,这些文本材料给予了他成长的力量,撑起了他写作的引擎……</p><p class="ql-block"> 且不说他写新闻稿件获了多少奖励,也不说他写的抒情散文多么妩媚动人,他写的"北海泥塑大师宋老头"在潍北大地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对宋老头刻画的淋漓尽致、情景再现,其文章在潍坊等各大网站都有转载…… 阅读量过百万人次,留言数万条…</p><p class="ql-block"> 早些年,袁老师的许多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因此时常见他骑自行车去邮局兑换文稿费,稿酬虽不多,每一次的稿费后面,都少不了他心血的凝聚和情感的释放。近些年,快捷的网络媒体更便捷了他的文章发表,中国网、山东网,时常见到他的文章及摄影作品发表,袁老师在滨海教育界的名气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 袁崇福老师的爱好颇多,年轻时他爱好集邮,虽说没有特别高档的,但七簿数千张邮票的收藏,也凝聚着他不少心血和汗水,每一份收集都会有一个故事,即有远方同学特地寄来的,也有同事、朋友相赠的……</p><p class="ql-block"> 对古钱币的收藏,袁老师也十分钟爱,因为古钱币都蕴含着那个历史时代的文化印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说起他的摄影、一言难尽,摄影是他半路出家,主要是配合撰发新闻稿件而自学的,从起初的研读摄影说明书开始学习,逐渐购买理论书籍,随着实践的他的摄影技术不断提升,为拍摄自己满意的照片,袁老师开辟了崭新的摄影方式,站、跪、卧、仰、正、斜等各种有益于拍摄的姿态,可为五花八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执着的追求和爱好,成为行家里手,近几年不断崭露头角,其作品多次在《山东教育》《潍坊教育》等作为扉页出版,在省市教育摄影比赛中屡屡获奖……</p> <p class="ql-block"> 当下,学校的海棠园花开似锦、清香扑鼻,海棠花的色彩与艳丽,是经历寒冬的洗礼,清香是饱尝春夏秋冬的孕育,正如袁老师的文学、摄影之花绚烂夺目,"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海棠百日香",校园的海棠花,招来了群群蜜蜂汲取采撷,袁老师的文艺作品,也越来越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好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