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打滚儿

鲁海

<p class="ql-block">鲁西这个地方,黄牛曾经是大牲畜家族的主角,其次才是驴子,骡马之类就很少见了。过去,鲁西黄牛是极为重要的劳动力,它们主要从事耕翻、耙耢一类笨重的体力劳动。相对于黄牛,驴子体力小,但动作灵活,一般安排推水车、拉碾子、运送物资之类轻便快捷的活路。</p><p class="ql-block">在大牲畜家族,喜欢打滚的只有驴子了,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驴为什么要打滚?乡下人说:“驴打滚能解乏”,就像人疲倦了喜欢“打长吧”一样。我觉得这个解释有点道理,至于其中蕴藏的科学,那就是牲畜专家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驴打滚,动作笨拙,看起来十分搞笑。卸下套来,主人将驴子牵到一个空旷的地界儿,停小脚步,驴子心领神会,稍稍愣神儿。须臾,那驴子好像麻了腿一样,四腿抖动,酥软的倒地。接着用力朝一侧翻滚,一次,两次,三次,直到翻过去为止。稍稍喘息,驴子再次发力,原地翻滚回来,如此这般几个回合。滚完了,驴子卧在原地喘口气,竖起脑袋拨愣几下。尔后,四蹄儿用发力,“腾”的一声站起来。然后奋力抖动满身的尘土,拨愣着驴头打几个响鼻,心满意足地跟主人回家了。倘若驴子不情愿打滚,主人便牵着缰绳就地转上几圈诱导一下。不过两三圈,驴子腿就酥麻的站不住了。如果顺利翻滚,驴子精神抖擞,十分骄傲的样子,主人满怀欣慰,这说明驴子精神尚好,活力十足。有的驴子年老体弱,却信誓旦旦,跃跃欲试。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无论如何滚不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一派垂暮之气,主人和驴子一样沮丧</p><p class="ql-block">驴子一生草食,一生苦力,却没落个好的名声。除了天生的畜牲,还有其天生的犟脾气,人们往往用“驴脾气”,指责那些性格偏执的人。</p> <p class="ql-block">分田到户之初,百姓生活迅速改善。但是,白面仍然不能满足需要。为此,精明的家庭主妇们,不得不开动脑筋,思考一些灵活有效的变通办法,以便家人们吃得饱、咽得下、有力气劳动。</p><p class="ql-block">和一大盆地瓜面或棒子面,一小盆白面,分别做成规格相近的大饼。然后,铺一层薄薄的白面,第二层厚厚的地瓜面,又一层薄薄的白面。把大饼一层层摞起来,卷成“面蟒”状,外边滚上一层面醭,再用菜刀成适当的小块,“花卷”就做成了。</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颇有点“驴打滚”的味道,“面蟒”外边那层薄薄的面醭,判若驴打滚时一身的尘土。所以,当地人把这种特殊“花卷”调侃为“驴打滚”。于是,大人们便以此戏弄懵懂的孩子:“小儿,你娘又驴打滚了吗?”城里的事情乡下孩子可能知之甚少,可是类似“驴打滚”这样的农家俗事儿,泥头土脸的孩子们滚瓜烂熟。他们便撅起小嘴儿表示抗议。</p> <p class="ql-block">一次去天津,妻子指着货架子,好奇地问我“驴打滚”是什么。我含糊其辞:“大概就是像汤圆一样的小食品,京津一代历史悠久。”其实,驴打滚这种小食品,我早有耳闻,只是从来没有品尝过。索性买一盒品尝一下。高铁站小巧玲珑的售货亭,就这么一个品种。打开一看,真空小包装,一代一只,淡黄色精致美观,大小如汤圆,拿在手里软软的,咬一口软软的,绵绵的,甜甜的,内部一团豆沙。放学的外孙女拿一块和同学们分享,你一口,他一口,一脸幸福的样子。我问女孩好不好吃,孩子竟然说:“这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孩子们欢快地喊着“驴打滚儿,驴打滚儿”,跑啊,跳啊。</p><p class="ql-block">据说,驴打滚源自中国东北,是满族人的传统名吃。满族人入关后,把它带到北京。几百年过去了,依然盛行于京津一代。驴打滚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造型精致,颜色漂亮。因为最后撒上一层黄豆粉,宛如老京城郊外野驴打滚时身上的黄土,因此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籽仁,原料近似汤圆。制作过程可分为制坯、和馅、成型等工序。最后一道工序是在“驴打滚”外面滚一层金黄色的豆面。豆香馅甜,入口绵软,豆馅入口即化,香甜入心,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p><p class="ql-block">驴打滚的传说不一而足。有古代刘长坤的传说,有康熙与香妃的传说,也有慈禧太后和李莲英、小驴子的传说。无论哪一种传说,都不过是一种美妙的风味小食品而已。</p><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