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一听说格律就头疼,因为近百年来,除新月诗派盛行的几年外,自由诗几乎一统诗坛,许多人不知西方诗歌也有格律可言。他们“自由”惯了,不愿受任何约束,就像野马不愿被套上笼头。闻一多当年提倡新诗格律,为了强调其必要性,用了一个极端的比喻,说是要“戴着脚镣跳舞”,可把他们吓坏了。<b>其实,凡是比喻都是跛脚的,而喻体与本体不能混为一谈。这样说无非表明,艺术创作只能在一定限制下才可能进行,正如游戏,正如比赛。这难道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吗?</b> 其实,格律体新诗早在新诗诞生不久就产生了,只不过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名称而已。经过近百年的尝试、探索,如今它已经有了自己的一整套规则,产生了许多代表性作品和优秀的格律诗人。写格律体新诗,只要掌握了几个诀窍,并没有多难。 <b>节奏是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而“音步”是最基本的节奏单位,是构成诗行的基础。</b>对音步的理解与把握,也是一个难点。作品音步的准确划分,与创作中音步的正确使用,主要靠实践,暂且不谈。这里就谈<b>基准诗行和基准诗节:在初步掌握音步概念的前提下,前者是写整齐式格律诗的入门钥匙,后者是参差(对称)体的入门钥匙。</b> <b>整齐式格律体新诗的要求是全诗每行的音步数和字数都相等*,就是现代的“齐言诗”。</b>在格律体新诗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只管字数相等而不顾音步的相等,因而实际上节奏紊乱的现象,以致被讥为硬切的“豆腐干”。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必须保持两者都一致,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除了特殊需要,一首整齐式格律诗每行的字数通常在7-12字之间。7字/行以下和12字/行以上,不是过于简单,就是显得复杂,只是在表达需要时才会采用。<b>由于在一定字数内,可能包含N个音步数,每一种行式就可能呈现若干种节奏,即音步构成模式</b>。试列举如下:<br>七字音步:232,322,223(后一种近于古诗节奏,慎用);<br>八字音步:2222,332,323,233;<br>九字音步:3222,2322,2232,2223;<br>十字音步:3232,2323,3322,2233,2332;<br><div>十一字音步和十二字音步变化就更多一些,可以类推,不赘述。</div> 掌握了以上各种诗行的内部结构,使用起来就非常便当。<u>写下第一行,就给全诗的节奏定位,以下的诗行只要是在既定的字数内,都不能脱离那种模式。那么,第一行就成为这首诗的基准行式。</u>试举秋水涟滟的一节诗为例:<div><br>阳光下 青青的 一片 草地 3322 <br>无意间 隐藏着 惊天 秘密 3322 <br>七千年 奔腾的 历史 长河 3322 <br>从这里 流出 第一粒 水滴 3232</div><div><br>这是标准的十言四步体,其第一行就规定了后面每一行都必须是四音步;当然,节奏摸式可以变化。如示,第四行发生了变化。那么,这第一行就是全诗的“基准行式”了。<br></div> 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学者们的研究和诗人们的实践,一致认为格律体新诗最基本的节奏单位是音步(音组,音尺,顿),而最宜用也最常用的是二字音步和三字音步。一字音步是有了特殊需要不得不用时才用;四字音步可以化解为两个二字音步,或者把后面的助词后靠,从而转化为三字音步。所以,我们在这里没有涉及这两种情况。<br>可以这样做一个结论:<b>凡标准的整齐式格律体新诗,其第一行就是该诗的基准诗行。</b><br> 下面再谈<b>基准诗节:它就是参差式格律体新诗的第一节。这一节的模式确定以后,后面的诗节就是“依样画葫芦”,不断按需要“克隆,”仿照它生成诗节</b>。看看微斋的《秋忆》,就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div><br>也是秋天也是夜晚也是小楼 1<br>也曾有身影飘飘 2<br>也曾有话语滔滔 3<br>秋在楼外人在楼中楼在心头 4<br>.<br>又是秋天又是夜晚又是小楼 1<br>又听得风雨潇潇 2<br>又见有灯影摇摇 3<br>楼在梦中梦在秋里秋在心头 4<br></div><div><br></div><div>可以看出,各节的第n行完全一致,也可以说相应的各行尊奉着同样的行式。</div><div>这样看来,<b>基准诗行与基准诗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基准诗节的各行都是后面每一节相应行的基准诗行。</b></div> 比较复杂的参差式格律体新诗,往往出现两种甚至更多的基准诗节,那么,就形成各各对称的局面,同样很有秩序,不会乱套。<b>这样的参差体格律体新诗,我们称之为n重参差体。</b> 顺便指出,创作整齐式格律体新诗,在确定基准诗行以后,还有建节(几行为一节)和随之而来的韵式问题。<b>整齐式格律体新诗因为行式,韵式、节式的变化,也可以体现其体式的极大的丰富性,据此即可有力地破除“豆腐干”之诬。</b> 再引申一下吧:<u>整齐的诗节与参差对称的诗节在一首诗里,因为表达的需要而同时出现,那么这种照片就成为格律体新诗的第三大类:复合式格律体新诗。这样,格律体新诗的样式就会层出不穷,完全实现了先贤闻一多先生“量体裁衣”的理念。拿我们如今通行的话来说,就是格律体新诗在创作中具有“无限可操作性”。</u>难道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按照何其芳的观点,音步数相等而字数不等就可以了。那是一种不完全的格律状态。我们把仅仅是每行音步相等而字数不同的作品,称之为“准格律体新诗”。 【附记】在文档里查到此文,记不起是何时所写了。觉得讲清了创作格律体新诗的最初步骤,很适合初学者入门之需。于是略加修改,加入美篇。不妨说明,诗人何志(何房子)当年做邹绛先生研究生时提交的一篇论文中最早使用了“基准诗节”概念,功莫大焉。可惜他自己后来写自由诗去了。而“基准诗行”则是在下仿照“基准诗节”所得的收获,还得感谢何房子老弟呢。一笑。<div> 万龙生2023·3·30清晨,悠见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