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夜渐渐深了,风卷着雨滴,毫无征兆地开始在空中旋起一阵阵凉气,便热烈地敲着窗户,噼里啪啦的又响起来了。对面街上的霓虹灯不知何因早早熄灭了。南方小镇每年三月下旬开始到五月初,便是多雨季节。这几天持续不停的磅礴大雨,更是使得滔滔江水把河边栈道掩没了,让本地提早进入了汛期。望着窗外那雨渍花落,红散香凋,心里边一片茫然,更有几份感慨。</p><p class="ql-block"> 雨,无论是何处的雨,总是那样的晶莹剔透;雨,无论是何种声响,总是那样的引人遐想。有时,雨是那么欢快,在瓦砾上敲出一片欢声笑语;有时,雨又是那么忧愁,在树枝间轻拢慢捻出一串思念。</p><p class="ql-block"> 对雨,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有人叹息,有人痴狂,有人感慨,感受各异。雨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景致,就如眼前的山水,每个人的感受不同,风景也不一样。个人认为,只要雨不破坏了你的心情,或者你的心情不破坏雨的美丽,那雨,还是原来的雨。只有当心情与意境融合在一起时,雨就有了变化,如果要转化成文字就有“喜雨”和“苦雨”之称。雨中的“苦”和“喜”或许啥都没有,然而心中是苦的,看什么也都是苦的。反之,心中是喜的,则什么都是喜的。大约这便是人生的苦与喜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雨能否成为风景,如同欣赏花草树木一样,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心情。久旱逢甘霖,不论在谁的眼里,都是一份美丽。如杜甫《春夜喜雨》词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万物生长正需要雨滋润时,这宝贵的雨便来了,这就是喜雨。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诗人陆游更是一夜间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春天,这不是喜雨,又是什么? </p><p class="ql-block"> 既然有喜雨的热闹,就有苦雨的落寞。现代文人周作人先生曾写有一篇《苦雨》文,并把自己的书房称之为“苦雨斋”,就是围绕一个“苦”字,借“苦雨”这一意象抒发自己的苦闷之情,把人间的哀愁都转嫁到了这淡淡的雨中。自古雨中就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从宋代诗人柳永在夜雨中挥就而作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及宋末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作“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让多情善感的人们从“少年听雨歌楼上……而今听雨僧庐下。鬂己星星也”,再到南宋文人周紫芝的“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等等,无不写尽了雨的蕴涵与忧伤。这便是古人以雨为意象,再添一个苦字,以表达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的无奈之情。</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光古人的雨中之思让人苦闷,现代人同样如此。在四年前的那个春夜雨里,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我的心不光被雨淋湿了,而且凉痛了。茫然若失听着凄凄切切的雨声,挥泪写下一首“苦雨”词:“花随西风飘落凉,我思东雨泪始流。春江水暖樱花白,此去元年上九天。”。以至于每年三月底樱花落白,抑或夜深人静,悲哀的雨仿佛能懂人的心思,点点滴滴洒落下来时,以雨为意象的《长相思》“咋日暖,今日冷;乍寒乍暖雨里行,长夜雨未停。桥东头,桥西头,义源桥上两分离,欲哭泪无行。”写不尽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无论多少首“春雨若叶落,青夜锁暮春,莺啼鸭声叫,风来扶绿枝,落寞成心酸,情思入旧年,听雨思娘亲,颦眉独倚窗”等等“苦雨”诗,都寄托不完我对母亲的情怀。我知道,纵然我有再多的借雨叙情,心在低语,泪仍在淅沥。一场雨,一份别离,再也找不回来了。听雨的感觉真的好无奈。</p><p class="ql-block"> 南方春天的雨是寻常的,但下起来就没完没了,仿佛雨水对大地的依恋。雨声,仿佛也沾染了人的情感,绵绵的像婉转悠扬的琴声。下雨的时候,我伏在阳台上,看着蒙蒙的雨幕给世界遮上了一层面纱。雨声透过雨幕,仿佛又看到母亲为弱小的我打伞的情景,仿佛又听到母亲轻轻的声音在嘱咐我在某个雨天上学的路上注意安全不要淋雨……</p><p class="ql-block"> 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下着,雨水冲刷过的樱花借着残灯泛着惹眼的白。点点雨滴挂在树叶上,小水滴里除了浓浓的绿外,什么也没有,缓缓从叶子上滑下,落入土里,直落到我的心里。看着听着每年三月底这每一次跳动的天珠天籁,都牵出我无尽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雨啊!下吧!轻轻的下吧!只是别去惊动在夜雨中己在天国安静沉睡的母亲;更别影响母亲在天国湿滑雨中蹒跚而行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23/03/29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