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才有道,为文亦有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兴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油菜花开时,去邛崃采风,认识了诗人韩俊。在文笔山喝茶聊天,才知他也在成都第24中学念过书,是我的学弟。</p><p class="ql-block"> 诗人是写诗的,写的不一定都是诗。最近,学弟出了本书《生才有道》,就不是诗。他送了我一本,在赠书现场草草翻看了一下,感觉图文并茂。后来,认认真真读了一遍,感觉还是图文并茂。</p><p class="ql-block"> 其书,不太像人物传记,也不怎么像散文集。有些文体,还真有些说不清楚。譬如散文诗,到底是诗,还是散文,一直争论不休。说是散文,那就该叫“诗散文”。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得怎样。学弟写《生才有道》,写了两年,可见还是下了一番功夫,不是粗制滥造之作。</p><p class="ql-block"> 冯生才,书中的主角。知晓他的人,恐怕不是很多。他经营的峨影食堂,在成都不说人人皆知,也可谓知之者众。不少还是名人,挂在大门口的招牌,其“峩影食堂”这几个字,就是著名诗人学者流沙河的墨宝。 学弟的中学语文老师余光远,是流沙河的弟弟,学弟称流沙河为师伯。</p><p class="ql-block"> 听学弟讲,冯老先生是个很重情义的人。老先生在成都餐饮业摸爬滚打多年,后因身体原因,将食堂交给了儿子,退居二线。儿子接班后,为“更上一层楼”,新聘的厨师长想辞掉两位老厨师,结果遭到老先生的坚决反对。在利和义面前,老先生更看重的是义。他们跟随他多年,他不忍心将他们辞掉。再说,来食堂吃饭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想吃又吃得起的不是山珍海味,是回锅肉、烧白、麻婆豆腐这些家常菜。谁也改变不了老先生的想法,撼动不了老先生的执着,他们留下来了。“山,还是那座山; 梁,还是那道梁”,食堂,还是峨影食堂。当然,变化还是有的,如今来食堂,也能吃到高档饭店酒楼的一些大菜。不变的,是传承,就像汉字,文字改革简化后,还是汉字,不是外文。</p><p class="ql-block"> 我曾写过一位劳模,他的荣誉,是用汗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日复一日的重复,不免乏味,我虚构出一些故事性的情节,写完让他过目,他提出异议,说他的亲戚朋友看了会说是假的。我开导说服他道,这是报告文学的合理想象,只要符合基本事实,就是真实的。学弟的《生才有道》,从头至尾无一点儿虚构,他采用的是“摄影式”写法,让人毫不怀疑人物和文字的真实。老先生从贫穷的大山走出来,靠打拼成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许多细节,学弟不去“合理想象”,而是“留白”,他相信读者的想象力。这并不是说,其书没有文学性,学弟引用了不少古今中外的诗文,加之朴实的叙述,感人处,不乏文学光彩。</p><p class="ql-block"> 窗外,春意正浓,山茶花正在盛开。愿学弟再出新书,好书,再给我们一个惊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3.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