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6-11-20</p> <p class="ql-block">一、朱潭山</p><p class="ql-block"> 清晨早起,沿住宿的农家乐村后公路行走,10分钟不到吧,不经意间进了朱潭山景区,因为没有封闭式大门和围墙,管理人员上班还早,我因第一次来,糊里糊涂成了“蹭票客”。</p><p class="ql-block"> 只见面前一条大河,顺山而来绕山而去,面阔而势缓。</p> <p class="ql-block"> 一座古桥,拦河而过,宛如堤坝,使河面陡降倾泻而下,形成一片“瀑布”,别看桥宽不足二尺,多少年中,它一直是连结两岸的重要纽带,如今有了公路大桥相连,交通功能基本式微,成了一个景点,同时也有了一个尊贵的身份: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绿树婆娑,竹影摇曳,垂柳轻拂,蝉鸣声声、蛙歌阵阵。遗憾的是当地山里方言,与常州同类的声音不一样,也不知唱啥,估计是“迎宾曲”、”“欢乐颂”之类吧。</p> <p class="ql-block"> 对岸孤石成峰,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与河中倒影交相辉映,似中流砥柱,又好像“天欲堕,赖以柱其间”。</p> <p class="ql-block"> 慢慢地,陆续有一些“蹭客”也来了,有团友、有外客,或五、六成群、或二、三作伴。徜徉河滨颐养身心,信步小道窃窃私语,更多的却是拿着相机手机,抓拍自己心仪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其实游客也是这里的美丽风景,因为他们的映衬,整个景区马上变得生动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忽然想起,曾读过孔子与弟子讨论人生志向,他最赞赏曾哲观点的一段。回来翻查《论语》,果然有此一节:点(曾哲)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过看过论语,就感觉孔子有点言不由衷,倒是我们这些历尽劫波的一代,反成最有条件去过类似生活的群体,沧海桑田人间正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石笋头</p><p class="ql-block"> 石笋头,村名,属遂昌县王村口镇,是此次农家乐游第二站,住“竹海人家”,以后就以此为基地,外出游景回来食宿,直至返常,村子和南尖岩4A级景区中间仅隔一条公路,几十米就到门口。</p> <p class="ql-block">南尖岩(石笋头)的不同视角</p> <p class="ql-block"> 以我之见,南尖岩以前就叫石笋头,它座落于村边悬崖南面,其外形恰似破土而出的春笋,山以形名,自古有之,又因它紧靠村子,村随山名,顺理成章。</p> <p class="ql-block"> 可能后来开发景区发展旅游,相关领导专家创新思维,给它起了一个官名“南尖岩”,多了点文气,少了点地气,有点飘,让我找不着北。当然这是个人一说,没有考证,只是可以肯定,石笋头名字的历史远长于南尖岩。</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是石笋头村一角,左一是我们居住的农家乐,其右平房为一老屋。</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石笋头村,沿公路展开,一路都是四层左右的新房,依山而建就坡而筑,是个农家乐专业村,村子纵向不深,成带状。新房选址好像有些随意,可能不少是在原先房基上翻建,这样倒能保留一点老村落的格局,如果统一规划整齐划一,反而生硬,缺少传统的韵味。偶尔几间夯土平房老屋隐约其间,土墙黛瓦,恰似老人脸上的寿斑,平和里透着安详,让我想起插队的溧阳河心九房头村,有太多的相似,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山色崆蒙处,仙境是人间。</p> <p class="ql-block"> 住在石笋头的几天,每天都会下点雨,本是出游大忌,不想因祸得福,雨后的山景,格外诱人,近看竹林如海随风起浪,远看氤氲朦胧重峦叠嶂。当我不经意游荡到南尖岩边,马上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视野开阔居高临下,群山峡谷、梯田村落全景式呈现,特别是酷似石笋的孤峰,青翠欲滴近在咫尺,似乎伸手可触。</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随着水汽冉冉上升,由雾成云,隔着山峰慢慢起来,或聚或散全凭风意,就这样一重山峦一重云,绵延直至天际。</p> <p class="ql-block"> 山在云中人在云上,偶尔阳光刺破云层,洒下几瓣金色,那种感觉,优雅而享受,真正的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 游了南尖岩才知道,这里是云生长的地方,年年四季山相似,年年四季景不同,而我们居住的石笋头村,是一个镶嵌在梯田中的云中村。</p><p class="ql-block"> 云中村?真身在福中不知福。</p> <p class="ql-block">历史</p> <p class="ql-block">竹海深处有人家</p> <p class="ql-block">都不易,拖儿常女的</p> <p class="ql-block">三、神龙谷</p><p class="ql-block"> 到石笋头村的第二天,按行程上午我们去游神龙谷。神龙谷地处遂昌县埯口乡,离石笋头不远。关于神龙谷的由来说法不同,其中之一,是因为山谷两边高耸的山脊,逶迤绵延如蛟龙出世气势磅礴,故名之。</p><p class="ql-block"> 尽管看不到,我还是愿意相信它一次,增加一点游兴吧。</p> <p class="ql-block"> 山因水润面青,水因山映而绿。神龙谷谷如其名,弯道特多,好在几个小时中,有一支水系始终与你相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给整个行程增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溪本无名,因为是在神龙谷中流淌,不妨称之为“神龙溪”。随着山势的变化,溪水的形状也在不断改变,像个百变金刚。</p> <p class="ql-block"> 遇到陡坡,它就是激流,“乱石穿孔,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行至山崖,它变成飞瀑,“直下三千尺”。流入平沟,它又似一泓春水,汩汩清泉,任你抚摸嬉戏,温顺无比。</p> <p class="ql-block"> 整条瀑布上下折成三级,落差有300多米,间断的出现在你的面前,而瀑布的宽度也从10米左右到最后的20多米,砰然轰响,声远数里。</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道青山一道绿水,风声一阵水声一阵,城里酷暑难当高温烤人,山里却已经“天凉好个秋”,满山的原始森林,真正的自然氧吧,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 牡丹亭前,团友们抚今追昔,"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我们可能会没有看过《牡丹亭》,可不会不听说《游园惊梦》,知道汤显祖写《牡丹亭》,可不知道他在遂昌当了五年县令,而现在遂昌也被称为《牡丹亭》原创地,这是此行的收获之一。</p><p class="ql-block"> “森林瀑布神龙谷,汤公寻梦牡丹亭”,流传了四百余年的故事,娓娓动人,让神龙谷游增加了一种浪漫。 “高树清流邂逅地,良辰美景奈何天”,杜娘若“还魂”(《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当惊世界殊,当年的追求,早已成了人间正道。</p> <p class="ql-block"> 至于称其为东方莎士比亚(见牡丹亭楹联),我倒很不以为然,感觉有“攀龙附凤”之嫌,说到底还是有点缺乏自信心,和多年前的“东方威尼斯”、“东方夏威夷”等等如出一辙。不过巧合的是,他们今年都是逝世400周年,只是汤公年长莎翁14岁,也许冥冥之中,他们真有着某种联系。</p> <p class="ql-block"> 粟裕轩下,我们缅怀英烈,迎面“将军破壁浙西南,神龙出山在遂昌”的楹联,向我们昭示历史,抗战时期粟裕曾在此打游击,建立了红色政权,几天后我们游乌溪江王村口,专门参观了苏维埃政府旧址。粟裕、新四军、苏中“七战七捷”、红军、长征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在脑海呈现,又是巧合,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只要长征精神不倒,中华民族就能永远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p class="ql-block">哈哈,我是魔鬼身材!</p> <p class="ql-block"> 6根排柱等高一字摆开眼前,5个间隔各不相同,上面有横梁相连,不知是什么,走近才知道是测量人的身材的,从赵飞燕到天蓬元帅共分五等。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些减肥无望瘦身无果的,到此稍作努力,就可以从“魔鬼身材”柱中穿过,看着一个个哈哈一笑,扬长而去的游客,我真为设计者的智慧点赞。</p> <p class="ql-block"> 每当你走得有点乏力,或者微微出汗的时候,就会有亭台曲廊在等你,选址也恰到好处,叫你观景休息两不误,人性化安排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p> <p class="ql-block"> 神龙谷之行,除了神龙谷、神龙溪,还须加上“神龙道”才算完整。</p><p class="ql-block"> 从石笋头到神龙谷的一段公路,不过半个小时,却有超过200个弯道,不少是大弯和急弯,人坐在车上,两手紧紧抓住能抓的地方,还免不了左甩右晃,有时几乎要被抛出的似的,几个从来不晕车的人,也有了反应,算起来好像平均10秒钟一个弯,我姑称之为“神龙道”,正是有这段神龙道上的付出,才让神龙谷行好像成了朝圣而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享受,有没有付出感受大不一样。就像现在核桃总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原因之一是少了付出,小时候吃核桃要先用榔头敲,因为掌握不住力气,常把桃仁带壳一起砸碎,吃完大的吃小的,最后还要检查一遍,哪怕壳里有芝麻大小的碎屑,都要用针挑出,放到舌尖,才心有不甘地罢手,而现在买回来就吃,少了付出,味道自然不会一样。</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好快,转眼间就要打道回府了,我却已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朱潭山、石笋头、神龙谷,希望再次相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