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华的美篇

建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在河南省专题集邮研究会群中讲述一框家书邮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各位老师、各位邮友大家晚上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阮会长说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讲我的书信邮集《一个石油新兵的家书》,我感到很荣幸,感谢阮嘉金会长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来展示我的这部邮集,也非常欢迎大家来听我的家书故事,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讯在快速发展,现在人们已经不写信或者很少写信,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发个微信,或者发一短信,视频一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书信已基本上不存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关部门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抢救“家书”成了当务之急,于是2005年4月10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吹响了抢救民间家书的号角。十几年来,抢救出5万余封家书、有很多地方也成立了民间家书博物馆,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家书展出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照片是和中华全国集邮联杨利民会长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9年世界邮展六月份在中国武汉举办,中国家书有100框参加这次世界邮展,是属于非竞赛类的展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选拔展于2019年3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人大博物馆展出,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143部邮集、228框家书汇聚人大,一决胜负。我的一部《一个石油新兵的家书》也在其中之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和参加家书展的邮友们一块来合个影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自已的展框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评审员严格地评审,我的邮集作品得到78分、二等奖的好成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编组的这部家书邮集的一些感想和邮集里的一些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丈夫李振江1971年参加工作到石油工业部第二石油机械厂,当时正在山沟里建厂会战,可以说是石油战线的一名新兵。以后又参加了江汉石油会战、南阳油田石油会战、吐哈石油会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是1978年调入河南油田,分配在和前线打交道的管阀库工作,也算是一名石油新兵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是李振江刚参加工作时,二机厂发的健康医疗证。在我们那个时候看病都是免费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部书信邮集总共分为三章,下面为大家讲解书信邮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0年在辽河油田,抽油机下的李振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页也就是首页采用了一封1988年的纪念实寄信,信封和信札都保存完好。这封信是1988年庆祝河南油田稳产十周年,河南油田第一届邮展在文化宫举办,我的人物邮票也参加了展出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看到这么多的邮票,书画、摄影等展出,心情比较激动,看到邮局卖纪念封和龙年邮票,就自己给自己写了这么一封信。&nbsp;</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第一章:和亲人之间的通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个贴片中,采用了我父亲的一张照片和山西老年杂志上刊登采访我父亲的一篇文章,还有选用了父亲寄来的一篇回忆录《治疥运动回忆录》,回忆在1947年部队长期在外做战,有很多战士染上了疥疮,我父亲也在内,在部队首长的关心下,部队上下开始治疥运动,经过40多天努力,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这一页上还有我舅舅给我的一封信和一张照片,简单地介绍我舅舅简历和他来信的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个贴片中展示了哥哥凌解放(二月河)在1988年给我和李振江的一封手递信。一枚是南阳人物邮资明信片,一枚是2001年哥哥给我们寄的贺年明信片,还有一张是二月河上咱们河南油田小住的时候,在抽油机前和我妹妹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月河的这封信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实寄,是一封托人带的信,只是简单盖了一个二月河的小章,但是我也将它保存了三十多年,以后还要继续保存下去。信是写给我们夫妇的,从字里行间能看出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我要向他学习,一辈子做个好人,好好过日子,好好集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贴片上的照片是我的弟弟凌皆兵,他1987年入伍,是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1992年退伍,分配在南阳市文化局下属单位,后调入南阳汉画馆工作。在这个贴片上,展示了两封信,一封是1988年9月,还是他在部队时,我给他的一封信。另一封信是1999年3月份弟弟从汉画馆及到河南油田的一封来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凌尔文1938年参加革命。先后在一二九师、解放军二野先后任职。1955被中央军委授予少校军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马翠兰1942年参加革命,曾战日本鬼子,打敌伪军,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警察,1949年为县公安局副局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凌尔文和我的舅舅马文兰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哥哥凌解放(二月河)一级作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月河在做演讲</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星期天回南阳和哥哥下盘围棋,也让他解解压,兄妹几人在围观,给我们加油!</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第一章中我用了三个贴片、4封书信、明信片、照片等素材来展示了亲人之间的通信,父亲、舅舅这些长辈给我们寄的家书,特别是我的父亲,一个抗战老兵给我寄的不是温情书信,而是长达十多万字的抗日战争回忆录,我从多篇回忆录中选择了一篇来展示。在这一章中还展示了我的哥哥凌解放(二月河)、弟弟给我的来信。在来信的字里行间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因为邮集只有一框,我两个妹妹的书信和明信片都没有展示出来,考虑以后要扩框的时候再展示给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我们兄弟姐妹和老父亲在河南油田井架下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第二章:夫妻之间的通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在这个贴片上展示了两封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一封信是1973年我写给李振江的,那时他在江汉油田参加会战,通过中间人介绍,但还没见过面,这是我给他的第一封信,信中简单的介绍了我下乡当知青、回城参加工作的情况,至今已经50年,那时用的还是文化大革命的信封和稿纸,现在都比较难找了。还附了一张我扎着小辫。穿着格格衣服的照片,是当年最流行的服装和发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封信是1974年李振江在江汉油田给我的来信,报告了我一个好消息,就是要回河南油田参加大会战了,以及他在江汉油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可惜信封丢失。因为那时我们还没有结婚,所以这个贴片上的小标题是,五七油田——南阳两地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个贴片上也有两封信,都是他在新疆吐哈油田寄往河南油田的信件。就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讲一下这些信件背后的故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2年4月,石油部派东部油田部分优秀干部到西部油田挂职锻炼,河南油田接到通知后,选派了4名同志,被上级派往吐哈油田会战挂职锻炼,李振江是其中之一。那时两个孩子都还在上学,我还有工作,每天忙完工作,忙家庭。但是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克服困难,高高兴兴送他到新疆吐哈油田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振江在吐哈油田工作了两年后,又回到河南油田。这两年我们两地分居,又开始了和过去一样相互通信,信件来往在吐哈油田与河南油田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个他刚到吐哈油田吋,吐哈油田勘探局给李振江的任职文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章有两个贴片,展示了四封信,照片、图片等素材,通过这几封信,了解到我的丈夫在江汉油田会战,南阳油田大会战、还有新疆吐哈油田会战的一些工作情况和生活以及家庭琐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第三章与子女之间的通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这个贴片中讲的是儿子李勇1994年考上了上海交大,后考研到上海东华大学。选用了2封信、交大邮票、戳、照片以及新生报到卡等多种素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八个贴片是女儿李凌在1998年考上南阳理工大学,后来专升本到河南大学,毕业后考研到北京科技大学。选用了她在东莞实习时我们给她的回信,以及明信片,照片等多种素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第三章中主要讲的是孩子们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孩子们从小就听老师和家长的话,不淘气,努力用功、学习成绩好,他们先后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大学。2002年又同时考上上海东华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都找到了适合他们的工作。虽然和儿女不在一起,但他们经常给我们来信,在信中讲述自己在外边的工作、生活、平安健康等等,字里行间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在这一章中我用了二个贴片,三封书信以及卡片、照片、明信片、邮票、等多种有关素材来展示我们和孩子们的情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儿女长大后走出油田,在外地读书、工作,都经历过以书信为主的通讯时代。然而由于几经搬家,我们的家书大多数丢失、毁损,完好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从这些书信的字里行间中仍然能反映出那激情燃烧岁月中的酸甜苦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晚上我把我的这部家书邮集讲完了。邮集肯定存在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比如说,邮集素材还应该再多样化点、贴片布局有点太满,显得拥挤、在文字方面还要再简练一点等等,我希望老师们和朋友们能够提出批评和建议,以后再扩框的时候进一步整改完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谢谢大家,谢谢阮会长,祝大家周末快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