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文字/绿草苍苍</b></p><p class="ql-block"><b>图片拍摄/绿草苍苍与网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网图(致谢原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一九七三年初冬,陇西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声势浩荡地拉开了大幕。成千上百的应届毕业生,包括往届的待业生们,以史无前列的规模及势如破竹的阵势,一夜之间全部被安插在本地农村安家落户了。记忆中文峰三台,宝风,菜子,渭河,首阳,碧岩,柯寨,云田,马河等各公社,都建起了知青点,成为了知青们广阔天地插队落户的新家。</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插队的渭河公社在城西二十里铺的316国道旁,西二十里铺柯柴,渭北大队磨儿下,坡底下,王家营,瓦窑嘴,水月坪六知青点都建在公社周围,每个知青点基本按照男女十二个人编制。我们十二位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娃,就这样被一阵狂风卷到了一年收成半年欠的坡底下村。</b></p><p class="ql-block"><b> 载着我们出城的解放牌大卡车在村头停了下来,带队干部拿着名单点名下车。下车后的场景与出城时欢送的热闹场面截然不同,没有任何欢迎场面,我们各自提着行李,随着一位陌生的村里壮汉,走进了一个陌生的农家大院。后来才知道这里是生产队的社籽院。四名男知青安顿在大门旁边护院的二层小土楼上。我们八名女知青被安顿在仓库旁边一间十来平米的偏房中,房间内一个大通炕就占了一半的地方,旁边是灶台和做饭的大案板,屋子被挤得满满当当,这便是我们8位女知青的寝室和知青点的厨房。</b></p><p class="ql-block"><b> 八个人睡一个大土炕,躺下去挤得连翻身都困难,有聪明人出了个主意,喊口号翻身,一二三!大家一起翻身,非常有效并且也有趣儿!没几天,炕面就被我们蹦哒了一个大洞,保管员刘家六哥,拽来了一块木板搭在上面,我就睡在略高于炕面的木板上,夜里一个翻身,掉下来就砸了旁边的人。</b></p><p class="ql-block"><b> 正值冬季,塌了洞的炕不能添炕取暖了,西北的冬天,最冷时气温可以降到零下20多度。一群女孩子在沒有取暖设备的房间内,睡在冰凉的土炕上,可以想像,该是多么地寒冷难耐。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受不了钻被窝时冰冷的痛苦,每夜就穿着棉衣棉裤盖着棉被睡觉,双手筒在䄂筒里眯到天亮。早上起床时,腿脚和鼻子还都是冰冰凉的,每当冷得难耐时,就整念几句口号加油励志:”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到如今也忘不了一生中那个最寒冷的冬天!</b></p><p class="ql-block"><b> 四个男生的热炕与我们女生的凉炕有着冰火两重天的差别,有一次阁楼上烧炕柴禾放多了,夜里热炕烤燃了被子,被浓烟呛醒的男知青情急之中,把尿盆中的尿直接泼到被子上,慌乱中又提着尿盆直接伸到水缸里勺水灭火,结果被子还是烧了一个大黑洞,我们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吃了用尿盆伸进水缸里的水煮的面条。</b></p><p class="ql-block"><b> 插队知青的生活环境劳动强度虽然没有边疆军垦农场和建设兵团那么艰苦,但是生活待遇却有着很大的差距。</b></p><p class="ql-block"><b> 第一年还好说,享受一年国家供应粮的待遇。这让队上的社员们羡慕不已,记得买粮的马车载着一车摞得高高的面粉,在各知青点大门外卸面时的情景,围观的村民指指点点地在说:"城里娃真有福气,我们家里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这么多的粮食……"听到这些议论,第一次感受到了种粮人羡慕吃粮人的怨气,这种怨气,一年后也发生在知青点了!</b></p><p class="ql-block"><b> 在知青点的第一顿饭就是面条,在家时我不吃面条,在这里,只需饿上一顿,就饥不择食啦。一九七四年的供应的白面是粮库中的芽面,30%的杂粮多时是玉米面和红薯粉,红薯粉做的糊糊很难下咽,有的女知青端着饭碗眼泪扑簌簌地就往碗里掉。殊不知,当时队上农户家中断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b></p><p class="ql-block"><b> 村里井水质量也不好,毗邻的村庄水质都正常,唯独我们坡底下村的井水含碱过高,苦咸的井水打上来不能直接饮用,必须用发酵制作成一种酸酸的浆水下面才能下咽,就算渴急了,也不会直接饮用缸里的苦井水。</b></p><p class="ql-block"><b> 在农村,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不仅仅只是吃住的困难,初来乍到,一头雾水,如何尽快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b></p><p class="ql-block"><b> 下乡头三天,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几件令人意想不到的糗事,真可谓是举步维艰,今日再忆,心头仍是五味杂陈,苦中带泪……</b></p><p class="ql-block"><b> 到农村笫一夜,大家兴奋得睡不着觉,闹到下半夜才入睡。第二天早上,日上三竿了还没睡醒,几位男知青破门而入到厨房来找吃的,女知青梦中惊醒,才发现竟然一夜未有插门。十几岁的男知青不谙世事地站在炕头边叫唤着肚子饿,让女知青们起床做饭,我们被堵在被窝里穿不了衣服,一时又将调皮的男知青们撵不出去,我被气得将头蒙在被窝里大哭,下乡第二天遭此一劫,真是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次做饭更是受罪,几位在家中会擀面的女生在坑沿上坐成一排,谁也没有勇气掌厨这第一顿饭。我被指定为副点长,就得勇为人先,从来没有做过饭的我,只好撸起袖子,围上围裙,鸭子上架般地一阵乱忙乎…本以为好歹在家见过奶奶做饭,怎么也能湊合着做熟吧?做米饭时犯了难,不清楚往米饭锅里要放多少碱面才合适(因为看见奶奶做粥时捏一点碱面),结果可想而知,一大铁锅绿色夹生米饭,苦得不能吃,大家只好吃饿了肚子。到了晚饭时,我又不会擀面条,就又学奶奶的样子做了一锅疙瘩汤,结果又做成了一锅葱花白面稠浆糊,白白便宜了社员喂猪的泔水桶。</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次做饭的失败,体验了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面对着眼前米面油盐,却吃不到嘴里的悲哀!就这样,饿了肚子,浪费了粮食,出了洋相,还打击了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做饭的信心。</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再说说我们第一次下地干活的情景,也是一言难尽。</b></p><p class="ql-block"><b> 下乡后头两天,没人来管我们。在集体活动中习惯了等待通知的知青们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下乡前也没有参加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的培训与指导。此时十二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青人,初来乍到。似乎并不知晓我们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带队干部和生产队的干部放下我们就离开了。到了第三天晚上,不知谁提醒我们应该和农民一样,要下地参加生产队的田间劳动,这让如梦初醒我们频频点头称是!</b></p><p class="ql-block"><b> 达成了下地劳动的共识,第二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吃过早饭后,我们十二个男女知青扛上新置办的劳动工具——崭新的尖头铁锹,兴致勃勃地走出了社籽院,开始了知青生活的第一次出工。</b></p><p class="ql-block"><b> 正点长是个男生,他说知道干活的地点,领着我们出了院门,顺着一个村边的沟壑往村外走,正在疑惑我们到底能不能走出这条深沟?一条大黄狗狂叫着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顷刻间引来了好几条长相凶恶呲着獠牙的狂犬,两面夹击一路狂吠地对我们围追堵截!刹那间,大家慌作一团,面对狗群的攻击,两个胆子大一些的男生,手持铁揪在前面与狗群展开了较量,女生胆战心惊地躲在较安全的后面,忽然一声惊呼尖: "后面!后面!″回头看时,两只大狗从身后已经扑到了眼前…以前听到狗叫都害怕的我,此时遇到险情,顾不上害怕了,举起铁锹学着男生的样子与狗展开了对峙,听人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仗着我们人多,我的一把铁锹担负起了为大家断后的重任,看来农家犬也只是好奇逞一时的威风,也可能认为我们侵犯到了它们的领地,看我们不惧前行,一阵虚张声势耀武扬威后,也不恋战,纷纷摇着尾巴得意洋洋地散了。这次与狗群搏斗的胜利,让我练足了胆量,以后竟然不再害怕狗了。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惊魂未定,还在庆幸刚刚逃过一劫的时侯,碰上了沟顶的农民,我们激动热情地与老乡们打着招呼,询问上工的路,却被沟顶上的几个男社员奚落了一番: "回去吧,接着睡,头还没有睡扁…"听了这些言语,不知道别人啥感受,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原来,社员们天不亮就出工了,这会子歇工回家吃早饭了。我们却慢条斯里的还没走出村庄。</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还有意想不到的烦恼等着我们,估计谁遇上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我们初来乍到不仅要学会自己打水做饭擀面条;还要坚持天不亮起床上山和农民一起干农活儿;每个人还要过一次虱子关。</b></p><p class="ql-block"><b> 城里来的姑娘们,个个都是讲究个人卫生的典范,那也逃不脱沾染虱子的噩运,先是有人说身上长了虱子,睡在一个大通炕上,不几日就无一幸免。白日下地干活身上奇痒难忍,晚上灯下仔细翻看,见到了躲在衣缝中长了多个小爪爪的寄生虫,吓得魂飞魄散,一下子把衣服抛出去好远。年长一点的姐妹说,是因为换了水土的原因,我将信将疑地烧了一盆开水烫泡了内衣,才制服了令人恶心的虱子,还好,从此虱子灭迹消失了。</b></p><p class="ql-block"><b> 还有一件事,是我们入乡随俗前的一次尴尬的遭遇。公社要求各村要进行一次破除迷信的行动。队上接到这种得罪人的活儿,自然就想到了初来乍到的知青们,领了任务,不知轻重的我们便分组分片走家串户地去做宣传检查工作。以前的生存环境,对农村的迷信和民俗知之甚少,好在同行的知友略知一二,全程对我进行了辅导式的解说。实际上我们将这次破除迷信的行动变成了一次对农村民俗文化的一个了解认知的过程。 </b></p><p class="ql-block"><b> 有的人家,一进大门,便有一截短墙挡在门前,农村叫影壁或照壁,墙中间凹进去一个洞,洞内设置香炉以备拜神之用,后来听说影壁墙设在大门处是有它一定的道理和作用的。许多人家院内都放置一至几块大石头,象是镇宅之石,我觉得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在黄土高原上,石头可是个宝贝。见到有的人家门框上贴有印着红字的黄纸符,或是悬挂红布条或置放一个小圆镜子,经询问方知是农户用来趋灾避邪,祈愿家中平安顺利的一种愿望与讲究。</b></p><p class="ql-block"><b> 在破除迷信的框条内,香炉,镇宅石,门框上的纸符和照妖镜都是迷信四旧的物件。我们看到后也只是公事公办的样子对户主进行了和颜悦色的提醒,但是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进入与指指点点,自然是讨人嫌的。有人会表面笑脸迎送和应声附和;也有个别人家的老太太,跟着我们身后,往地上泼上一碗凉浆水做送瘟神状,嘴中还念念有词…以后在农村呆久了,了解了农村人的生活状态,才觉得知青们初来乍到是多么的无知与稚嫩。</b></p><p class="ql-block"><b> 就这样,我们每日在迷茫困惑之中慢慢地探索着广阔天地的世界,迎来了知青岁月中一个又一个的黎明与夜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