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促发展,追梦致远正当时——冯如小学教师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跟岗学习(三)

梦想启航

<p class="ql-block">  人间三月芳菲艳,不负春光与时行。三月的广州,乍暖还寒。3月29日,春雨滋润下的华师附小春意盎然,一派勃勃生机。丝丝凉意挡不住大家求学心切的热情,冯如小学8位教师继续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启第三天的跟岗学习之旅。</p> <p class="ql-block">  上午,带着如何“通过课堂撬动学科核心素养” 的思考,学员们在腾飞楼二楼阶梯室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中小学德育》主编王红教授的讲座《变革教学范式,推进课堂常态转型:从输入为本到输出为本 》。王红教授先是利用体验式游戏“找方向”与听众进行互动,让大家明晰在工作中要找准方向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本次讲座目标和任务,然后又从“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的项目背景”“教学范式变革的重要性”“教学范式的内涵”“教学范式的实施路经”四个方面,向学员们阐述了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性,从理论上使学员们了解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建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迫切性。学员们听了王红教授的讲座后如沐春风、茅塞顿开,对如何构建合适的课堂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张倩教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通过组建小组讨论的方式对王红教授的讲座进行研讨,学员们都重新梳理、构建自己的关于讲座的知识,当了一回“输出”者,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学生了解广东省潮汕地区的非遗文化——英歌舞,当天下午,三(5)班非遗技艺大讲堂活动在腾飞楼二楼阶梯室举行,该活动由黄同佳老师主讲。黄老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从“什么是英歌舞”“英歌舞的历史源头”“英歌舞的意义”“浅学英歌舞”四个环节激发学生对英歌舞的兴趣,感受英歌舞这项非物质文化的魅力。课后,华师附小的钟艳娟主任向学员们介绍了该校非遗技艺大讲堂的开展情况,观课老师都表现得兴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  非遗技艺大讲堂结束后,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副部长黄道鸣博士进行专题讲座《中外基础教育比较》。黄道鸣博士主要从“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外基础教育差异的根本何在”“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和“我们能做些什么?”三个方面比较中外基础教育的异同。聆听讲座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对中外基础教育的前沿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新了教育理念,获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春景不负追梦人,勤奋耕耘方致远。着重于科研探索的第三天跟岗学习,教师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打开了对教育教学的满腔热忱,努力准备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员心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岑素环老师表示:</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今天是来到华师附小跟岗学习的第三天,学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何其荣幸,能有这宝贵的充足时间静下心来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 早上听了两场讲座,两位专家都是直击教育的本质,从输入为本到输出为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细致地剖析。一个好的教育是当这个学生离开学校后,还依然保持着探寻未知的愿望,渴求未知的火花!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智慧型的学生,聪明的学生能够知道答案,而智慧的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反观我们平时教学,只注重将知识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却没教会他们该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什么问题。他们只知道每堂课要学什么,却不知为什么要学。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识的输入。要从输入知识为主,到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建设思维型的课堂,以情境教学为导学,引导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第一节是观看精彩的非遗技艺大讲堂,我被老师民族情怀与丰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真正做到了让非遗文化进教室,让非遗文化进课堂。惊叹于原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用这么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孩子身边,让孩子在课堂上了解了什么是英歌舞,英歌舞的历史源头,英歌舞的意义。震撼的视频,有活力有才情的老师,还有这么好玩的现学现演,有哪位学生会拒绝这样的课堂。相信通过今天这节非遗技术大讲堂,很多孩子心里会种下一颗种子,他们回去会了解英歌舞,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尽一份力。</p><p class="ql-block"> 接着是专题讲座《中外基础教育比较》让我打开了视野。课堂上,在条件情况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自由,或坐着学,趴着学,甚至钻在桌子下学都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团体,而不是个体。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是自由和轻松的。他们的OMA课程和STEM课程,跨学科的融合。用舞蹈的节拍来学习数学的分数,用音乐编曲的填词来学历史,帮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记住时间,地点,历史事件等。为孩子们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p><p class="ql-block">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带着这份理念永远逐梦前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冯明珠老师说道:</span>今天是我跟岗学习的第三天,上午听了王红教授及张倩博士的专题讲座《变革教学范式 推进课堂形态转型:从输入为本到输出为本》,从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p><p class="ql-block"> 王红教授从“水牛阵”及“大雁阵”两张图片切入,提出团队若想行高致远,每个人都需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接着王红教授以国家的政策文件背景,指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从课程改革转向课堂教学改革。王红教授提出之所以要关注课堂教学范式变革,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投射作用,什么样的教学范式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输出为本教学范式培养出输出能力强的人,输入为本教学范式培养出输入能力强的人。唯有从教学范式层面进行变革,才能触及课堂教学的本质改变,才能提高学生的输出转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王红教授从教学范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革、知识导向型目标与能力导向型目标等概念的辨析入手,解释了何为“输入为本”和“输出为本”教学范式,并指出输出是目的,输入是手段,要以输出倒逼输入,让输出评价成为输入和内在建构质量的评价依据。进而提出“输出为本”教学范式的实施机制是双微机制,“双微”指的是微团队和微任务。通过双微机制的构建,推动课堂教学范式变革,从而培养出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p><p class="ql-block"> 随后,张倩博士组织现场教师进行热烈讨论,并进行了分组汇报,如提出了教学目标的设计框架、明确了课堂提问设计的范畴和方向、探讨了输入目标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及明晰了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的原则、方式与内容。在张博士的引领下,各位老师对于“ 输出为本”教学范式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下午,黄同佳老师跟三(5)班的小朋友给我们展示一节精彩的《非遗技艺大进堂》,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华南师大附小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活”起来,让非遗的种子深深地种在孩子心中。</p><p class="ql-block"> 接着,黄道鸣博士为大家做了《中外基础教育比较》的专题讲座。黄博士主要从“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外基础教育差异的根本何在?”、“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和“我们能做些什么?”三个方面比较中外基础教育的异同。黄博士的讲座,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认识到新时代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学无止境,研无止境,明天还继续努力学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余毅瑜老师表示:</span>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主题。不同学科如何真正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此目的的实现,是我们一线教师迫切而又急需解决的课题。今天上午,华南师大教育学部王红部长的讲座《变革教学范式 推进课堂形态转型 :从输入为本到输出为本》恰如及时雨,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科学可行的范式。聆听讲座后,我明确了用输出倒逼输入,把课堂形态从输入为本转向输出为本,是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一种最佳方案。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上,我们需要改变教师大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少输出转化的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学生会学为目的,同时还让学生要学以致用。因此,通过教学范式改革引领课堂形态转型是当务之急。以语文教学为例,现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大多数仍是以分析课文为主,会做题、会考试为最终目的,可知识是无限的,如果只是通过这种纯粹的输入式教学的思维进行教学,只能让学生成为一个小型知识存储器和做题、考试的机器,对学生的终身的未来学习没有任何帮助。而正确的做法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能力,理解并掌握语文学习的本质和方法,不能停留在学会的层面,而是发展自我会学的能力,并通过会学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跨学科解决问题,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标和学生学习的本质。正如王部长所言:“什么样的教学范式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输出为本:培养出输出能力强的人, 输入为本:培养出输入能力强的人。”</p><p class="ql-block"> 下午,黄同佳老师上的非遗展示课让大家对“英歌舞”有进一步的了解,在孩子心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黄道鸣副部长的讲座《中外基础教育比较》,通过观看图片和问题导入的形式入手,介绍了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美国各类学校的特点、基础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法案等,既有宽度又有深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美基础教育的异同,引导我们要在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出对自身教学和工作有价值的经验,为我们正确寻找自身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谋划自身的发展、规划自身的未来扩宽了视野。</p><p class="ql-block">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远。每天的学习,都是一场向美的的修行,接下来,我将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在研修的道路上收获成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冯海燕老师谈到:</span>春风飒飒,春雨绵绵。今天我们又兴致勃勃地奔赴在华师附小的学习之路上。 </p><p class="ql-block"> 上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教授先以“找北找方向”的互动小游戏、大雁阵与水牛阵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指出找准方向的重要性,教师团队应该排成雁阵的队形,明确方向和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清晰的规划。随后,王教授又带来讲座《变革教学范式 推动课堂形态转型:从输入为本到输出位本》,提出课堂教学目标与价值要从“输入为本”转向“输出为本”,进而构建“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对原本应由教师讲授的知识展开自主建构式学习,将所学知识输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讲座的前沿观点,启发了大家的思考,并进行了热切的讨论与交流,现场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下午,潮汕英歌舞“舞”进了华师附小黄同佳老师的《非遗技艺大讲堂》。黄老师先是通过视频资料给同学们介绍了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形式以及表演风格,然后带领同学们学习英歌舞基本动作,整个课堂同学们兴致盎然。</p><p class="ql-block"> 这场春风化雨般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巫朝奇老师谈到:</span>在华师附小这几天学习,我观看学生进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两操活动;体育课堂;体育专项训练;课后430活动;中队篮球赛等,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通过观察学生从进校园到班级、与华附小德育处、老师及学生交谈、班主任交流等等方式,了解华师附小班级文化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及班级管理。华师附小德育处统管部署,每班管理主要是班主任统一安排由班干部执行,他们班干部主要执行工作包括学生行为检查、卫生管理、班级早午读、班级活动(课间)、两操活动等等内容。我校现在班级文化建设基本与华附小一致,但是我校各班主任还不是很明析班级管理,下一步学校德育处将加强班主任管理班级培训,提高我校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校园体育体系建设方面:经过了解华附小课间及两操、体育训练、课堂教学、课后430、中队篮球赛等等活动基本和我校一致,学生两操做的比较到位,每班两操期间都要安排班干部进行管理,这个是我校各班需要改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对学校德育管理和校园体育体系建设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我将专注于华师附小跳绳项目和“小飞人”田径项目,期待有更大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撰稿:杨秀琼</p><p class="ql-block">一审:冯明珠</p><p class="ql-block">二审:巫朝奇</p><p class="ql-block">三审:冯奕安</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司徒嘉明</p>

为本

教学

范式

学生

输出

课堂

课堂教学

附小

输入

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