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回望

山之阿

<p class="ql-block">吴山回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一行程记忆之二十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喜欢江南的春天和春天的江南。在一个草长莺飞杏花春雨的清晨,应上海诗人李树军(我的表哥)之邀,我们在杭州南宋御街集结后,便一路西行直奔吴山……</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拙作《简说苏杭》中比较过苏、杭史话与民俗的差异,却遗漏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物和历史遗迹。西湖南岸的吴山正是极具特色而又非说不可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来杭州打卡的旅者,无一例外地把目光锁定在西子湖衅。人们往往醉心于“水光敛艳”的西湖,却很少着意这座“山色空蒙”的吴山。即便你到山脚下聆听南屏晚钟,也很少有人越过净慈寺去山上望个究竟。只有土生土长的杭州老炮儿,才晓得吴山画龙点睛般地衬托出西湖的韵味,把毓秀钟灵的吴山和美仑美奂的西湖当作不可剥离的一体。</p><p class="ql-block"> 吴山如同王冠明珠般地镶嵌在西子湖衅。</p><p class="ql-block"> 我曾一度暗自揣摩,眼前这座位于越国腹地的小山,为何叫做吴山而不叫越山呢?当穿过悠长的历史遂道探询几乎风干的资料后,才得出远在2000多年前这里曾是吴国西部边陲的认知。萧军的《吴越春秋史话》中说,吴王夫差听信伯嚭馋言,挥兵北上伐齐,伍子胥拼死阻谏,挑战了吴王争当霸主的底线,被赐死后葬在这座山上。伍山、胥山的称谓慢慢演化成了吴山和城隍山。吴山南眺钱塘江北瞰西子湖,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的神奇。唐、宋年间,吴山顺理成章地成为诗词中的意象,文擘先贤喜欢跑到吴山上,登临送目,把酒临风。白居易修筑“白堤”后不久便调任洛阳。他回味杭州时光写下了《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始方休,月明人倚楼”。爪洲古渡的对岸是镇江,“钟山只隔数重山”,为什么不说近在眼前的钟山点点愁,偏偏要说远在五百里外的吴山点点愁呢,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我想《长相思》绝不是单纯地讲闺思,这恐怕是借思人之意在思念杭州吧?白居易继《长相思》之后,又进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的回想。江南忆,吴山好,一唱三叹,写尽了杭州风光旖旎和声色姣媚;七绝圣手王昌龄本是边塞诗人,写惯了“黄沙百战穿金甲“和“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悲壮,到了杭州,上了吴山,也发出了“谁客青门悲,俯期吴山幽”的感慨。这种丝丝缕缕的婉约情怀,在他众多诗作中绝对不多见;苏轼杭州任太守时,或修苏堤疏浚西湖,或找佛印和尚斗禅机,或游兴西湖研究美食,可也没有忘记把目光投放在吴山上,日后更没有忘记对“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的回味;金主完颜亮绝对是个狠角儿。他听说杭州罗绮盈户,市列珠玑,凤景如画,美人如花。便发誓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投鞭断流的气势,有多么多么地豪横。由湖光山色秀美旖旎,黎民百姓富庶殷实,引发出的侵略野心和侵略战争,这在中外历史与文学史的记载中恐怕仅此有吧。</p><p class="ql-block"> 吴山上的道路布了很多介绍牌,标注出范仲淹、欧阳修、龚自珍和徐志摩等大伽来此的记载。这些往事就留给网红“意公子”吧,她绘声绘色的讲述,一定更趣味横生,兴致翩然。</p><p class="ql-block"> 自从南宋孝宗赵昚在山上建了城隍庙,吴山又被称作城隍山。城隍山实至名归的称谓,应该是在1424 年之后。明成祖朱棣派锦衣卫来杭州采办丝织。这些皇权爪牙的锦袍下裹着魑魅魍魉,他们来杭州后欺行霸市戕杀很多无辜。两名罪大恶极的锦衣卫,被时任浙江按察使的周新按律处斩。这位海南籍进士周新,刚直不阿,秉公执法,却逆了“龙鳞”。在朱棣眼里“朕即国家”,朕说啥就是个啥,朕派出的人你说杀就杀。大明律法算个毛线啊,朕就是王法。于是,大明天子派钦差来杭州杀了周新。周新死后不久,流氓皇帝又下一道旨意,敕封周新为杭州城隍,并按周新的样貌在城隍庙里塑了神像。这其中的奥妙再简单不过:朕杀你是正确的,朕封你还是正确的。事非曲直公理人心都不重要,朕的脸面和施政才重要。甚至,在杀你的那一刻起,就想好了为你平反的事儿。这便是封建统治者的执政逻辑。朱棣的这种皇帝范儿,绝对是得了他太祖老子的真传。昔日,“朱重八”登基做皇帝之前就开始盘算:跟自已打天下的兄弟们都勇武过人。这些“骄兵悍将”过去功劳有多大,新朝廷建立后麻烦就会有多大。于是,他精心炮制了“胡文慵“案、“李善长”案和“蓝玉”案;徐达功高至伟不好直接去动刀子,那就趁着徐达患病送去了加重病情的蒸鹅,神不知鬼不觉地要了徐达的老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几乎成新旧政权交替的规律。如今,为平息民怨以示天子圣明,朱棣便弄出个周城隍来平事。朱棣绝对青出于蓝胜于蓝。城隍极具中国特色,这个管理地方的阴间“官职”由刘邦所创。刘邦为了表彰给他当了替死鬼的纪信,才弄出这个不伦不类的行当,给死者敕封、建庙、塑像,并享有该州府县域百姓烟火。守护城市,守望百姓。这多少同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有相似之处。雅典娜这位雅典城守护神,守护着雅典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还承担监督自由平等的内容。而城隍呢,则在阴间“立君牧民”,为朝廷司牧地方。上海老城隍庙对城隍“职能“喻示的很清楚。城隍在庙宇大殿上拿着笔,一边“录恶”一边“记善”,以此完成对百姓精神上的威吓与“治理”。可有些阴司官又不都是皇帝封的。安徽寿县城隍刘仁瞻,曾为抵抗入侵战死在寿县城门。当地百姓为感恩他舍身护城,自发筹款建庙塑造刘仁膽的神像。老百姓公认的城隍才接地气。说到阴间的官接地气,我倒认为当属成都锦里的“土地“。锦里有一个小小土地祠,里面供奉着神态可掬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最让人心生敬意的是神像两边的对联: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土地的级别相当于社区一级的公务员,百姓们注重的是“公务员”的公道与仁心。锦里的土地应该是大家选出来的,他们即不用“记善”忽悠人,又不用“录恶”吓唬人。善恶由人,无为而治。类似这种家长式的“管理”模式,总算给众生一些自主行事的宽松。值得一提的是,有明一代海南出了两个名臣。周新被杀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个叫海瑞的人,写了“废除改田为桑”的奏疏给嘉靖皇帝纠错。皇帝老儿恼羞成怒,却又杀不得他。正是:蛮夷之地出傲骨,温柔乡里有佞臣。</p><p class="ql-block"> 如令城隍庙内依然供奉着周新的神像,这里同时还是杭州市反腐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句,吴山北坡的净慈寺是座千年古刹。净慈寺与雷锋塔相距仅千米左右。寺院境幽古朴,殿宇庄严肃穆,更兼有南屏晚钟,音波浑厚,远播云天。那天我进了净慈寺,童心骤起,登上钟楼,探寻究竟,并撞钟祈福。撞钟的价格也不算高,仅一百毛钱就随心所愿了。当然,礼拜佛菩萨更是在情理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撞钟票上还勘印了乾隆皇帝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净慈掩映对南屏,</p><p class="ql-block"> 断续浦牢入夜声。</p><p class="ql-block"> 却忆姑苏城外泊,</p><p class="ql-block"> 寒山听得正三更。</p><p class="ql-block"> 以前读过几首“十全老人”的大作。凭心而论,这首诗远比我读过的强。</p><p class="ql-block"> 2000年在吴山原址新建了气势恢宏的城隍阁。登斯阁也,放眼钱江,鸟瞰西湖,广厦错落,江山如画,清风徐来,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吴山更像一位历尽苍桑的老人,凝望着江浙大地与人间的悲喜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仅以此文呜谢陪伴我再游杭州的表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