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浩老街包括下浩正街、觉林寺、米市街、望耳楼、葡萄院等小街。据说,这一片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街市。</p><p class="ql-block">陪都时期龙门浩码头是连接南岸与中区半岛的要津。由此,下浩老街成为一些西迁来渝单位的驻留之地。从码头上南山,下浩正街是必经之道。</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不少小型企业陆续迁入下浩正街,至80年代以前这片街区一直是南岸长江边上繁华的地带。</p><p class="ql-block">而后,随着南滨路的开发,长江东水门大桥的修建,下浩老街历经衰落。如今涅槃,焕发风采。龙门浩老街·下浩里被打造成历史文化风貌区,于2022年11月5日正式开街,逐渐成为网红打卡景点。</p> 我们曾多次来此地走访,见识过“拆”与“建”的景象。这一次是再次探访前辈求学的学校。 从南滨路到米市街, 沿石阶而上, 找到“下浩六哥”的老房子。 六哥已经搬离老家,但是他的诗作还历历在目。 六哥老房子门前立起一个展板, 对着一个新建的大门。 原来,陪都时期父辈就读的“武昌中华大学”就在这里。 细读展板上的《前言》,方知这里为“武昌中华大学”开办了一个展室。 展室内,陈设紧凑,用悬挂的条幅,叙述武昌中华大学西迁的历程 介绍“武昌中华大学”办学大事记 墙上,镜框中嵌入图片,介绍武昌中华大学校长陈时简历 整修完成的禹王庙 室内楼梯上,铺展开陈时校长手书的校训 仿制的两套课桌凳,足见当年因陋就简办学的艰辛。 课桌上的两本书供参观者翻阅。坐在这样的桌前读书,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墙上的展品,许多堪称文物再现 展览内容精粹,一一读来也不过一小时左右时间。然而,令人感叹:在全民抗战的艰难岁月,一所正气浩然风骨挺立的私立大学竟藏在这条狭小的老街里,坚持了七年!正应了那句名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也! 展室外一块仿铜诗碑,读来有趣 《老街于我》<div>是,悠长的小巷 清晨的烟火</div><div>是,斑驳的砖墙</div><div>是,转角昏暗的路灯</div><div>是,大树下乘凉的阿婆</div><div>是,雨滴落在石板上溅起的水花</div><div>是,阳台上的问候</div><div>是,阳光下晾晒的旧衣裳</div><div>是,夜晚头顶的星星</div><div>是,深夜里等待的明灯</div><div>是,藏在心底的温暖</div><div>是,转角就能遇见的你</div><div>......</div><div><br></div> 于是添上两句——老街于我<div>是,前辈追求真理的背影<div><div>是,萦绕心怀的无尽思量</div></div></div> 曾就读于中华大学的罗翎、沙鸥和北京来的晏明,1985年春专程来此怀旧。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这里承载过他们追求真理挥洒青春热血的不灭记忆。 【附1】一件趣事。2017年家兄曾来老街探寻父辈踪迹,拍摄六哥老房子时也拍下了在此写生的画家。 近日,获得画家吴庆渝签名画册《老重庆线描》,书中有这样一幅画描绘的也是六哥的老房子,时间是2017年3月22日。但是入画的并非家兄。 好像有擦肩而过的遗憾,却也展现了共有的保护老街人文历史遗存的热忱。 【附2】下浩六哥。 2017年家兄来此寻踪时,见过世居此地的六哥,留此小照。攀谈许久,确认六哥并非邻里妄说之“精神不正常”,而是一位不苟言笑、酷爱读写的草根诗人。你看这首《老街》和前面可见的《吊脚楼》、《妈妈的眼睛》,写得何等好哇! 毛狗2爹和橡果儿制作2023/3/29,3/31略有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