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是淮军、北洋海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成也外交,败也外交,一生誉毁马关。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p> <p class="ql-block"> 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安徽合肥,李家世代耕读为生,16岁那年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考中进士,从此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李鸿章从小很会读书,年仅21岁顺利中举,次年参加会试,他锐气受损,榜上无名。在父亲引荐下,拜命中贵人曾国藩为师,24岁第二次会试,考中进士,并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p> <p class="ql-block"> 在京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低品级官员。1853年,30岁的李鸿章闻听老师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便跃跃欲试,回安徽募勇数百人协助清军抗击太平军,因战功累获升迁。1859年因父亲去世的李鸿章在家丁忧,家乡遭到太平军焚毁,走投无路的他来到了曾国藩身边担任幕僚,机敏灵巧的他很快就展露出不同寻常的才干。曾国藩、李鸿章个性不同,前者固执,后者圆通,在一起做事难免磕磕碰碰。尽管师徒二人有一些摩擦,曾国藩的学识和人格还是让李鸿章受益匪浅,他生平最服膺的人就是曾国藩,开口必称“我老师”。</p> <p class="ql-block"> 1861年9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收复了军事重镇安庆,太平军阵脚大乱,在固守天京的同时,将目标转向富庶的上海一带。上海商人和士绅惊恐万分,派人找曾国藩求援,这给蛰伏多年的李鸿章带来了人生最大的转折。年底,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乡组建淮军,次年展翅独飞,告别了两年多的幕僚生涯。李鸿章回到合肥仅数月就组建了一支九千人的淮军,这支淮军不全是安徽人,一大半是曾国藩从湘军中调拨给李鸿章的“嫁妆”。这支淮军除少部分留守安徽外,大多数入驻上海。1862年,39岁的李鸿章被任命为江苏巡抚,置身洋气十足的上海,思想得到了极大解放。他利用上海商人和士绅的银两大刀阔斧地改革淮军,先花重金购买了西洋武器,然后又大量购买造炮造枪的设备,招募洋人来制造武器,并聘请外国教练训练淮军,使得淮军战斗力迅速超过了湘军。1864年,李鸿章率领淮军一举攻下常州,随后和湘军一起形成对天京的合围。就战斗力而言,他的淮军远胜湘军,但为了不得罪曾氏兄弟,也为了报答曾国藩的知遇之恩,他主动放弃率先攻入天京的战机。剿灭太平天国后,朝廷论功行赏,他被封一等伯爵。</p> <p class="ql-block"> 1870年直隶总督曾国藩因处理天津教堂案不力,引来国人一片臭骂。善于与洋人打交道的李鸿章,便成为朝廷派去收拾残局的最佳人选。李鸿章从此在直隶总督任上一待就是二十五年,成为晚清炙手可热的重臣。洋人凭借几样西洋武器就能在中国如入无人之境,仗着船坚炮利让中国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这促使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推动一场以军事自强为切入点的洋务运动。自强首先要练兵,练兵要武器,买武器太贵,所以要自己造,自己造武器要人才和银子。洋务巨擘李鸿章孤独地探寻自强、求富之路,设法解决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尽管注定是一场不能成功的改革,但古老的帝国毕竟呈现了些许新气象。筹备了新式海陆军,外派留学生,制造轮船,修筑铁路,架设电报线,开办新学堂,诸如此类新生事物无不与李鸿章的大力推动有关。但庞大的官僚集团裙带成风、贪污成风,领军人物李鸿章敛财本事也丝毫不逊色于下属。作为北洋海军缔造者和最高统帅,此时的李鸿章如日中天,手握重兵,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在当时汉臣中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的起家基础一个是淮军,另一个是北洋海军,当时北洋海军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北洋海军初建时实力远超日本海军,因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和筹备六十岁大寿,朝廷经费紧张,多年未再添置战舰和购买火炮。相反,日本天皇带头,全国人民节衣缩食,集资为海军建船、购船和购买弹药,致使中日海军力量日趋平衡甚至反超。两军海战时,终因北洋海军战备松懈、战舰失修、弹药缺乏,以致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其实不是大清国在与日本作战,只是李鸿章的淮系集团军力与日本一国国力在较量。这个失败是注定的。当然官场贪腐也是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李鸿章是这种腐败的参与者、知情者和容忍者。李鸿章对战败负有直接责任。甲午惨败剥掉了大清国最后一点伪装,也冲掉了李鸿章身上镀了几十年的金粉。</p> <p class="ql-block"> 晚清被洋炮轰开了大门,当时大多数官员,甚至光绪帝、慈禧太后都害怕和洋人打交道。李鸿章从率领淮军进入上海开始,后半辈子多年的外交经验,让他和洋人打交道驾轻就熟。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指名要李鸿章前来谈判,朝廷只好起用他为头等全权大臣,1895年3月他带着儿子李经方、伍廷芳赶赴日本马关进行谈判。虽然据理力争,但他心里很清楚,谈判“论势不论理”,多次软磨硬泡,依然无法让日本做出丝毫退让。第三次谈判结束,在返回驿馆的途中,被一个日本愤青枪击,李鸿章左脸中弹,当场昏厥。所幸未中要害,经日本全力抢救后,带着伤继续谈判。最后日本因李鸿章受刺,把原来索要的三亿两减为两亿两白银。李鸿章回国后,光绪帝召见了他,先问枪伤是否痊愈,旋即痛斥他割地赔款“失民心、伤国体”。李鸿章靠军功起家,倚外交出名。据统计,由李鸿章主持缔结的条约多达二十四个,绝大多数是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条约。</p> <p class="ql-block"> 弱国无外交,当时大清国力弱到了极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逃亡在外的慈禧太后命令李鸿章再次出任直隶总督,为清廷收拾烂摊子。李鸿章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时,心情非常悲愤。和马关谈判不同,他觉得自己不应该承担这个骂名。在幕僚建议下,他画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签名——“李鸿章”三个字看上去象“肃”。因为清廷赐他“肃毅伯”,他便写成“肃”字以示用的是朝廷的封号。签订晚清最大赔款条约(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高达9.82多亿两)仅两个月,李鸿章走完了七十八年的人生旅程。李鸿章自嘲是没落时代的裱糊匠,“我办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正如清廷给他的谥号“文忠”,骂他的人不计其数,然而在主子眼里,他终究是忠贞不二的,不仅为主子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替主子扛下了千古污名。</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朋友,你对李鸿章了解多少,欢迎你和我们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