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北辰当年最大的一处私人宅院,占地约近一万平米。在这个大宅院中,围绕着中心院落,分布着十几个套院,每个套院相互连通,无有门墙阻隔。整个院落除中心花园外,均用四方青砖墁地。</p><p class="ql-block"> 院内所有房屋砖加条石筑基,青砖墙体,每个房屋入门都设三级石台阶,房顶全部阴阳盖瓦。屋内白灰抹墙,红木雕饰隔断,门、窗均为红松木板包口,传统吊顶,地面大多铺四方青色“金砖”,有的房间地面铺有豪华进口磁砖。室内陈设讲究、古朴而典雅,各个房间宽敞明亮。</p><p class="ql-block"> 大院中心花园区域,设置有假山、凉亭等,并植有珍贵树木和花草。各个套院中,也均种植有名贵树木,好不舒适雅观。生人进入大院如同进入迷宫一般,绕来绕去,令人晕旋,真有些《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大宅院,是古镇宜兴埠杨姓家族所建,座落在古镇东南部。虽说当年古镇有众多古宅大院,包括杨家祠堂(后改做十三小学)等几处杨姓大的院落,以及温家大院、苏家大院、姚家大院、孟家大院、丁家大院、冯家大院、吴家大院、王家大院、高家大院、陆家大院、祁家大院、阚家大院、马家大院、张家大院、徐家大院等其它许多古宅院落,唯独这处杨家大院因其规模庞大气派,而倍受古镇人青睐推崇,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家大院建成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建筑风格看应为清中晚期,较之古镇有些明代风格古老建筑稍晚。杨家之所以要建这么大一处宅院,这和其家业兴旺,后代不断繁衍,人口众多有关。</p><p class="ql-block"> 杨家是古镇拥有田地最多的大户。其祖上当年拥有千余公顷耕地,还拥有上百公顷苇塘等,远超当时拥有土地较多的温家、苏家及其他地主。 </p><p class="ql-block"> 杨家之所以有如此之多土地,主要和当时官府鼓励百姓开荒,谁开归谁的“政策”有关。杨家在早家庭成员众多,又肯付出开垦,因此获得大量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后来,杨家将开垦出的这些耕地,分别放租给佃户耕种。收获期将粮食等农作物堆积杨家平整出的晒粮场(村民称杨下场)进行打压晾晒。</p><p class="ql-block"> 杨家根据每年放租土地收成,与佃户按“三七”或“二八”提租分成。杨家获三成或两成,佃户获七或八成。杨家在获得大量粮食等农产品后,除部分留用外,其余适价转手当地贩粮户或外地商贩市场出售。</p><p class="ql-block"> 杨家除了经营土地,还在市内开有银号,以及在京津等地经营一些其它商业买卖,因而,其家庭十分富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年,宜兴埠区域较广,塌河大淀西南、席场、白庙、南仓以东、大毕庄及王串场以北的大面积土地,均为宜兴埠所属。那时新开河还未开挖(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即光绪十九年开挖,公元1893年竣工),土地连片开阔,加之沟渠众多,水源充足,非常适宜大面积各种农作物耕种,尤其是水稻种植。</p><p class="ql-block"> 古时的宜兴埠与老城厢直线距离只有六、七公里,且“村舍阗集,村树葱茏”(《津门保甲图说》),名气很大,是天津四大古镇之一。由于宜兴埠土地众多,粮食丰富,再加上交通便捷,成为商贩云集之府,宜居兴业之地。因而,清末将宜兴埠列为天津五大粮食集散地之一,也就在情里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京山铁路建设,新开河的开挖,宜兴埠的发展受到阻隔。到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期(1901)规划建设大经路(即中山路)后,天津城区初具规模。从此,宜兴埠渐渐与繁华远离。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说杨家,延续到后来居住在杨家大院的主人,其下有十五个儿子和几名女儿。后来,大多子女立业成家,各奔前程,分别离开这里,只剩下排行第十和第十五的两个儿子家庭居住。再后来,只有排行第十的名叫杨绍庭的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 杨绍庭(1883_1954),因其在家排行第十,乡人称其杨十爷,又因其耳背,也称其“聋十爷”。杨十爷为人忠厚,重义轻财,热心公益,济困救贫,与乡民往来毫无半点富豪架子。因其德高望众,民国时期被乡众推选担任多年村长,并兼任31保保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家除重视土地和商业经营,满足家庭物质生活外,也极其重视家庭成员的文化和传统道德培养。所有子孙后辈都有读书学习文化的机会,都能在家庭接受传统教育,学习如何做人。古镇宜兴埠历来有开办家馆、私塾的传统,凡比较殷实的人家都将有学问的人请到家中教授子女,大户人家更不必说。也正因如此,古镇宜兴埠中状元、进士、举人、秀才等一众人,也就不在话下了。尤其到了近代教育的兴起,许多人家的子女除小时在家乡读书学习外,大点的都送去官办、或私立高等学府学习,杨家更是如此。因而,从杨家大院走出的人大多有所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杨家远的不说,单从保长杨十爷同辈及以下辈份成员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杨十爷同辈兄弟九爷杨绍思,字澄浦,生于1882年,卒于1945年。其1909年北洋学堂毕业后,历任北洋师范学堂、高等商业学校、南开中学、天津官立中学、直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训育主任。1931年后任河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在天津)校长多年。日占时期,曾发起组建“天津教职工抗日后援会”。日本降伏后,该会被并入“天津市教育会”。杨绍思从教多年,在津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其为天津人才培养,尤其是教师队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学通,生于1909,卒于1977年,南开大学毕业,后在南大教书并任教授。曾于1939年与他人在津创办达仁学院。195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其为计划统计学理论研究倾注了毕生精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学涵,生于191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1935年起曾任教于河北省立第一中学,后在天津工商学院、北洋大学兼课教机械学。1951年调入河北工学院任教,1958年任副教授。与人合译苏联机械类大学课本。编著有《机械制图》等多部教科书。1982年晋为教授,同年发明500kW中频弯管机,被评为全国劳动摸范。杨学涵还先后兼任中国教育工会天津代表、天津教育工会常委、天津科协委员、科普常委,连续两届河北省人大代表、天津市民主促进会常委、宣传部长、河北民主促进会常委等专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学浚,生于1914年。1931年就读于北洋工学院机电工程系,1937年获工学院学士学位。1940年任天津铁路学院讲师,1950年任天津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1978年晋升教授。曾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自动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气自动化教材编审市委员会顾问等。著有《电工技术实验》、《电工材料》、《电工八法》、《自动化原件及装置》等。1985年获市政府天津市计算机应用开发优秀项目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学淇,1922年生,1944年至1946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62年入东北财经大学任教授。期间兼任政府多个部门职务。他著有《商业经济法》、《经济合同法概论》等多部书籍。其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家大院除了走出一些文人学者,也曾走出一位“贵夫人”。</p><p class="ql-block"> 提及民国枭雄袁世凯,国人无所不知。他先窃取孙中山大总统之位,后逆潮流而动,恢复帝制称洪宪皇帝,遭到当时全社会的口诛笔伐。</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有一妻九房如夫人。在九个夫人中,有一人与众不同,她就是口齿伶俐,持家有方的袁世凯第五夫人杨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位五夫人杨氏,出自于宜兴埠杨家大院,人长得虽不娇美,但由于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兼具冷艳动人与大家闺秀的气质,深得袁世凯宠爱。袁世凯女儿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一书中对杨氏有这样的描述:“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我父亲对她却特别宠爱。她心灵手巧能说会道,管家、治家和理家都有一手,是袁家名副其实的‘王熙凤’”。五夫人并无“王熙凤的奸诈”,却有着“王熙凤”治理家务的能力,以及传统家庭的妇人之道,也由于有这层原因,才受到袁的特别宠爱与重用。</p><p class="ql-block"> 喜欢军事化管理妻妾的袁世凯将“后宫”分为两组。把六、七、八、九夫人的协调管理权,交给了杨氏,其他的,由大夫人沈氏管理。不仅如此,由于杨氏理财有道,袁世凯还把家中的日常生活开支交由杨氏掌持。在杨氏的管理下,袁家上下井井有条,众人皆无怨言。由此可见,杨氏不仅有持家理财之才,更懂为人处事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夫人杨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有十五个儿子,杨氏为其生下四个。杨氏教子有方,在儿子们很小的时候,便将他们送到了英美留学深造。这足以说明杨氏有着超越当时社会一般妇女的精明思想和长远的眼光。更为可贵的是,杨氏还给自己的儿子们树立了严格的家规。有敢夜不归宿混迹于妓院、戏场和舞厅的,一经发现必遭训斥处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袁世凯复辟失败而亡,树倒猢狲散,袁家分崩离析也成必然。在与众家人分家后,杨氏带着自己的几个儿女独立经营。她没有守着分得的家产坐吃山空,而是鼓励儿子们投资民族工业。如袁克桓,为杨氏所生,是袁世凯第六公子。他从英国回国后,与英国人合办了开滦矿务局(其办公地点在原市委办公大楼),成为该局中方懂事长。他还在唐山开办洋灰(水泥)公司,并担任董事长。袁克玖,杨氏所生,为袁世凯第九公子。他从美国回来后,分别在南京栖霞山创立了江南水泥厂和上海耀华玻璃公司。这些企业的开办,一度推动了民族工业起步与发展。袁克安,杨氏所生,袁世凯第十一公子,留学美国后做过开滦矿务局的秘书长,后到台湾做到了“民航总局局长”,还做过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董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袁克桓女儿婚礼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氏管理袁家近二十个年头,可以说是袁家有功之人。同时,她一生身感政治险恶,因而,在她临终前给孩子们留下这样一句话:“不要从政”。从中可以看出,杨氏对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时局有着极深的感触。她下半生为子女铺设的投资实业之路,也充分看出她的胸怀和气魄,实在难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杨氏与儿孙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家人解放前大部分在外求学求职,家庭成员先后迁往市内或外府,居住在杨家大院的人越来越少,因而,造成杨家包括房屋等许多财产闲置。所以,部分院落相继出让,一些房基地也以廉价便卖他人。</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杨家将余下所有房产、土地及晒粮场等财产交公,杨十爷也投奔子女迁往市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家大院交公后改为宜兴埠小学总校区。为了教学需要,所有房屋内精美隔断全部被拆,门窗也进行了改造,大院中心花园也被辟为体育活动场。同时,为扩大活动场面积,还拆除了部分房屋。</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的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波及,杨家大院部分房屋受损,学校遂将部分房子拆毁改建成新教室。80年代,宜兴埠新建第一小学,杨家大院腾空,最后一排房屋被拆,改为教师宿舍。其余房舍及院落划归宜兴埠卫生院所有,后宜兴埠卫生院在杨家大院原址改建为现在的楼房。</p><p class="ql-block"> 至此,一座记载着杨家世代荣耀,在古镇人心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杨家大宅院彻底消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