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抹不去的记忆》 今年是新桥矿业公司恢复建设四十周年纪念日(1983年6月7日恢复建设)朋友们你们了解这座矿山吗?从今天起,我将自己熟悉的新桥矿,从十个方面带你粗略地了解曾经为铜陵市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矿山——新桥矿。 首先,还是了解一下该矿的简史:新桥硫铁矿(原名)位于铜陵市东部,是一座以硫为主,伴生铜、金、银、铁、铅、锌等多种金属元素的大型化学矿山,已探明地质储量1.7亿吨,其中硫铁矿矿石量8711万吨、铁矿石量2400万吨、铜金属量50万吨、铅锌金属量4万吨、还有成百上千吨的金银金属量,是国家“十五”规划的全国两家重点硫铁矿企业之一。</p><p class="ql-block"> 新桥矿早在1956年,就开始了矿山开采,当时叫“叶山铁矿”(矿址现在的永泉农庄所在地)行政权属省冶金厅采矿总厂铜陵分厂。1957年转为劳改矿山,当时生产一线犯人达1.5万多人。1962年,犯人开始撤离,行政权由省公安厅再转到省冶金厅。(我的父母一直在这里工作,从叶山矿基层管理者,到劳改矿山的管教干部,然后到新桥矿的干部、职工,二老为新桥矿贡献了一身。)1963年,宣布下马。 1971年,安徽省冶金勘探公司803地质队探明了新桥矿铜、硫的储量。嗣后,经冶金部、安徽省和上海市共同商议,决定交由上海市对该地区的矶头山、牛山矿藏先行开发,并成立了新桥矿工程指挥部,着手矿山建设。</p><p class="ql-block"> 1972年4月,国家下达新桥矿计划任务书,随即由上海市组织技术力量赴皖择址,选定建矿方案。“三线基地”,即工业原料基地,且正式命名为新桥矿。</p><p class="ql-block">1975年,冶金部批准同意新桥矿的开采方案及初步设计。有三千多名上海职工从四面八方(有大批上海知青)进住新桥矿,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井建工程全面开工,总投资上亿元,后勤保障全面完善(从幼儿园、中小学一直到医院、十一个职工食堂)当时都是铜陵市最好的,特别是医院,上海向阳医院整体搬迁到新桥矿,成立了新桥矿向阳医院。社会化服务质量全市一流,有“小上海”之称,生活在这小社会的新桥矿干部、职工和家属最高峰人数达万人。</p><p class="ql-block"> 1979年1月,由于地质水文复杂,经国家计委和上海市政府批准,决定缓建新桥矿。这座华东地区第一、全国第二大的硫铁矿化工基地再次进入缓建状态。它拥有的惊人宝藏令人生畏!东去的列车带走了新桥矿的希望,成批的上海人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告别了他们曾经那样壮怀激烈的矿山,抛在他们身后的是一张矿山死亡通知书:“水不可治,矿不可采”!井口封闭了、车间关停了,矿山的一切进入静默阶段,留下的1000多名职工终日以护矿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1981年以后,安徽省铜陵市向国家计委多次提议,为利用新桥矿原有工程设施和矿产资源,开发化工生产所需的硫铁矿原料。</p><p class="ql-block"> 1983年1月,国家计委批准新桥矿由上海市无偿移交给安徽省,由安徽省铜陵市恢复建设。“十里”矿山又有了生机,从此新硫人,走上了边基建、边自营生产的建矿之路。</p><p class="ql-block">历史回顾之一:《百废待兴》 (前面三张是反映历史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抹不去的记忆》 回顾历史之二:《艰苦创业》1983年6月开始,新硫人在沟壑纵横、棘荆丛生,荒芜的山岗,废弃的采坑,不等不靠,自找压力,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在缺“衣”少“食”的困苦中发挥资源优势,在立足基建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治理水患的同时,硬是用“三角耙”、“铁簸箕”、“小板车”等简陋工具,用“刀耕火种”式的采矿方法在闭坑多年的硫磺塘里 “砂中淘金”,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创业史,那是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双双睿智的眼睛;一副副有力的臂膀,镜头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场影,如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聚焦往事,我们深深体味到创业的艰辛。当年在牛磺塘里,即挖出硫铁矿2万多吨,创产值近800万元,从此走上自营生产,以矿养矿的艰苦创业的道路,为新桥矿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第九张照片:总工程师王振长(恢复建设第一任总工);右起:吴福宏(后任井巷工区区长、副矿长);慈长生(后任选矿厂𠂆长)、杨有胜(后任充填工区区长、是工程工区的前身);葛梅明(后任企管办主任、劳资科科长);第四张照片(左)孔令元(后任工程工区副区长);第六张照片中为季必发(后任方井工区副区长、井巷工区区长)。当年大部分工区一把手都是从最基层的工人中走上领导岗位的,他们虽然文化不高,但对第一线的生产和工作非常熟悉,而且任劳任怨,⽆私奉献;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第八张拍摄于斜井工区,两位师傅左为贾大毛(贾腊梅的父亲)右为朱宝善。上面有大部分老工友已不在世间,希望现在的矿山管理者们,善待为矿山建设做出过贡献的老工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