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时候,父亲是山、是树,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依靠和保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大后,父亲是灯、是旗,为我们的奋斗提供了指引和舵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人后,父亲是朋、是友,和我们一起互相倾诉,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各自随心,彼此在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现在,父亲是烟、是梦,每逢佳节袅袅升起,日日夜夜如梦相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爱就是一座山!是支撑我们生命伟岸的山!</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我们的父亲去世18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年前父亲因心梗意外去世,享年81岁,做儿女的我们将父亲的骨灰和7年前去世的母亲骨灰一起存放到了殡仪馆的壁葬箱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生前留下遗嘱:死后将他的骨灰一半和我们母亲葬在一起,另一半送回老家天水,和他的母亲葬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父亲的第一个遗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年国庆节(2022.10.1)时,我们将原父母住过的老旧房子卖掉,腾房交房时意外发现了父亲去世前两个月写就的回忆录,通过阅读,感受到了父亲对“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关切和对老家亲人们的感恩反哺之情,从而感受到了父亲的“第二个心愿”——也是现在来说的遗愿:愿家乡发展好起来,亲人们生活好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的老家位于现在的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大坪村。</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1 </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的老家</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在他的回忆录里是这样描写他的家乡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我出生的家坐落在天水市北道区(现在改为麦积区——作者注)石佛乡大坪山村,那是一个贫瘠的山坡村,土地高低不平,似梯田形状,全村都是旱地、山地,人们靠天吃饭,天下雨就有收成,天旱就欠收,生活难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从我记事起,家庭状况在父辈和兄长们辛苦劳作下还比较能过得去,在正常年间能维持生计,多少有点儿余粮,遭受天灾就难以维持生活。节吃俭用有时也食不果腹,可以说我的家庭是个中等生活家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家,是父母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儿女或许从小在此地成长;或许是过年过节时能回去聚会的场所;或许仅仅是履历表中填写的一个陌生的地理位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家——它能承载的内涵很丰富,例如:有文化渊源、家族历史、割不断理还乱的浓情、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等维系中国人一生的文化传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家——是自己生命的起源,也是人生的初步;人离故乡越远,心离故乡越近!</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大城市里,小时候和父亲老家的家族亲友来往不多,但我们的一生在父亲的熏陶下,对老家的那份感情日渐情深,再加上后来父亲将老家的多位亲友接过来安排一些临时工作,我们接触的机会也多了,乡音逐渐耳熟能详了,父亲的老家也就成为了我们心中的“老家”了。</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父亲的老家按父亲的描述在过去的年代过于贫瘠,生活艰苦,并因家乡处在秦岭山脉陇东山原的黄土高坡上,交通不便,所以直到父亲去世都没有带我回到老家看看,老家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圣地”,回老家看看,看看父亲的故乡和儿时生活的地方,中年后就成了我心中的向往和心中的挂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国庆假期,我们夫妻俩和在西安打工的堂弟夫媳一行4人由我开车前往天水,第一次来到了老家——我心中“神秘的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中滩镇出发到杨家坪山脚下,走了5-6公里惊险的“盘山路”(就像开车进陕西秦岭的盘山路一样),说它惊险,是因为沿路而上的仅是一车道宽路,路上不仅弯道多急转弯也多,而且上坡的土路雨天是泥坑,晴天是深深的、如悬崖峭壁的车辙道(都是农用三轮车压出来的)。走在这条路上,一边是荆棘丛生的坡脊,另一边——那就是百米深、万劫不复的坡底。</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姑父家的老宅</h1> <h1></h1><h1> 首先来到了姑姑家(杨家坪),第一次见到了姑父一家人(姑姑早年去世了),家长里短寒暄之后合影留念,非常遗憾,姑父患有重疾,两年后(2011年)就去世了。<br> 随后就继续赶往此行的目的地——王家坪,探望我们王家父辈唯一还健在的老人,我的四爸(这里人都是这样称呼四叔的)。</h1> <h1><p><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爸,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我参加工作前(其实是少年时代)见过几次,陌生的是近40多年了没有见到过四爸,此次再见,四爸容貌已老,但乡音未变。</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爸在我的一生中都是我要感恩的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60年代正是我们从童年到少年长身体阶段,那时粮油米面供应定量,为了我们能吃好,父亲每年秋冬季都委托四爸在老家买只羊,屠宰后将羊肉带到西安我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交通不便,四爸背着羊肉(有时还有土豆)从家里出发,走10里山路,下山后再走20里乡间小路到达天水北道火车站,乘火车近20个小时到达西安,这一路的辛苦只有他老人家才能体会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此时的四爸已经79岁了,见到他时让我“大吃一惊”,只见他:身体强壮,目光炯炯,精神矍铄,谈笑风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带我们到村子周边转转时,只见他:步履轻盈,行动敏捷,珊珊如风;上坡下坡如走平路,半米高的土梁不用人扶,一跨而下,我看得目瞪口呆,自愧不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的四爸平日仍在劳作,种菜、种树不亦乐乎,我再一问,每日去菜地要走好远,上下几次高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四爸如此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我高兴极了,祝福他老人家生活愉快,健康长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爸91岁时去世,是村里最长寿的老人)</span></p></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老家(大坪村)就是登上了黄土高坡顶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当年老家的房屋(已倒塌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父亲曾经住过的房屋(要上坡)</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 79时的四爸精神抖擞</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们和四爸、堂弟一家人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俩和爱菊堂妹、妹夫的合影留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爸带领我们查看王家的祖坟墓地(之一)</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临走时再看一眼老家的黄土高坡</span></h1><h1><br></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2</span></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完成父亲的第一个遗愿</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有句成语:入土为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入土——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span></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消耗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大城市,死人与活人争地,严重阻碍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于是政府提倡要打破传统观念,人死后诸如树葬、海葬、花坛葬、壁葬、骨灰还林等,这些新型逝者“身后事”的方式渐渐为大众接受。</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母亲不幸去世,经和父亲商量,为了便于祭奠扫墓,选择了就近壁葬的方式安葬了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当时,壁葬的费用远远高于远郊(城市边缘地区)的墓地土葬费用。</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母亲的壁葬方式安葬</h1><div><br></div> <h1> 母亲去世后父亲一个人生活,父亲也随我们一起年年清明给母亲扫墓烧纸祭奠,寄托哀思。</h1><div><br></div><h1> 但,人老思乡,情系桑梓,叶落归根,故土难离。</h1><h1> 多年后随着父亲身体状况的不断老化,他自己考虑起身后安葬之事。</h1><h1> 父亲随后给我们(包括四爸的长子金仓)留下遗愿,嘱咐我们在他死后把骨灰分成两份安葬,一份和妻子安葬在一起,另一份和母亲(包括祖母)安葬在一起。</h1><div><br></div><h1> 骨灰分离,在中国人的常规观念里是多么的不能接受,但父亲心中那种对故土思恋,对他母亲(包括祖母)的养育之恩的报答,又是那样强烈的、每日每时的萦绕在心中,正如父亲在回忆录中所说的那样,“<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这一生中最敬重、最爱戴、最不能忘记的三个女人是祖母、母亲和妻子</span>”。</h1><h1><br></h1><h1> 生不能在一起,死后不能再分离。</h1><h1> 这就是父亲的情愫,常人不能做到的感恩情怀!</h1> <h1> 2005年4月,父亲不幸去世,遗体火化后骨灰和我们母亲合葬在一起,安葬方式——壁葬。</h1><h1> 壁葬一次性缴费可壁存20年,20年后如果继续壁存就得再续费。</h1><h1> 从母亲1998年壁葬开始到2018年的20年,恰巧我于2017年退休,有时间在20年后可以选择是壁存还是入土,经和兄妹协商,完成父亲的第一个遗愿:</h1><h1> 选择父母骨灰入土、回归故里。</h1><p class="ql-block"><br></p><h1> 我们考虑到骨灰盒都是木质的,入土后没有多少年就会腐烂,于是我们在景德镇瓷器厂定制了陶瓷骨灰罐,将父母的骨灰更换到陶瓷罐内埋入地下。</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11月,我们选择了西安寿阳山墓园合葬了父母亲(父亲的一半骨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寿阳山墓园,它位于位于西安市东南郊,鲸鱼沟中段,依山傍水,地势高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鲸鱼沟山势屈曲环绕,藏风聚气,优雅的自然环境融入独有的风水格局,是逝者安息的风水宝地。</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2017年10月,我们兄妹三人和我父亲的长孙晨晨(他是我们家孙子辈</span>回老家第一人)一起赴天水老家再次探望我四爸,并和四爸商量关于父亲部分骨灰安葬王家祖坟墓地事宜,当讲述到父亲的愿望是和他们的母亲和祖母安葬在一起时,四爸欣然同意,欢迎他的二哥魂归故里,并带我们去查看了王家祖坟墓地。</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块王家祖坟墓地位于大坪村外的一片山坡上,离四爸居住地很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地坐北朝南, 居高临下,</span>墓地“风水充盈”。</h1><h1> 向上看,蓝天白云,每日的阳光温暖的照耀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让逝者天天沐浴阳光。</h1><h1> 向下看,眼望川流而过的葫芦河,过河后东到石佛镇,西到中滩镇,静待繁华。周边野草、荆棘繁茂,果树成荫,就像用生命的另一种方式来陪伴逝者。</h1><h1> 祖辈们生前辛勤劳作,生儿育女,创下王家产业,好儿女志在四方,一代又一代的王家人从这里走出,他们身在五湖四海,心系桑梓,祖坟墓地就成了他们心中的永久丰碑。</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墓地排列很有讲究,第一排安葬着父亲的祖辈们,第二排安葬着父亲的父辈们,第三排才是父亲这一辈们。</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墓地安置很紧张(周边已经是别人家的果园了),由于我们不下葬棺木,只是骨灰罐,在四爸的安排下,选定了一块和父亲兄弟们在一起的位置安葬,随后只等风水师选择吉利日子来下葬了。</span></h1> <h1><p><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4月27日,是本村的艺人(风水师)选定的骨灰入土下葬的吉利日子,这一天完成了父亲的生前愿望,骨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和祖母身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家起坟还有个规矩(地方习俗),当年为平坟,三年后才能填土为冢,且都不立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就再等三年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不是那种“奈何桥上等三年”的诅咒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相信不是的,因为父亲不相信他生前愿望的遗憾和无奈。父亲在他的回忆录“引子”中写道:</span></p><p><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我的人生是平凡的,也是平常的人生,是对人类社会贡献不大但也做出过贡献的普通人生。在我的人生中,曾经历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工作生活经历过酸甜苦辣,艰苦窘迫,经历过“十年寒窗苦,九载熬油愁”,也经历过多次生命危难和化险为夷。</span></p></h1> <h1><p><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过得真快,三年间转眼就到了2022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由于全国疫情没有结束,到处都是封控,出行受到了限制,就连去近郊扫墓的愿望都无法实现,只能再等等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哎!真是的,就算走过了奈何桥又奈何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初,肆虐了3年的新冠疫情在中国落实开放政策不到两个月就突然销声匿迹了,人们的生活又回到了过去和从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3月25日,这一天是艺人选择的吉利下葬动土日子,我与妻子和兄妹一行4人赶到老家和堂弟金仓、表弟小兵一起为父亲的平坟填土起冢,烧香祭奠,从此了却了父亲的遗愿,了却了我们的心愿,父亲从此可以永远的安息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望着父亲的坟冢,我心中无限惆怅,这真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往音容何处,剩一堆黄土,枯守家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年了,父亲的第一个遗愿实现了!</span></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3 </span></p><p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家的巨变</span></p><p><br></p></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父亲说过,过去的老家那是一个贫瘠的山坡村,土地高低不平,似梯田形状,全村都是旱地、山地,人们靠天吃饭,天下雨就有收成,天旱就欠收,生活难保。</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地形上来说,天水老家是处在黄土高原区域内,平均海拔在1300-1400米左右,是千万年来洪水泥石流冲刷和地形隆起而形成的。<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气候上来说,</span>黄土高原区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120毫米。<br><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土高原的水分蒸发量普遍高于实际降水量,由于农田水分亏缺严重,因此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采用地窖储存天上来水而生存,农田粮食作物则完全是靠天吃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年来,各家各户随着人口的增多,虽然劳动力有了,但吃饭和生存还是很艰难,于是常年外出打工的、定居在外的人占到了村里人口的大多数。<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此,我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多次描述了老家生存状况,包括平时也常常对我们谈起家族关系和老家生活,都非常感慨万千,一是希望老家人能脱离苦海(走出去),二是尽量为老家的发展繁荣付以绵薄之力。</span></h1><p><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代的变迁来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在共产党的率领下,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对这个黄土高坡的乡村而言,改革开放的红利为老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简单说来:<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变化之一是全国剪除了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身上的一大笔负担,老家人基本不为种地发愁了。<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变化之二是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100-200元不等的养老金了,村村有合作医疗了,村民一年交几十块钱,在村里看病几乎不花钱,大病慢病报销比例很高(有时高达90%以上)。我多次问过四爸和其他亲友对这种变化感受如何,他们都说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变化之三是国家的系统工程“村村通”政策的落实,给老家的生活和出行都带来极大的便利。<b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我2009年回老家时,走的是泥坑路,2017年回去时走的是硬化的渣土路(比泥坑路好多了),现在是水泥路到各村各户,真是方便极了。<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来水从石佛镇水厂通过提升引到家家户户,吃水问题解决了,人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几百年来家家户户的水窖几乎成了摆设和历史文物(当然了现在还是有用的)。</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去父亲常对我们说,老家缺水严重,经常是要走10多里路下山担水,来往2-3个小时,一路走一路洒,担回来常常也是两个半桶水。现在好了,靠天喝水日子过去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电也送到了家家户户,光纤网络也进来了,村里也有罐装煤气可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有了,水有了,煤气有了,家家户户的厨房、卫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燃气灶、电冰箱、电磁炉、豆浆机、电烤箱、洗衣机、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浴霸等,城里人有的他们都有,再加上WIFI上网聊天、看电视,真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过去厕所的蹲坑现在都改坐便器了,过去晚上外出漆黑一片,一般没事不敢出门,现在都是太阳能LED路灯了,年轻人的夜生活也多了起来。</span></p><p> …………</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说老家变化大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翻天覆地的大变化。</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今夕住房对比</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院落内部</h1> <h1><p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道路、路灯和停车</span></p><p><br></p></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问,他们的环境、硬件基础改变了,变好了,那么他们现在依靠什么生存呢?<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种地还是看天劳作,都是坡地和梯田地,主粮(小麦、玉米)不适合种植了,养猪、养鸡、养羊也不能大力发展起来了,生活的必需品米面油只能靠买了,现在种果树(苹果)和花椒树是老家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20px;"><br></span></div><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站在高坡上四周看遍,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坡地种满了果树和花椒树,这里的苹果品种是“蛇果”,蛇果——当地人称为“红五星”,品质很好。<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若在百度上查“蛇果的原产地在哪?”,回答如下:<br></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蛇果原产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又名红元帅,为红香蕉(元帅)的浓条红型芽变,是世界主要栽培品种之一。中国蛇果产地多为山东、陕西铜川、</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甘肃天水</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h1><div><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r></span></div><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家的气候和土地非常适合种苹果,种苹果也给老家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丰硕收入,只要你肯干勤干,要不了几年就能盖房、买车,生活都衣食无忧了。</span></h1> <h1><p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丰收时节老家的蛇果</span></p><p><br></p></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今年回去在老家呆了两天,住了一晚上,丝毫没有感觉到这里与城里有何不同?有何不方便之处!<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这里的天很蓝,空气质量很好,晚上出去看到满天的繁星在闪烁,视觉的穿透力很深很广,似乎能看到天际的银河系。<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这里就会让人流连忘返!</span></h1><p><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妹说,春天到这里踏青洗肺,夏天到这里避暑乘凉,秋天到这里摘果吃鲜;我说,其实冬天也可以到这里来,因为四方院子的主卧房坐西朝东,清晨的阳光从日出开始直到下午阳光西斜,坐在院子里,能让你晒足了冬日温暖的日光,晚上家家有热炕,柴火多的烧不完,让你睡得香、梦不醒,你不用为被窝的冰冷而操心了。</span></h1><p><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我们的老家,父亲冥冥之中的老家。<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到近年来老家的巨变,让我们高兴极了,这种巨变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在老家人们辛勤双手劳动创造下实现的。<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的遗愿实现了!</span></h1><p><br></p><p><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4</span></p><p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记</span></p><p><br></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堂弟金仓说,清明时节,是老家大家族集体上坟扫墓的日子,到时候会给每个先人们扫墓祭奠,在此我们就拜托他们了!</span></h1><h1><br><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去年国庆节发现的父亲回忆录,我们把它录入整理好,打印后自己装订成书,这次回去给金仓和小兵每人送一本留存,将来有机会去景泰时,再给永仓大哥和爱荣姐妹们送一本留存,这可是我们王家先辈们第一个留下的文字记录,弥足珍贵!</span></h1><div><span style="font-size:20px;"><br></span></div><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人后我们才知道,母爱是</span>无私、慈祥的爱,也是世上最伟大的爱。<b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父爱,是</span>男人的承担、忍耐、责任、继承,负重前行,他给予子女坚强、自立、自强、自信、宽容,<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世界上最厚重而深沉的情感和爱。<br></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儿女们,好好的爱你们的、我们的父亲吧!</span>他为我们的付出,值得我们一生去报答和感恩。</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是火,在冰天雪地里给予我们温暖;<br></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是伞,用身躯为我们遮挡风雨;<br></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是灯,在成长路上为我们指引方向。</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自己编辑装订的书籍-父亲的回忆录</h1><div><br></div><h1> 两年后(2025年),就是父亲诞辰100周年,如果这个世界是和平的,如果我们的身体还是健康的,如果………,我们还会回到老家——父亲的出生地,共同缅怀我们亲爱的父亲。</h1><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王洁,2023年3月30日写于西安</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4月1日修改</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站在黄土高原上,脚下的土地是父亲出生和成长的地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