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运河娃 走运河”泗阳实验小学六年级研学活动

范可爱

<p class="ql-block">  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丢下沉重的书包,放松紧绷的大脑。让孩子走出课堂,见课堂之不能见,得课堂之不能得!</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咪而归”。这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快乐教育。草长莺飞四月天,正是踏青游玩时,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让他们知道运河的历史,了解运河的变迁,同时让他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美景,我校组织六年级师生开展了“运河娃·走运河”研学暨春游实践活动,以游中学,学中游的方式来一次别致的快乐教育!</p> 运河文化·淮安府衙 <p class="ql-block">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末。过去孩子们只通过书本和电视知道六部,这次在淮安见到了实证。淮安府署前厅两侧,分别建有与朝廷六部相对应的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在这里不但看到了办公场所,也了解了各科职能,真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p> <p class="ql-block">  淮安府署的后花园正是百花争艳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曲径通幽,是知府及宾客们赏花赏月、游玩之处。后花园原名“偷乐园”意为:“水亦忧,旱亦忧,太守之乐偷矣”,为明代知府张敦仁所取。天启年淮安知府宋祖舜认为“偷”字不雅,改为“余乐园,意为空余找乐之园。这里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充满诗情画意,不难想象曾经古人在这里吟诗作赋是何等的雅事与享受。六年级的孩子们面对此番美景不禁也吟咏几句春天的古诗!</p> 运河文化·漕运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来到了淮安漕运博物馆,见识了苏北灌溉总渠,才知道水上立交是多么厉害。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两河交汇的立交桥第一次见!神奇!</p> <p class="ql-block">  孩子目不转睛的听老师和讲解员的讲解。了解了中国漕运的历史变化,包括各个时期船只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漕运区域的文化,漕运文化的历史,同时孩子们也参观了众多的书画、瓷器、玉器等文物,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运河时代的辉煌。</p> 运河文化·淮安动物园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动物的奇趣以及大自然的奇妙, 激发孩子产生善待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第三站我们来到了淮安动物园。</p> <p class="ql-block">  了解接触动物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认识到不同生物的生活形态;如果在认识动物的时候能够细心的去观察它们,则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p> 研有所思 学有所获 旅有所感 行有所成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读书和旅行都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玩与参观,而是一次开阔眼界,品味人文的成长之旅。</p> <p class="ql-block">  不去观世界,哪来的世界观。就像我们要写风,我们就不能只写风吹动了树梢。我们要写飘走的云朵,漫天的风沙,散了的炊烟,要写麦田与竹林的荡漾,要写肥皂泡的奇形怪状,要写眯起的眼睛和卷起的浪。</p><p class="ql-block"> 而这些,我们必然需要用眼睛,用耳朵,用嗅觉与触摸,有目的得去感受才能落在笔尖。 研学旅行让孩子以集体的生活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这种形式是一节有趣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编辑:范佳欣</p><p class="ql-block">审核:吴清贵</p><p class="ql-block">终审:程红波</p>

运河

淮安

孩子

研学

课堂

漕运

开阔眼界

见识

六年级

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