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洁工作室班级管理难题见招拆招高级研修活动心得体会

风清扬

<p class="ql-block">  老师妈妈优秀,自己的孩子往往“一言难尽”,但是她没有;能给全国老师做培训的“专家”,一般都是职称较高的,但是她没有;那总归得说自己用了很多科学的办法,让自己的学生如何如何爱自己吧,但是她没有。这次学习,就是这样“出乎意料”。 </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为了不断挑战自己的“底线”,于洁老师隔几年就要换一所学校任教,从私立学校到公办学校,再到多数是留守儿童的中学,唯一不变的是她在教育这条路上寻找幸福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一、于老师很懂心理学。</p><p class="ql-block"> 她讲到人生的两个最重要的年龄点,孩子7岁时不要交给“外人”。她用了两年时间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拉回到人生的正常轨道上来,她也提到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这是普通老师很难做到的,这个孩子是幸运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这个地球离了谁都照常转”,其实,至少做班主任的不能有这种想法,因为这是不负责任甚至是极其危险的论断。试想,如果于洁老师对待她班上的“刺头”都是这种想法的话,那也不会有“重见天日”的富二代和从职业学校走到世界五百强的“成功人士”了。</p><p class="ql-block"> 她还告诫我们15岁前要给孩子建立好“三观”,否则人生就会走进难以摆脱的漩涡之中。没有高深的理论,她列举了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的四件事,这其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体育运动是让人变得阳光的最快的方式。不仅是初中,现在小学的语数英老师也会为争一节体育课撕破脸,由此更能看出作为初中班主任的于老师建立班级篮球队的“艰难”,更难的是她坚持了下来。她把运动作为“排毒“的重要方式,这何尝不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呢?</p><p class="ql-block"> 她说“是个人就有亮点“,这句话我很信服。日常工作中,我也试着去留意,现在我带的班级是从一年级开始带起来的,其中一个孩子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几乎没有开口说过话,更不用说回答问题了。记得在一节课上,我引导孩子们对语文课本中的一张图画进行口头表达练习,别的孩子都在说蓝天、白云、小朋友的时候,他嘟囔了一句“大山在发呆”。自此,这句话我到三年级还挂在嘴边,时不时地拿出来激励孩子们大胆想象、打破常规。而每每这时候这个男孩总是会稍稍挺直他的腰板,悄悄地把两只手叠在一起,端放在桌子上。再后来,我虽然没有经常和他单独交流,但是原本拖拉着不想写作业的他书写渐渐快了起来,自己不满意的的字也会自觉擦掉重写,这都是“直接要求”多次所没有达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二、于老师很爱“张罗”</p><p class="ql-block"> 动不动就亲子活动。为了不让单亲的孩子尴尬,她会想到一次活动只能有一位家长参加。从在学校实验室包馄饨到去包店包馄饨,次次都能看到她的用心。在现在这样全国上下学校都在讲谈安全色变的大背景下,于洁老师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后来接了新的班级,又全家总动员,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来学校餐厅参加,自己给校餐厅工作人员发工资,每张照片都记录着快乐的一瞬,我相信这些瞬间会永久留在家长和孩子们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作为班主任,都知道教育最直接的参与者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很多班主任把“教师”两个字当成了“自己”,一叶障目。于洁老师却能把班里其他任课老师变成她的“四大帮手”之一,她要求任课老师找她告状不能说“你们班”,而要说“咱们班”。周一到周五不能告状,等到周末她会约着任课老师外出游玩,一起吃吃喝喝、放空自己,顺便把近期的牢骚发一发,你看,就这样把“发牢骚”变成了“吐槽大会”,说不定还会聊出班里孩子的可爱之处。说到这里,她动情地说:“做老师的先要把自己当成人,先把学生当成人,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也希望自己的存在,对世界有一点点用处,正如陶行知所说‘人为大事而来!’平时不起眼的小事堆积起来,就会凝聚成大事。”</p><p class="ql-block"> 三、于老师很善于观察。</p><p class="ql-block"> 从大的方面说,于老师几次换学校,生源存在很大的差异,她都会问自己“你的教育方式改变了吗?”在两天的培训活动中,于老师给我留下的最大的印象就是坚毅。学校不同,生源在变,可她坚持手写记录,在私立学校她出《半月刊》,到了公立学校就做校本《桥》,而在多数家长都在外打工的较偏远的学校,她就设计《家校之桥》。是啊,记得小时候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搬家时不见了的照片,连自己都差不多忘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因此,我觉得学生的成长“留痕”特别重要。</p><p class="ql-block"> 当然,她也有“词穷”的时候,孩子的每日一记她都会很认真地写“回语”,有的时候实在写不出来了,她就趴在这个同学的面前看来看去,从鼻子到眼睛,从作业到表现,就这样她用不同于其他老师“复制粘贴”的方式练就了自己的火眼金睛。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感觉自己也做了很多无用功,觉得很多任务没有实质意义,反而浪费了钻研学习、读书精进的时间。这样看来,并没有什么“无意义的工作”,只是自己没有正确发挥这项工作的效能。</p><p class="ql-block"> 四、于老师真的是“主任”。</p><p class="ql-block"> 于老师在《如何把倒数第一的班级变成正数第一》的报告中,总结了自己的40条方法,仔细体会可以发现,她的很多做法都需要其他任课老师的配合,真的将班级管理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完美结合,她把很多方法与其他老师分享,对班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又给我的班级工作的展开带来了一些思考——一个优秀孩子的“炼成”绝对不是班主任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地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与家长沟通多运用“三明治”等方法。两天的培训过得很快,但是这次活动带给我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干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我还想重新出发,也许这就是参加本次培训最大的意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