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后的第一次诗和远方之,阆中小憩(上)

雪地悬葫

<p class="ql-block"> 四川.阆中小憩</p> <p class="ql-block">  从青藏高原经陇南进入川西北,约我同游青海的朋友邀我在他的老家阆中休整一段时间。 </p><p class="ql-block"> 正中下怀,早就听说阆中的三国文化、科举文化和风水文化底缊厚重,在这儿多玩几天既是必然,也是必须的。</p> <p class="ql-block">  其实,中国的古城古镇多得去了。有的以山水风光取胜,有的以历史文化著称,有的二者皆有之。</p><p class="ql-block"> 但是,阆中很特殊,阆中不仅因风光旖旎,山水城融一体而殊秀并被称为阆苑仙境,巴蜀之天元,华夏之名区。又因上应天星,下合地理,隐秀开泰,藏风聚水,以及袁天罡和李淳风的故事而被人称之为风水之城。</p><p class="ql-block"> 阆中位于四川西北部,嘉陵江中游。1986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是整个四川迄今为止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和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我们中国的四大古城。唐代诗人杜甫就在这里留下了“阆苑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 阆中古城在周朝时期是巴国别都,于公元前314年置县,汉时为巴郡,隋朝时期改称为阆内县,宋代以后才称为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阆中还被誉为中国最大的"风水古城"。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古城完全是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修建的一座城市,四面环山,水绕三方。在这里山、水、城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邀我同行的朋友回到老家,应酬自然不少。每天跟着他们吃豁皮,尝遍阆中美味及小吃。悠闲中找一树荫“坝坝”喝喝茶品品铭,在摆龙门阵的欢声笑语中,实实在在地品味一下四川阆中人的悠闲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阆中人重要的应酬大多选择在中午,包括婚宴和过年都如此。酒足饭饱后,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喝喝茶,打打长牌,摆摆龙门阵,一个下午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去了。</p><p class="ql-block"> 如此一来,下午的晚饭就安逸多了,一碗稀饭或是豆浆,再配上点包子馒头或是其它一些小菜及小吃,免去了喝酒环节,愜意之中好不快哉。</p> <p class="ql-block">朋友的父母及妻儿都在阆中,回到老家,迎来送往,难免有事情要办。</p><p class="ql-block"> 为此,朋友非常用心地为我找了一个当地导游。</p> <p class="ql-block">一个游客,在一位导游的引领下、参观了古城内的汉桓侯词(张飞墓)、唐宋元明清“考试院”、袁天罡旧居。“天下第一江山”阆中白塔山、中天楼及华光楼。</p> <p class="ql-block">张飞墓:</p><p class="ql-block">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报杀关羽之仇举兵伐吴,命张飞率巴西兵到江洲(巴县)会合。临行前,部将张达、范疆杀害张飞,并携其头颅投奔东吴张飞身躯葬于这里。墓座北向南,高8米,纵径42米横径25米。1700余年来,历代文武百官,文人墨容,中外游人皆仰慕其忠勇,常至墓前祭拜,至今香火不断。</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桓侯祠是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弘、建造精美。这里是张飞的墓亭,墓亭亭柱上有一幅对联。上联是“随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战,地只西川称帝业”。意思是说张飞追随刘备一生征战,但实现统一全国的壮志未酬,英魂仍存有遗憾。下联是“剩残躯付诸荒冢,春去冬来,人犹千古吊忠魂”,意思是说张飞死后,此墓虽然只埋了无头之躯,但人们纪念其英勇的情怀千古不衰。</p><p class="ql-block"> 这墓亭下放的拱穴内,端坐的是张飞的武身像,大家仔细看一下这豹头环眼、燕颌虎须的猛张飞是不是和大家心目中的张飞有几分相似呢?这像前摆的盘龙石斗窝叫"长明灯",据说,张飞在驻守间中的时候,曹魏大将张合带领五万大军进攻巴西首府阆中,当时张飞手足不过万人,却依靠阆中人民的支持,以少胜多。为感戴他的英勇,在其死后,特意选取最好的石头精工雕成这座"长明灯"。千百年来,每到清明时节,人们都要为张飞扫墓,给长明灯献油。</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气势不凡的“敌万楼”。"敌万",故名思议,就是说张飞有力敌万夫之勇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楼的两边分别是文物展览厅和群塑厅,穿过这两个展厅,我们来到的是张飞庙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  张飞庙大殿为歇山式屋顶,砖雕拼合屋脊,屋檐下有三块牌匾。</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从右往左来第一块牌匾。</p><p class="ql-block"> 第一块牌匾上书 “义烈足式”。是四川的督军熊克武所提的。你瞧,最后的这两个字,“足”字和“式”字,跟我们今天的写的并不一样。看上去有点像错别字。</p><p class="ql-block"> 其实,它并不是错别字,它有它的含义。因为当时的熊克武是军人,军人戴的必然是军帽。在这里,“式”字下方的那一点儿就相当于他头上所戴着的帽子。熊克武在此脱下军帽,以此对张飞表示敬仰和尊敬之意。所以,这块牌匾上写的这个(式),说的是他脱帽敬礼的意思,这是军人最高的敬意。熊克武总的意思是:张飞这个人,他是足够也足以作为我们后人的榜样的。</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这块牌匾,上书为“刚强直理”。这块牌匾是清代的果亲王胤礼在奉命去送达赖喇嘛回西藏的时候,途经阆中时代替桓侯张飞所提写的。</p> <p class="ql-block">  左边的这块牌匾则是民国29军的军长,当时的军阀严宋瑶提的。</p><p class="ql-block"> “吾见刚者”,岀自于《论语》,表达的是他从未见过像张飞这样无私无欲的刚者之赞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殿,中间端坐的那座两米多高、状貌威武的塑像,便是张飞了。也许大家觉得奇怪了,为什么这尊张飞塑像,是头戴王冠、身披锦袍呢?原来在清朝嘉庆年间,张飞被追封为"桓侯大帝",殿上塑的便是他冠冕纹身的坐像了。</p><p class="ql-block"> 左右两壁是岳飞草书的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更是将大殿烘托得一片威严、儒雅。</p> <p class="ql-block">  你是否知道,张飞也曾经留下过墨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张飞的书法。说到张飞的书法,包括我在内都感到非常吃惊,会打个疑问号,还会问张飞这个人他还擅长书法呀。因为我们对张飞这样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他的笔下塑造的张飞是一个“面如黑炭,豹头环眼的一介莽夫莽张飞。其实张飞在历史上并不是莽夫,他能文能武 。</p><p class="ql-block"> 所以,要想了解到真实的三国和张飞,建议您可以去看《三国志》。《三国演义》,因为是演义,演义就有虚化。</p> <p class="ql-block">  这块碑上刻写的就是张飞的书法,上书一共为22个字,内容为:“汉将军飞率金足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巴濛立马勒铭”。这块牌被取名为“巴濛碑”。巴濛是四川的一个地名,就在达州的渠县。</p> <p class="ql-block">  张飞墓。</p><p class="ql-block"> 张飞墓高约6米,方圆100多平方米,全用黄土垒成,宛如一个椭圆形的小山峦,岁月沧桑,墓穴仍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 墓上古木森森,碧草丛生,似乎印证出千百年来无数后人对这位勇猛刚强、嫉恶如仇的“张三爷”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关于无头之躯,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张飞被杀后,凶手范、张二人割下头颅,想拿到东吴献给孙权,他们乘船时听说:孙权正向刘备求和,二人惊惶无措就把张飞的头抛入江中,张飞的头飘浮到云阳地界被一位渔翁捞起,葬在云阳凤凰山麓。这就是为什么张飞“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壮故事。 </p><p class="ql-block"> 具体情况是, 张飞当年为了给他二哥关羽去报仇去守孝。于是,张飞就下令他的俩个部将范强和张达,让这两人在三天给他去做件白色的盔甲。张飞的意思是说,为他去做一件白颜色的盔甲。但是,他的这两个部将给听错了,他们听成了100件,也就是说他把一件白色的盔甲形成了100件的盔甲。这两个人担心做不出,于是就去禀告张飞,希望张飞宽限时间。张飞当时听了之后特别的不高兴,因为他心想的是我给你两人三天,让你去做一件白色的盔甲,你都做不出。您这不是在推脱是什么?这张飞当时也特别的生气,就鞭打他两个部将100军棍。并且立了军令状,就说你要是在三天之内做不出来,将会军法从事。这两人一听这军法从事,这在当时是要被砍头的呀。所以当时这两人就动了歪脑筋,在你杀我之前,我就先把你给杀掉,以保的自己的性命。当天晚上,他俩就趁着张飞熟睡的时候,偷偷的把把张飞给杀害了。之后,他俩把张飞的头颅割下来,拿到东吴,东吴是孙权的地盘,他俩想拿到孙权那去邀功。但是,这两人拿着张飞的头颅在准备乘船东下呢,就听说了东吴跟蜀国正在商议讲和的事情。惊慌失措之下,范强和张达就将他张飞的头就抛到了江里。之后飘浮到了云阳,被打鱼的鱼给打捞了起来,葬在了重庆云阳的凤凰山脚下。所以,重庆云阳也有一个张飞庙,在这里葬的就是张飞的头。阆中这儿葬的是张飞的身躯。另一个地方是张飞的岀生地涿郡(今河北保定涿州市),埋葬的是张飞的衣冠。</p> <p class="ql-block">  四川阆中贡院(考试院)位于四川阆中学道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导游带我去参观的第二个景点是阆中古城中的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清代四川贡院。贡院俗称考棚,是科举时代考生们应试的考场。</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时期,用作县考、府考的地方称之为试院。用作乡试(即省试)、会试(京试)的地方才称之为贡院。</p><p class="ql-block"> 清代四川贡院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科举考试场所,是见证科举取士的实物宝库。阆中贡院是我国现有贡院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特色最突出的科举文化胜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代四川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又称川北道贡院。顺治九年(1652年)因四川省省会暂驻阆中,并在此举行了甲午、丁酉、庚子三科考试,贡院即是当时的考场。</p> <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创于隋,隋文帝当时创立的科举制度发展于唐,完善于宋,衰落于元,兴盛于明,清。明、清两代是科举的鼎盛时期,而元代是科举的衰落时期。据导游介绍:元朝当时是蒙古人在统治天下,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元朝在开国第44年才去举办了第一次科举。并且,当时是为蒙古人设立了一个考场,把其它民族的人另设在一个考场。元代当时把人是划分了十个等级。十个等级中,把汉人排在了倒数第二位。排在倒数第一的是乞丐,也就是说,汉人的身份地位仅次于乞丐。明清两个朝代是科学的鼎盛时期,开考的次数最多,录取的人数也最多。直到清光绪31年呢,当时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上书废除科举制度,慈禧太后被迫于压力,便废除了科举。也就是说延续1300年的科考制度,在1905年的时候就画上了一个句号,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清代考棚在阆中城内学道街,清嘉靖年间重建,原由山门、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组成。</p> <p class="ql-block">进入贡院的第一道门被称为“秀才门”。也就是说在当时必须是取得了秀才资格的人,才可以走进这个地方参加省试。</p> <p class="ql-block">前方还有一道门,这道门叫做龙门。龙门,取的是民间“鲤鱼跳龙门”这个典故。鲤鱼要跳的龙门门槛有多高呢?63 尺,63在鲁班尺当中代表的是官位和大吉。六代表的是六六大顺,而三则代表的是本土道教中的万物,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这道龙门是当年的学子们心目当中的一道里程碑。明代的学子杨柔胜他就曾有云:才吞八斗气轩昂,一跃龙门杏子香。也就是说,一旦跨过了前方的这道龙门,就可以前程似锦,享受了荣华富贵和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跨龙门必须迈左脚。</p> <p class="ql-block">走进龙门之后,我们看到了一段十字形的走廊,走廊两侧设置了些椅子,是当时考生待考候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是个四合院。导游告诉我:这个院子是当时保留下来的院落。之所以能够将这个地方保留下来,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县委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所以,虽然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而得以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导游还告诉我:全国现在保留下来的清贡院只有两个,一个在阆中这里。另一个则是位于秦淮河畔的南京江南贡院,即我们常说的夫子庙。而规模面积最大的一个还是在我们现在所到的这个位置。</p> <p class="ql-block">值得关注的是考生们的考室,</p> <p class="ql-block">  考室外的上方编写有什么“天字号”、“地字号”、“玄字号”等名号,这些名号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准考证上的阿拉伯数字12345即考号。考生必须对号入座。据说,考生进考室时要沐浴更衣,目的是为了防止夹带。</p> <p class="ql-block">考生进了考室后,九天的考试时间,吃喝拉撒全在里面不能进出。白天考试用的桌子,晚上放低一点就半躺在上面睡觉。考室内放有马桶,大小便,就地解决。他们吃什么呢?他们都是自备干粮,馒头或饼,都是耐存耐放的食品。由此,是否可以这么说,在贡院要考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学识,同时要考的还有这个人的毅力、耐力和体力。</p><p class="ql-block"> 哈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p> <p class="ql-block">在贡院状元馆中,“阆中唐、宋四状元”雕像特别的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在阆中曾出过4位有名的状元,巧合的是4位状元恰恰是两对兄弟,分别是唐朝的尹淑、敏吉和宋朝的陈尧叟、陈尧咨。说到陈尧咨可是不得了,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成绩好不说还文武双全,考状元之余不忘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练就了超群的射箭本领,甚至一路射进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文章里,虽然欧阳修这篇文章的主角并不是他,欧阳公的文章开头大大表扬了陈尧咨的本领,说他擅射,射箭的本领可以说是举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  阆中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四状元”指的是唐代岀自阆中的尹枢、尹极兄弟状元和北宋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状元。其中尹枢、尹极、陈尧叟三位是文状元。</p><p class="ql-block"> 而陈尧咨则为北宋中第的武状元。据介绍:陈尧咨经常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练习射箭,这一天有一个挑着担子卖油的老头路过一打眼,看见了正在练习的陈尧咨,于是饶有兴致地放下担子,看他射箭。陈尧咨十箭里能种八九箭弹,老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陈尧子忍不住问他,我难道不厉害吗?老头淡定的回他一句,无他,但手熟尔,没啥大不了的,你只是手法熟练罢了,然后拿出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一勺油倒出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完全没有沾到油。老头接着说,我也没啥大不了的,也是熟练罢了。这便是卖油翁的故事,也是典故,“熟能生巧”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尹枢中状元之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岁。因此他是四川也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长寿状元”。</p><p class="ql-block"> “二陈”则是因为一文一武,以“文武兼备”而闻名,而他们的另一位弟兄陈尧佑,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诗人、书法家,更有“贤相”之誉。故而四川阆中市内有三陈街,即因他们三兄弟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阆中贡院中的“历代状元榜”。</p> <p class="ql-block">阆中贡院中的“状元英杰”。</p> <p class="ql-block">阆中贡院中的“历代文状元之最”。</p> <p class="ql-block">阆中贡院中的“历代文状元”简介。</p> <p class="ql-block">很多云南人都听说过的,明代文状元“杨慎”(升庵)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  自有科举考试,作弊仿佛相伴而生。随着科举名利效应的逐渐显现,有的人甚至不惜冒着身家性命之险,通过舞弊来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而历朝为保证科举的公正性,制定了各项防范制度。明.清为严整而周密的的贡院规制,以及其它反弊措施,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似乎自有考试以来,作弊就一直相伴而生,再加上科举考试名利效应的逐渐升级,很多人甚至不惜冒着性命危险,也要通过作弊来实现金榜题名的美梦。</p><p class="ql-block"> 作弊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作弊手段较现在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您是不是好奇古人是怎么在科考中作弊的?那么就请你,通过展馆里的展品,来了解馆里比较有趣的作弊方式。 </p> <p class="ql-block">  首先,就是眼前的这款作弊服。你可以看到,衣服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但这种作弊方式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书写面积太大,目标太过明显。这样,很容易被监考老师发现了。。</p> <p class="ql-block">于是后来,聪明的考官就在贡院的门口设立了两个大的洗澡堂,规定凡是进入贡院考试的考生,在考试之前都要统一洗澡,并换上统一的衣服。 </p> <p class="ql-block">  再一种作弊的行为就是飞鸽传书。古时候不像咱们现在,没有手机,通讯方式都还比较原始,绞尽脑汁想要作弊的考生就想到了利用飞鸽传书的原理,在考场将考题写在小字条上由鸽子传出去,然后墙外的人再通过鸽子将答案传送回来,这种作弊方式似乎有点类似于咱们今天的手机短信作弊。但是这一切都瞒不过火眼金睛的监考考官啊,考官发现后就在考场的四周燃放鞭炮,把飞鸽全都吓走了,并且还在楼上放老鹰来把飞鸽吃掉。 </p><p class="ql-block"> 朝廷其实对考场作弊的处罚相当严厉,规定要是在考场发现了考生的作弊行为,首先要当场取消他的终身考试资格,然后还要在考场门口上枷一个月,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跟随导游走出贡院,我的心情短时间内难以平静下来。所以就一直叮着导游问这问哪?是啊,当今的我们,即使你已亲临了这座贡院,但你肯定也无法知道,在阆中古城里的这座贡院里,究竟还隐藏着多少中国的科举文化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唉!退休后的闲人,就是容易浮想联翩!也罢,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闲吃辣子淡操心”了。</p><p class="ql-block"> 待续(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