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报道】影评:《不止不休,风起云涌》(作者:徐晔🎬电影独立影评人|资深媒体人)

文化产业讯息报

<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报道】🎬《影评:不止不休,风起云涌》▲(作者:徐晔,笔名:刀锋,独立影评人,资深媒体人,商企战略策划人,现居广州)http://www.dianyingbaodao.com/html/202303/830.html</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徐晔影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不止不休,风起云涌》</b></p><p class="ql-block">起笔写此篇影评时,首次感到标题难以拟定。因为我不知该如何评判这部影片的质量。</p><p class="ql-block">如果从影片关于反对“乙肝携带者”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国家决策上的突破而言,我给10分。如果从影片介绍说这是一部关于无学历、无背景的小镇青年在二十年前的“北漂”故事,我只给7分,如果从影片的团队上而言,它是内地80后导演王晶,第六代贾樟柯团队监制的影片,我给9分。</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我给影片8.5分。缘由有三:从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上而言,打消“歧视乙肝”的国家决策是值得肯定的。</p><p class="ql-block">但是从影片故事介绍上而言,这一个“北漂”一族奋斗者的路,在这个国家决策路线上起到的作用,从主人公身上反映二十年前的时代背景过于薄弱和单调,他不足以支撑整个时代背景下,奋斗者北漂的叙述面。</p><p class="ql-block">但又因为影片的导演和监制团队是我个人青睐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又总是步调一致,风格一致。喜欢用小人物加载大时代背景。这一点又是值得观赏的。加上他们曾经执导过的优秀影片。</p><p class="ql-block">比如:2013年5月17日在法国上映,由贾樟柯编剧并执导,姜武、王宝强、赵涛、罗蓝山主演的剧情片《天注定》。获得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获选BBC2013年度十大佳片、美国《电影评论》杂志2013年度十大佳片、美国《纽约时报》2013年度十大佳片等。该影片我看过不下三遍。每一遍我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思考。</p><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内地电影里,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影片喜欢进行小人物刻画,以小故事,小细节精妙的写意,从而以小见大展现一个时代的背景。这是贾樟柯导演的电影特色。王晶做为84年出生的电影人,比贾樟柯小几岁。共同合作过的影片也都凸显了,王晶的风格越来越继承了贾樟柯的特色。如此,又觉得《不止不休》也的确可以算得上优秀作品。因此给了近平均分:8.5分。</p><p class="ql-block">本影片也是描写的一个小人物。一个1977年出生于东北黑龙江东宁小城,没钞票,没学历,没背景的“三无青年”,从一个化工厂里的生产线上下来,带着厂里的女会计小竹奔赴北京,开始了北漂铸梦的人生之旅。</p><p class="ql-block">影片叙述的时间点距离今年2023年整整二十年。那一年中国的网络已开始逐步兴起,只是还没有发展到井喷状态。纸媒依然占据着传媒界的王者宝座。</p><p class="ql-block">主人公韩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怀揣着自己的文稿踏入北京的人才市场,因为是高中肄业而一次次被拒绝。心灰意冷,直到有一天与《京城时报》在读者来信互动中,偶遇了西祠胡同网站的版主江川,他正是《京城时报》的编辑部主任。因为他的赏识而有幸成为了报社的实习记者。</p><p class="ql-block">两个月无工资,两个月后半价薪酬都没有让他拒绝这份工作。他开始尽职尽责,甚至有点儿轴的状态在报社里疯狂的跑新闻,做调查。他认为:“这世上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p><p class="ql-block">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在影片片首,黑白屏幕上就仅仅一句话,足以让人感到震撼。随后在影片进程里又出现过两次。每一次都出现在重要桥段。从这里看感觉《不止不休》说的是一个新闻职业者以真理为导向,以新闻记者以“无冕之王”为王道,以西方人认为新闻记者是“第四权力”才是影片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可当你随影片的情节发展,你发现这不是核心。核心似乎是“主人公”韩东做为一个小城来北京的奋斗青年,在和女朋友“小竹”北漂的焦虑,捉襟见肘的日子才是影片的核心。</p><p class="ql-block">影片中,“小竹”做为模特被人在外国客商面前被老板摆布,晚上回到住的地方是那漏雨的顶棚,狭小的地下室摆满了服装人体模型,混杂起居环境,都没有让他们放弃“北漂”逐梦的理想。</p><p class="ql-block">做记者,跑新闻。深入矿难事故地。揭发黑煤窑的事件,是新闻记者带着正义,也是北漂一族的韩东的理想奋斗之地。他不停的在奔波在茫茫人海的京城,寻找线索,寻找新闻热点。他终于寻找到了一个他认为可以做成新闻热点的话题——乙肝代检。</p><p class="ql-block">他开始追踪这个线索,不顾生命危险,深入其中。然而万万没有想到在最后他即将收网成文时。他发现在北京照顾他,给予他帮助的故乡好友张博却是这“乙肝代检”参与者。</p><p class="ql-block">惊悸,无助,茫然,痛苦和迷茫全部席卷在心头。但是他有不得不告诉自己必须要肩负起正义。可是那友谊的小船已经翻了。他要求编辑部主任黄老师撤稿,他终于被赶出了报社。</p><p class="ql-block">他又一次告诉自己:“这世上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新闻视觉,来报道“乙肝代检”的话题。去用自己的文字力量来改变一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所面临的社会不公。</p><p class="ql-block">他做到了。这是影片的高潮部分。他利用网络的力量搜集了各地相关病例者向他发出自己的声音。《京城时报》的头版重新上了他的名字,他成功了。</p><p class="ql-block">影片中,他的女友小竹去购买的报纸飞在了空中。而他成功的根源却来自于发展的互联网。不知道导演在这里是不是暗示了纸媒的离去,互联网的力量开始崛起。</p><p class="ql-block">但是,影片在此却戛然而止了。电影迅疾就进入了字幕旁白:2005年1月20日,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推出《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正式取消对乙肝携带者的限制。</p><p class="ql-block">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就业促进法》。该法第一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p><p class="ql-block">随后,整场电影结束了。你才发现你看完的电影并不是一个北漂青年奋斗的故事,也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部关于“乙肝代检”背后的国家法律与民生体系发展进程的缩影;也不是一部关于“纸媒为王”的时代随着时光的变迁而消亡的记忆,更不是前面那让人惊心动魄的黑煤窑死人事件的调查。</p><p class="ql-block">影片全片都有一种拼凑感觉,拼凑了时代背景下的黑煤窑事件,因为有记者的身份。拼凑了“乙肝代检”的时代背景下,有这么一个真实案例的法制报道为原型的故事,拼凑了无数北漂一族青年人的梦想和“三无”青年的模板。</p><p class="ql-block">可该影片究竟重点在哪里呢?说真的。笔者刀锋没有看到。甚至都不明白秦海璐的串场给电影铺垫了什么?虽然她是我十分喜欢的女演员。但是在这里,她的出现只是名人效应么?</p><p class="ql-block">还有主人公“小竹”的作用是什么?两个人的同甘共苦的岁月?似乎也没有刻画。她在与不在貌似与整个影片并没有多大关系。看完影片觉得所谓的“主人公”韩东也不过是一个道具。它不是主角。</p><p class="ql-block">他是活生生的一个电影“道具”。真正地主角应该是散落在电影镜头里的,那些在二十年前火热的,被今天遗忘的各种零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作为观影人,作为喜欢贾樟柯作品的观众,我对他这一次监制的作品有深深的遗憾感。这遗憾伴随着那过去的二十年,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也正是那一年。我经历了那一年时代背景下的诸多事件。</p><p class="ql-block">那一年,影片主人公韩东26岁。我23岁。那一年,我也在媒体码文字,这二十年,一路奔波,风起云涌……<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徐晔,笔名:刀锋,独立影评人,资深媒体人,商企战略策划人,现居广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二零二三年三月二十八日星期二6:30:50写于广州</b></p> <p class="ql-block"><b>  时光不再,人不在。岁月不在,情不再。在与不在,均为万物流转;再与不再,都是虚实幻变。芸芸众生,尘心凡俗。谁是最后的赢家与归宿?无。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b><b style="font-size:15px;">——— 徐 晔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