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对上天的祈祷

墩墩

天坛是中国古代王朝现存等级最高、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坛庙建筑群之一,为AAAAA级旅游景区。 <p class="ql-block">“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天坛是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当时是一座一层的矩形房屋,叫做“大祀殿”,在这里祭天、地、日、月诸神,也就是天地合祭。</p><p class="ql-block">嘉靖九年(1530),在大祀店原址建立了目前祈年殿建筑形式的大享殿,专用于祈谷,即祈求五谷丰登。在祈年殿南新建了三层的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在北京城四周建了地坛、日坛、月坛,分别祭祀地、日、月神。</p><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皇帝,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形成了如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斋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斋宫里的钟楼。天坛里没有鼓楼,“暮鼓晨钟”,舍弃暮鼓,只取晨钟,寓意上天永生。</p> 安全起见,围墙外有一条御沟。 斋宫内的无梁殿,在清代乾隆朝以前是皇帝斋戒和接见群臣的,后来乾隆帝在无梁殿后添建了寝宫,将居住功用分离出来。 北京真正的标志是天坛的祈年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正月)祈谷之所,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是把时间体现最好的建筑。 <div>皇乾殿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牌的殿宇。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br></div><br> <p class="ql-block">位于皇乾殿所在院落的西侧开的一个小门,修建于1779年,供皇帝祭祀行礼出入以减少步行路程,乾隆皇帝时年七十,下诏明确“今后子孙寿达70者方可出入此门”,故称为古稀门。以后清代各帝均无高寿,出入此门者仅乾隆皇帝一人。</p> <p class="ql-block">“坛之后,树以松柏”。天坛有3500多株古松柏和古槐,在600余年的历史演替中,天坛内的建筑不断更迭翻新,而这些柏树却自扎根之日起,历经无数沧桑寒暑,至今仍巍巍然矗立,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九龙柏又名“九龙迎圣”。</p> 问天柏。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牌的殿宇。</p> 在天坛举行的祭祀活动中,以冬至日在圜丘祭天最为隆重。祭祀过程行迎神、奠玉帛、进俎、读祝文、三献爵、受福胙、送神、望燎等各种仪式。 圜丘坛的望灯杆。祭天时,望灯杆上的天灯点亮,用于迎神。 圜丘西向设两座燎炉,用于焚化所祭祀“从位”供品,北侧一炉月神专用,南侧一炉云、雨、风、雷诸神共用。 直线排列的8个燎炉,为祭祀清代帝王的八代祖先而设,祭天仪式终了送神时,将这些配祀神灵的祝版、祝帛等供品送进燎炉焚烧。 祀典礼成,黄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供品在此焚化,皇帝在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 七星石。明嘉靖年间放置巨型镇石七块,上刻山形纹,寓意泰山七峰。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亦华夏一员,乾隆皇帝诏令增设一石(最小的那个),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 双环万寿亭。传为清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为其母祝贺五十大寿所建,该亭于1975年由中南海迁建于此。 <p class="ql-block">天坛承载和表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凝固了古人的信仰,有着皇家祭坛丰厚的文化底蕴,近期游览两次,令人心生敬畏,特此记录备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