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编者按:春风化雨耕耘路,桃李增华始信时。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认同感,培育践行主流价值,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崇尚师道的良好氛围,形成广大优秀青年争相从教、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区委宣传部、区教科局共同举办“寻找身边的好老师”征文大赛。大赛自发布通知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收到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来稿。现摘选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微信推送,希望能以此引发更大范围、更多层面的关注与支持。期待您的来稿,期待在您的文字中遇见“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前辈恩师,遇见“播种梦想,成就辉煌”的指路名师,遇见“春风化雨,静待花开”的潜耘之师,感受大家都曾经历过的“亦师亦友、至亲至善”的浓浓师生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上学的时候遇到过很多好老师,其中教我时间最长的是张辛俭老师。我1990年到1993年在涝惠中学念初中,张老师给我当了三年班主任,教了我初中三年数学。张老师对我的影响极大,我能考上长安师范、走上讲台从事教育工作,与张老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老师是石井乡站马村人,教我们的时候大概30多岁。他身材偏瘦、肤色稍黑、个头不高,一头短发浓密油黑,一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透出智慧与威严。老师终年穿一身灰色中山装,仿佛从来没有换过,但从来干净如洗、整洁如新。听别的同学说张老师会武功,每天天不亮就练九节鞭。我却从来没见老师练过,只是我们班的同学都规规矩矩无人敢造次,包括一些著名的调皮捣蛋。我只见过老师骑自行车的动作极为潇洒,他上车下车犹如雄鹰展翅流畅优美,二八加重在他跟前犹如听话的小马驹。我对老师会武功深信不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知什么原因老师选中我当了数学课代表,也许是因为开学的几天里我上课坐的端正吧!当时我的心里是高兴且紧张,主要是高兴。现在还记得,老师把我叫到教室外对我说:“你给咱把数学课代表当上”,我说“行”。老师说:“主要做好三件事:一自己把数学学到最好,二按时收发本子,三按时把题抄黑板上,能做到就当。”我说“能”,于是我就当上数学课代表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老师上课胸有成竹。他上讲台总是在第一声铃响的时候,不早也不迟。我们教室门朝南,讲台在东边,其时老师右手拿黄色的三角尺和圆规走上讲台,他头左倾,用目光扫视全班,同学们都端端正正的坐着,桌面整洁、地面干净。然后老师把三角尺和圆规放在讲桌上,说:“黑板上的题都做了没?谁上来做一下。”开始的时候没人愿意上来,老师就挑谁迟到、谁坐的不周正、谁桌子上桌子下不干净,就让这些同学上黑板来做题。慢慢的没人敢迟到、没人敢坐的不周正、没人敢不干净整洁,慢慢的举手的人多了,上黑板做题成了一种荣耀。老师上课有特点,语言简洁到位、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老师上课不拿书。但我见过老师的书,红笔批注密密麻麻、书翻的都变厚了不少。老师常说学好数学很简单:每天课前三道题温故知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三道题复习巩固、学以致用,这叫举一反三再反三,一天六道题足矣,前三道是练习作业,后三道是正式作业。老师不浪费纸,三道题写了多大地方,纸条便有多大。老师的字如刀刻一般横平竖直,刚劲有力,老师画的三角形、画的抛物线,我觉得比书上的都好看。早上这三道题是昨日知识与今日知识的衔接,我的任务是在早读后把题抄在黑板左上角,同学们早读后上完厕所,赶上数学课之前演算完。午饭后我再去老师那里领纸条,三道题抄写在黑板左上角,这三道题是今日知识的巩固,也便是今日正式作业;然后赶下午放学把作业本一本不少的搬到老师房子放在桌子上,便是我这个课代表的主要职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中三年,我每日早晨和中午领纸条抄题从未间断。老师布置作业不生搬练习册上的题,而是用心用脑根据每天所学之内容极具针对性的自己编写题目,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我常想,初中三年,若把老师每日早晨中午的六道题集结成书,那该是多么好的一本数学资料书啊!一学期下来,若有人问我们班同学哪门功课最简单啊,我们大家定会异口同声的说“数学”。是啊,老师用心教授,同学用功学习,所谓“难了不会、会了不难”便是这个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一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大概是晚饭后,当时天已黑定,老师来到了我家,说是他今晚看校,没事过来转转,我想这应该算家访吧。当时我正坐着小板凳趴在大板凳上写作业,15瓦的灯泡发出昏黄的光。见老师来,我赶紧站起来,老师摸摸我的头说“没事,你写作业”,然后就和我父母寒暄几句就走了,也没有喝一口水。第二天到校老师叫住我,我清楚的记得是在教室东边花园旁的绒线花树底下,老师说:“你家离学校近,今后就帮老师看校,顺便在我房子写作业”,然后就把房门钥匙给了我。从此我每天晚上便住在了老师的房子、包括礼拜天,一直到初三毕业。老师的房子干净整洁,一桌、一椅、一床、一个洗脸盆。桌子摆放在南边窗户底下,是一张三斗大办公桌,实木的,刷着枣红色的漆,漆面已有些斑驳。桌子上放着一瓶红墨水,一瓶蓝墨水,两个蘸笔。我们的作业本整齐的放在左边桌角,老师用一块长方形的石头压着本子。我们的本子没有卷角的,一个都没有。桌前一把木椅子也是斑驳的红色,桌子旁边就是床,简易木板床,床单是粗布织的,铺的极平,一个褶皱都没有。枕头放在床头,是报纸包裹的一块砖;被子叠的四棱箭线放在床角。红白相间的陶瓷洗脸盆在北边门里边靠西墙放着,底下是用砖垒起的底座;门背后一左一右钉着两颗钉子,一个挂毛巾、一个挂三角尺和圆规。房子里有淡淡的香味,极好闻,是书本香,墨水香,还有粉笔香。这美好的空间便成了我学习之地。在这里伴着明亮的灯光,宽大的桌椅,我看了课内课外很多书,完成了数理化各科作业,成绩也逐渐稳稳的名列前茅,当然也学会了整齐的铺床叠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二时的一次考试,考试下来我就知道我数学得不了满分了!由于慌张大意,有一个地方是出了错了,心情也很沮丧。老师念分发卷时我惴惴不安,但诧异的是老师念的满分名单里有我的名字。拿到试卷,我看到在那个地方老师打的对号有一个小拐弯,是犹豫过的,也许是老师不小心看错了?我心里很矛盾,放学后想找老师去说明,老师却是等着我的。没等我开口,老师说:“数学要细心,要准,一个点都马虎不得,你放学赶紧往回走”。老师的用心我是明白的,其中滋味已无法言说。后来这样的故事我在文章中也见过,我心里在想,这样的事很早就发生过,在我的老师和我之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中三年我们班里的数学课代表都是我,老师没有换掉我。也许是老师觉得对我的要求我是做到了吧,“自己学好数学,抄好题,收发好作业本”。初二有了物理,初三有了化学,由于数学没有马虎,理化也跟着受益,考试几乎没有算错过题。初三毕业考试,我们班考的很好,考上中专和师范的有好几个,考上一中的也有很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6年师范毕业,我分配到学校教书,阴差阳错的我却成了语文老师。由于一些原因一直也没有再见到我的张老师,直到2022年9月,我在新区小学门口见到了我的张老师,我心里激动万分。老师已退休,送孙女上学。老师还是当年的精气神一点没变,只是头发不再似当年油黑。老师也很高兴,他其实也知道这些年我是在户县教书的,老师没有说孙女在哪个班,也没说让我操心之类的话,只说暑假里他已经辅导了孙子的功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便是我的张辛俭老师,占据我心里一大块地方的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张辛俭老师,1973年9月参加工作, 2015年7月退休。中学高级数学教师,一直在户县石井乡从事中学数学教学,扎根乡村教育40余年。论文《抓管理强化素质、育英才再铸辉煌》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作者:赵普,中共党员,1996年毕业于陕西省长安师范。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十余年,爱岗敬业,2009年获中考语文质量奖,2020年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现任教于新区小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