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 打 瓜

朝花夕拾

<p class="ql-block">  打瓜,我小的时候认为就是小西瓜。记得那时的西瓜都挺大,买一个回去全家吃,有小贩把大西瓜切成角,用玻璃罩子罩着,透明干净的玻璃罩子里面,红瓤黒籽绿皮的西瓜煞是诱人,时常看到有汗流浃背的路人,花一两分钱买一块,或站或蹲在路边吃,解渴解暑又解馋。还有一种西瓜俗称“三白”,青白色的皮,粉白色的瓤,黄白色的籽,连口感都是白糖味的,父亲下班偶尔带回来一个,每次我们姊妹都会吃得个个肚儿圆。大街上还有一种瓜不大,也挺便宜,因为小,可以对半切开用勺子挖着吃,就是籽很多,吃起来麻烦,也不如西瓜甜,大人们叫“打瓜”。</p> <p class="ql-block">  打瓜为什么要“踩”呢?听我细细道来。内蒙古多沙土地,且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适宜种瓜,队里每年都会选一块地种些打瓜。选瓜地是有讲究的,所谓“十年不重茬”,是说一块地不能连续种瓜,说十年可能有些夸张,但相隔几年是必须的。种打瓜不为吃瓜,只为卖瓜籽,也算一种经济作物。到了九月,瓜地开园了,这成了村民的节日,队里会安排些妇女和“半拉子”,就是只拿一半工分的小劳力去“踩打瓜”,当地口音把“踩”字说成四声。我们一大早坐着牛车欢天喜地叽叽喳喳来到瓜地,但见遍地是瓜,我们的活是把瓜摘到筐里,送到牛车上,老牛再把满车瓜拉到专门“踩”打瓜的地方,那是一个柳条编成的大槽,大约五尺长,二尺宽,半人高,一头微圆,下面留一个出口,出口下面有一个大坑,一人穿高筒雨靴站在柳条槽子里,这个活必须是壮劳力,背对出口,双手撑住槽子两边,双脚用力把瓜踩烂,还不时用脚把烂瓜向后推,那些被踩烂的瓜就从出口流到下面的坑里,瓜瓤变成水,瓜籽沉下去,瓜皮漂上来,坑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坑,另有人站在小坑里,用柳条编成的长把大笊篱把瓜皮捞出来,扔到坑边。为什么要站到坑里捞瓜皮呢?因为那样可以不用弯腰啊!不时有瓜倒进去,就不停的踩,不停的推,不停的捞,收工时坑底就会有许多瓜籽,那瓜籽又黑又大又饱满,晾干拉到县城去卖,记得当时可以卖到四毛多钱一斤,作为生产队的一笔收入,也是挺可观的。后来我了解到,那种瓜确切地说叫“籽瓜”,瓜瓤是白色的,果实很小,籽大且多,吃起来不是很甜,但那也是我们一年到头仅能吃到一次的水果了。</p> <p class="ql-block">  踩打瓜这个活,要在槽子里不停的用力跳,用力踩,很累。我们只管捡瓜,自然轻松许多,还可以边吃边干挺好玩儿。成熟后的瓜蔓爬得很长,社员们教我们挑瓜诀窍:捡距离根部近的也就是蔓短的,瓜秧鲜绿的瓜,他们叫“活秧熟”,指定甜。我们“照方抓药”,屡试不爽。找到好瓜后,先用大拇指掐个印,再用手一拍,瓜就顺着指甲印打开了,据说打瓜就是因用手掌打开而得名。然后再随便摘个瓜打开,抓一抓瓜瓤权当洗洗手,再把那个好瓜掏出瓜芯直接送到嘴里。被掏了瓜芯和用来洗手的瓜就扔到筐里,倒到牛车上送去踩。我们还跟社员们学着,到了瓜地先找几个好瓜,刨开沙地埋起来,避开一上午的暴晒,快到中午时扒拉出来吃,凉凉的特别爽。</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干这个活,当我把一筐瓜往牛车里倒时,忽然老牛拉着车走了两步,它是把眼前的草吃光了,要去吃前面的嫩草,我哪里知道它会这样啊!我是站在牛车轱辘的前面倒瓜,老牛一动,车轱辘刚好从我的脚上轧过去,顿时就麻酥酥的疼啊!人们赶过来扶着我走两步,看看还无大碍,他们告诉我,你是万幸啊,牛车轱辘都是木头包铁做的,这是在沙土地,车载也不算重,这要是硬路面重载,指定能把脚切断,你这脚就完了!跟牛车干活,千万要站在车轱辘后面!我越想越后怕,老牛呀老牛,你悠哉游哉一小步,差点毁了我人生迈大步,你可知道,我还不到二十岁,还有多少路要走啊!</p><p class="ql-block"> 一段小插曲,并没有妨碍我捡瓜,吃瓜,识瓜,赏瓜的乐趣,这个活比下大田要轻松又开心,只可惜一片并不大的瓜地,没几天就瓜也匿迹,人也消声,只有阵阵萧瑟秋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每到夏天,市场上“京欣一号”、“甜王”、“麒麟”、“太谷蜜”等各色西瓜上市,我觉得都没有那个打瓜值得怀念,倒不是多么好吃,而是瓜地里的热火朝天和人们的欢天喜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是土地对农民们常年劳作的馈赠,它饱含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和收获的期待。现在,踩打瓜早已经机械化了,可我觉得如果能保留一点这种原始的“笨”办法,办一个“踩打瓜节”或“农家乐”啥的,吸引游人来瓜地,自摘自吃,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站到柳条槽子里去踩一踩,体验“踩瓜”的乐趣。再完善些农家小院,搞些大碴子粥、高粱米捞饭、烧瓜沾大酱、粘豆包、酸菜炖粉条子、杀猪菜、小鸡炖蘑菇等等当地特色菜,给游人提供陶渊明笔下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p> <p class="ql-block">纪念我的四·二六</p><p class="ql-block">图片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