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 老叟童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摄影: 凌玉国,老叟童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月二十五日早晨,仿佛是天遂人意,连绵几天的阴雨居然停歇了,我们的心情也象天空一样变得开朗起来。七点五十一分,我们一行十人从长沙高铁南站出发前往韶山。尽管早就知道主席故居尚在修缮未对外开放,我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前行。我们想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前献个花篮,参观一下主席纪念馆,借以表达对伟人无限缅怀和崇敬的心情,也弥补一下不能参观主席故居的缺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十三分钟后,高铁准时抵达韶山南站。出了站,登上站前的大巴前往韶山。刚踏上大巴,随车的当地青年女导游告诉我们,主席故居今天上午十时提前开放,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我们欣喜不已。于是,当即决定自行组成一个小团,跟随这位导游游览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游客换乘中心出发,约二十分钟左右,便到达毛泽东故居了。此时,还不到上午十点,但毛主席故居前巳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了。游客队伍秩序井然,少有喧哗。我们怀着期待与崇敬的心情,夹杂在游客队伍中耐心等待着伟人故居的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等待期间,放眼四周,毛泽东故居坐落在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环境优美的小山冲中。故居主屋坐南朝北,泥砖青瓦,土木结构。陪同的导游告诉我们,整个故居有大小房屋二十间,其中东面十四间是毛泽东家的,西面五间为邻居所有,还有一间厅屋两家共用,占地面积不足一亩。故居背靠长满青松翠竹郁郁葱葱的小山,前方分布着毛泽东少年时代种过的稻田和游泳过的池塘。正是在这座那个年代南方常见极为普通的农家住房中,诞生了一位中华民族史上前无古人的旷世民族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泽东就出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到一九一0年秋,在韶山读完六年私塾、未满十七岁的毛泽东,立志救国救民,怀揣远大理想与志向,离家外出求学并寻求革命真理。临行前,他向父母赋诗明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次阅读毛泽东这首志存高远的诗句,我总是不由地想起他老人家的儿子毛岸英烈士。为了保家卫国、抗美援朝,主席义无反顾无私地将自己的长子送到了战火纷飞朝鲜战场,年青俊朗的岸英为抗美援朝的胜利,献出了自已宝贵的生命,烈士的忠骨至今仍埋葬在朝鲜的土地上。“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岸英烈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父亲的教诲。每每思之,不禁让人淆然泪下、感慨不已……,从内心由衷地升腾起对领袖和岸英烈士的敬仰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午十点,主席故居准时开放,我们一行随着游客的脚步缓慢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故居中包括了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父母的卧室,毛泽民、毛泽覃的卧室,以及横堂屋、厨房、杂物间等房间。这些房屋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有毛泽东卧室里的床、柜、书桌、凳椅,厨房里的水缸、碗柜,农具室里的石磨、水车、米碓、风车等。在每一间房屋内,我们驻足观瞻,细细品味。室内悬挂的每一幅照片、陈设每一个桌椅,每一张床铺、每一件农具……,都散发出当时湖南农舍浓郁的乡土味道,仿佛向我们娓娓叙述着伟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与足迹,让我们深刻感受毛泽东当时的成长环境与生活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二九年,毛泽东故居曾被国民党政府没收,并遭受到严重破坏。一九五0年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一九年秋,因母亲文七妹逝世,毛泽东离家后第一次回到故居,含泪写下了悼念母亲的挽联,“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和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恺侧慈祥,感动庶汇。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心,传遍戚里……”。挽联和祭文饱含了青年毛泽东对母亲离世的悲痛之情和崇敬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追忆主席对母亲的孝顺和对子女的深情,堪称世人之楷模。伟人品如高山,让人仰止,但也同样怀有一颗常人之心。也许令其母无法想到的是,在她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一代伟人以其更广阔的博爱惠及了亿万中国百姓乃至世界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二五年二月,毛泽东与夫人扬开慧携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再次回到了韶山,建立了韶山党支部,创办了第一所农民夜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九二七年,毛泽东第三次回到了韶山,在考察了湖南农民运动后,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引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九年六月毛主席怀着对家乡与父老乡亲们的深深眷念,阔别家乡三十二年后,又回到他梦牵魂绕的韶山冲。面对醉人的乡情、亲情,一代伟人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挥笔写下了气壮山河、豪情激荡的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主席最后一次回韶山是一九六六年六月,老人家秘密回到韶山后,在滴水洞住了十一天。其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前夕,巳经七十六岁高龄的主席,面对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演变成修正主义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老人家正苦苦思索着中国的未来,思考着中国红色江山如何永不变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可以告慰伟人英灵的是,今日之中国,在您老人家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拓进取、抵砺前行,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已经䇄立在世界的东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午时分,跟随导游的步伐,我们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广场位于韶山冲中心位置。铜像高六点二六米,连同基座高十点一米,寓意新中国的诞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主席铜像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大师刘开渠和其高足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共同设计的,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铜像背后是一排青葱翠绿的松柏,铜像红色大理石基座前摆满了花篮与鲜花,表达了人民对领袖的无限缅怀与敬仰。主席站立在基座上,身装中山装,手执文稿,面向东方,双目炯炯有神,面容微微含笑,神采奕奕,展现了人民领袖非凡的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主席铜像,还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比较经典的有二则。一是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六日,毛主席铜像运往韶山途经江西境内时,运送铜像的大卡车突然熄火,任凭司机和随行的工作人员怎么检查,也找不出卡车抛锚的原因,不得已,运送人员只得在江西小住一夜。第二天,卡车未经任何检修,竟然顺利启动上路了。传说这是主席对井冈山革命生涯的怀念,老人家想回到井冈山,看望与红军有鱼水深情的老区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是铜像抵达韶山时,天上日月同辉,满山的杜鹃花在冬天里竞相开放。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并非人们刻意杜撰,而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并有影像资料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可见,主席不仅深受人民的爱戴,连上天也表达了对伟人的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铜像广场上人头攒动,挤满了前来瞻仰主席铜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他(她)们或手捧鲜花,或抬着花篮,寄托对伟人的缅怀,表达对领袖的敬意。还有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和企业人士,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行入党宣誓或重温入党誓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表达对领袖的崇敬,我们也向主席铜像敬献了花蓝。同行的两位女士抬着花篮,其余人紧随其后,缓步将花篮摆放在铜像前,顺平与玉国怀着对领袖深厚感情,庄严肃穆地将花篮红色飘带捋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献过花篮,我们十人排列成一行肃立在主席铜像前,再次表达对伟人的缅怀之情。有人双手合十,有人双手垂立,表情庄严肃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祈祷伟人在天之灵安息!祈福祖国国泰民安,江山永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这一代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人,亲历和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毛主席领导下,翻身作主,艰苦奋斗,为今日中国强大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亲身感受了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共克时艰,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伟人风范;更为伟人博大胸怀,文韬武略,壮志凌云所折服。所以,我们对主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铜像广场左侧是毛主席纪念馆。纪念馆陈列着很多图片和伟人遗物。这些图片和遗物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毛泽东同志从立志救国、探求真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光辉人生和革命历程。它们是一幅历史画卷展示了人民领袖八十三载春秋的革命生涯和生活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出纪念馆,我们脑海中不断闪烁着伟人鲜活的身影……,青年时代毛泽东在橘子洲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情景,中共一大伟人肩负救国神圣使命的面部表情,井冈山上伟人指挥五次反围剿的隆隆炮声,遵义会议上伟人拨乱反正、义正辞严的声音,长征路上伟人艰难跋涉的过程,延安窑洞主席伏案书写《论持久战》的油灯,解放战争统帅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神情,开国大典上伟人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浓浓的湖南乡音,抗美援朝战争中伟人展示的胆魄与决心,三年自然灾害中领袖与人民同甘共苦、三个月不食荤腥以及那穿了很久睡衣上的补丁,七二年中美建交前夕,尼克松总统面对伟人虔诚的象位小学生……。毛主席这些丰功伟绩和他那慈祥的面容:伟岸的形象仿佛象电影,一幕幕在脑海中翻腾,让我们感觉幌如昨天,记忆犹新,也强烈地震撼我们的灵魂。毛主席是一座巍峨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他光辉的思想是照耀中华民族前进的明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三点四十四分,我们告别了伟人故里,踏上归程。坐在宽敞高铁车厢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庆幸自己出生在新中国,也深深铭记毛主席的恩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0二一年六月十日于芜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