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入农家——市中医院心内科回访记

初心

<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个星期就说好了,今天下乡回访病号,因为是周未,才有时间。说来凑巧,阴雨连绵的老天,突然变了笑脸,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真是个”走亲戚”的好天!</p><p class="ql-block"> 医生吴佳杰自驾“现代”,带着科主任王露、护士长张小红和“小喇叭”蓝燕出发了。王露拿出“联络图”一看,这次回访有上十个病号,散布在花桥余川两个镇的七八个村,想一上午走访完,恐怕够呛。</p><p class="ql-block"> 车行至石佛寺,”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有一青年突然拦住车,一看,很面熟,原来是患者贾龙华的儿子。由于近来天气变冷,父亲的老病又复发了,胸闷心闭,咳嗽不止,十分痛苦,求医心切。他正准备去买药,没想到正碰上我们。贾龙华患的是慢阻肺,先后在我们科住了五六次院,陪伴的儿子和老伴对我们科室的每个医护人员都能称名道姓,亲如一家。大家二话没说,便随着他的儿子来到十里之外的贾家村。一场家庭式诊疗迅速开始,护士量血压,医生听诊,决定增用头孢消炎。并叮嘱他注意保暖,增添衣服,记住吃药。我们知道他老伴患了糖尿病,每天打胰岛素,还主动给她作了血糖检查。一次家访,温暖一家。当我们看到一家人露出笑容时,才放心离开。</p> <p class="ql-block"><b>有个病号叫谢学武,始终让我们牵挂,这次回访我们把他的名字放在”联络图”中第一个。他身患冠心病、胃炎等多多种疾病,是我们科”常客。听说他先住在镇敬老院,后又搬迁到高铁下面的一间简陋平房里。独子三十多岁,至今打光棍,与年逾古稀老父相依为命,尽责尽孝。由于“联络图”地址不详,我们为寻找他曲曲折折,花了半个多钟头,几次与他住所擦边而过。后来通过他儿子的手机定位才找到他家。见到熟悉面孔,接过带来的药品和礼物,老人喜极而泣:“中医院医生护士个个都好,遇上你们真是个福啊!”。听完患者自诉,又作血压和水肿等方面检查,针对老人病情,王露给他调整治疗方案,停止服用胃药,增服滤尿药,并对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组合作了调整。临别时,老人儿子握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b></p> <p class="ql-block">回访中,我们发现农村患者居家治疗,绝大部分放不下手中农活,处理不好劳动与养病的关系,致使住院成果前功尽弃。兰杰村兰婆婆就是其中一个。她有高血压,还是青光眼,出院回家应好好养病,她却忙着养羊。去她家时,她正在给羊办饲料。负病的她每天要切一两百斤青菜饲料,才能滿足20多只黑山羊的需要。强度劳动,她忘记了医嘱,忘记了吃药,也顾不上休息。老人的勤劳让我们感动,老人的病情又让我们纠心。经过检查,发现她的髙压达到180毫米汞柱。没有什么其他好的办法,只有婆婆妈妈地多叮嘱几遍,让她把治病当件大事。临走前,护士蓝燕帮她清理归类好药品,在药盒上写明服药量与时间,并嘱咐她的老伴督促按时按量服用。希望兰奶奶不要忘记我们的话,希望我们这趟回访没白来。</p> <p class="ql-block">  回访中,我们不走形式,因人制宜,一人一方。与兰奶奶相反,曹塘村有一冠心病患者在医院做了球囊手术后,对病情过于敏感,对生活缺乏信心,5O出点头,就什么事儿也不想干,终日呆在家里,郁郁寡欢。对他这样的病人,我们除在物资上送医送药外,重点在精神上重点是用“心灵鸡汤”进行心理治疗。用嘘寒问暖的话语、婆婆妈妈的劝慰、入情入理的疏导,打通他的心结,帮助他走出阴影,重归生活正轨。临别时,医生还给他留下电话,从心理上为他在留下精神的靠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回访的最后一家。老俩口儿子在外发展,都有出息,俩老住在农村宽敞楼房里颐养天年。老人很注意养生,有点头痛脑热就往医院跑,前不久,老头头晕还在我们科住过院。我们的到来,让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听说老爷爷住院后状况良好,只是老奶奶血压还有点高,我们特地带来一些降压药。并反复叮嘱,不要血压降下来就停药,停药会反弹,降压药要终身服用。一切安排顺当后,我们如释重负,这时感到肌腸漉漉,才知道到了下午一点。正要起身告别时,老人硬是挽留我们吃个便饭,吃饭不成,又要去送家园菜给我们。虽然我们都婉绝了,但老人的”便饭”和“家园菜”的情谊却珍藏我们心中。这种精神上的回馈将成为回访路上前进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