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们这一辈<br />和共和国同年岁,<br />有父母老小兄弟姐妹…<br /><br />我们这一辈<br />和共和国同年岁<br />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br /><br />我们这一辈<br />和共和国同年岁<br />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br />酸甜苦辣酿的酒<br />不知喝了多少杯…<br /><br />我们这一辈<br />和共和国同年岁<br />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br />真正地尝到了做人的滋味…<br /><br />我们这一辈<br />和共和国同年岁<br />吃尽了苦头创造了财富<br />今天仍然人生无悔……</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h3><h3>照片由河南省开封市原第十五中学老三届同学提供。</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下乡到河南省尉氏县十八里公社前滹沱大队的知青们</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河南省开封市第一批响应国家号召下乡的各个学校的老三届学生名单。特别要记住开封市第十五中学的82名勇敢的同学。(资料由李小玲同学提供)</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们一定要特别记住这些第一批下乡的开封市第十五中学老三届同学,在不知命运如何、前途如何、生活如何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告别父母,离开自己长大的城市,到一个陌生的乡村开始一场新的生活。成了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勇士。(资料由李小玲同学提供)</font></h3> <p>这是后来的弟妹们才享有的待遇,开封市老三届除了参军入伍,极个别特殊家庭和残疾人员除外,基本全部下乡。</p> <h3>一群单纯的像清澈泉水一样的孩子,在震天锣鼓声中带着简陋的行李、脸盆、网兜,坐着解放卡车奔赴一个个陌生的乡村知青点。横幅标语下是我母校开封市第十五中学熟悉的同学们。(杨月华同学提供照片)</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震天的锣鼓声中,一辆辆大卡车把一群群兴奋不已、不喑世事的孩子載往陌生的乡村。</font></h3> <p class="ql-block"> 仅仅具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听从毛主席指挥,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青春像一首歌(阔巧莲同学提供照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风华正茂的少女时代(阔巧莲提供照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豆蔻年华,青葱岁月</font></h3> <h3>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也曾经是帅哥(韩水仙同学提供照片)</h3> <h3>那一年,清纯如水的开封市第十五中学三年一班女生(韩水仙同学提供照片)</h3> <h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那年,每个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的孩子都会发出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h3> <h3>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几乎成了全社会的共识,那时候基本每个家庭都有最少一个孩子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期每个家庭可以留一个孩子在父母身边。</h3> <h3>红帽徽,红袖章。文革初起开封市第十五中学的同学,那时候,把纽扣大小的毛主席像章别在绿军帽上当帽徽是最时髦的。( 韩水仙同学提供照片)</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不爱红妆爱武装,绿军装是当年最美的时装。(李春仙同学提供照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再回去看看曾经住过的草屋,九十年代开封市第十五中学下乡到开封尉氏县前滹沱村看望老乡。(靳军成同学提供照片)</font></h3> <h3>在曾经共同睡过大铺炕的茅草屋前再留个影,九十年代下乡到开封尉氏县前滹沱村的十五中知青看望第二故乡。身后的茅草屋就是我们曾经住过的集体宿舍。(靳军成同学提供照片)</h3> <h3>2014.10.14开封市原十五中学下乡到尉氏县前滹沱村的老知青和当年带队干部著名剧作家杜政远夫妇再一次踏上看望前滹沱那片流过热汗的土地。</h3> <h3>原大队干部兼知青新建队队长侯铁成远远出村热情迎接当年知青和带队干部著名剧作家杜政远。</h3> <p class="ql-block">"春凤还这么年轻"。原知青新建队铁成队长握着刘春凤的手说。</p> <h3>走在四十多年前挥洒热汗的乡道上,如今已经是柏油路面了。</h3> <h3>邓其云、梅守志、索建中、刘春凤、李小玲、李秋蕾依然步伐矫健豪迈。</h3> <h3>在铁成老队长的院子里摆个POSE。杜巧云、刘喜梅、李艳君、李秋蕾、刘春凤、李小玲、吴秀莲、张淑芳、李桂英、李玉香</h3> <h3>聆听铁成老队长讲述前滹沱这些年的变化。</h3> <h3>再次在刚下乡住过的茅草房原址前留个影。</h3> <h3>这是在流过无数热汗的原临时分给知青新建队四十亩大田地头公路边上留的影。</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六八届六班同学旅游聚会。(李玉清同学提供照片)</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六八届六班集体游览山西晋城王莽岭聚会(李玉清同学提供照片)</h3> <h3>参加开封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原十五中学的同学们(李小玲提供照片)</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老三届同学部分同学聚会(李小玲同学提供照片)</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老三届部分同学看望音乐老师刘莹(李小玲同学提供照片)</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六七届三班部分同学看望语文老师安静川(王平安同学提供照片)</h3> <h3>2015.10.17开封市原十五中学下乡到尉氏县前滹沱村的部分同学汴京公园聚会(李小玲同学提供照片)</h3> <h3>开封市下乡到尉氏县前滹沱村青年新建队的部分同学聚会开杯畅饮。</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老三届部分同学看望刘莹老师</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六七届同学索建中、张庆良、章予生、孙得文</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六七届同学李青、索建中、张庆良</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杨月华同学和著名剧作家、前滹沱带队下乡干部杜政远夫妇</h3> <h3>当年一同下乡到尉氏县前滹沱村的铁姑娘杨穗华教授带领十五中部分老三届同学参观由她创办的郑州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前排左二是杨穗华教授(杨月华同学提供照片)</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老三届部分同学参观易斯顿美术学院(杨月华同学提供照片)</h3> <h3>部分开封市原十五中学老三届同学参观郑州大学易斯顿美术学院(杨月华同学提供照片)</h3> <h3>易斯顿美术学院合影留念,前排正中间为易斯顿美术学院创始人曾经下乡到尉氏县前滹沱村的杨穗华教授(杨月华同学提供照片)</h3> <h3>同学情深,郑大易斯顿学院校园留影(杨月华同学提供照片)</h3> <h3>原尉氏县前滹沱村村大队长兼新建队队长侯铁成、新建队第一任妇女队长杜巧云和前滹沱村民。</h3> <h3>冉晓省和李美君在郑州易斯顿美术学院校园</h3> <h3>当年的开封市原十五中学足球队</h3> <h3>老当益壮</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老三届六七届二年三班部分同学看望当年的苏美兰老师</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张庆良、靳军成、张淑芳、马玉顺、侯铁成、和当年前滹沱支部书记赵新力</h3> <h3>开封市原十五中学六七届二年二班部分同学聚会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