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p> <p class="ql-block"> 什么叫备课?顾名思义,备课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但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备什么?怎样备?</b>却存在不少问题。我曾问过一些青年教师:“你们是怎样备课的?”尽管回答不同,但实质却相似,即“阅读教材,搜集资料,旁征博引,写好教案,背熟内容”。这种备课,倒不如叫“背课”好。</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不能算不对,但至少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倡,<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备课应考虑15个字。那就是“三的、三点、三实际、一灵活、纵横联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的”</b></p><p class="ql-block"> 备课首先要备目的,使我们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备课应备哪些目的呢?主要是“三的”,即课程标准的目的、各单元或章节的目的、课时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b>首先,备课程标准的目的。</b>课标,过去称为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领导机构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的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法律依据,所以备课首先要熟悉课标,使讲课内容符合课标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b>其次,备各单元或章节的目的</b>。各科教材都是按若干单元或章节编排的,各单元或章节又包含一定的知识范围。某一课文或某一细目只是体现一定单元或章节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了解每一篇课文或每一个细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吃透每一个单元或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全面地、整体地把握知识,领会这个单元或章节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b>最后,备课时的目的。</b>课时,也叫“学时”,是指教学的时间单位,即指一节课的时间,小学一般为40分钟,中学一般为45分钟。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每一节课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备具体课时的目的,使40分钟或45分钟的课堂教学都能服从既定的教学目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点”</b></p><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要<b>突出重点,讲好难点,说明疑点。</b>因此,在备课时要备这“三点”。</p><p class="ql-block"> 在任何一篇教材里,都有一些比重较大、重要性强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掌握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时教学的重点就是难点,或者二者相当接近;有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距离。所有这些,正是我们在备课中要重视的。也就是说,备课要备一篇教材的实质性内容,掌握其重点与难点,熟悉其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了解其和前后教材的相互联系之处。</p><p class="ql-block"> 所谓疑点,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语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与胃的不同就是疑点;数学的除法性质、分数性质和分式性质中,除数和被除数,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一个数,其大小不变,这个数必须强调“零除外”,不然学生容易造成概念的混乱。而这一切,都是我们在备课时要注意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实际”</b></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中,要<b>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b>所以,在备课时,要备“三实际”。</p><p class="ql-block"> <b>首先是备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便于因材施教。</b>接一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先得摸清这个班级在某门学科的学习水平,要熟知这个班级的学生在这门学科上的分化表现,即多少人学习有困难;接着要摸清大多数学生对教材的哪些知识已经理解了,哪些还不理解,教材中哪些内容可能成为难点或疑点;还要摸清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质量,并带动两头,使好的更好,落后的也能有进步。</p><p class="ql-block"> 我们课题组有位语文教师,书教得很好,曾一度用一样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连语言措辞都几乎一样地去教两个班的高一学生,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深入调查后发现,原因是两个班的生源不一样,一个班是择优录取来的,另一个班是本校初中直升上来的,造成了基础的差异。后来,这位教师“吃透学生”,从两个班实际出发,每堂课他都写出两套教案,做到因材施教,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b>其次是备教材,“吃透”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便于因“教材”制宜。</b>所谓备教材,有三层含义:</p><p class="ql-block"> 一是在目前“一纲(一种课程标准)多本(多种教材)”的情况下,了解自己使用教材的特点。例如,我们课题组所编的教材,是一种“发展心理能力”型的教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与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二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实质和各项内容,并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实际知识,使教师本体知识、文化知识与实际知识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 三是在“熟”字上下功夫,通过钻研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避免偏离主题;熟练地理解教材中基本知识、方法、能力、品格的要求,避免脱离教学大纲的指导;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部联系,避免完全被教材所束缚,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不论从哪个方面组织教材,不论从什么角度进行讲解,都能运用自如。</p><p class="ql-block"> <b>最后是备社会发展实际,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b>文科教学要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密切联系当前社会的重大现实,对学生进行教育;理科教学要考虑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例如“信息高速公路”“克隆”“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了解最新的科学成就。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加强学习、关心社会、搜集资料、联系实际,以便备好社会发展实际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灵活”</b></p><p class="ql-block"> 在备课中应注意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每门学科都有灵活地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任务,这就是各门学科能力。课堂教学的重心,正是要发展学生的各种学科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激发动机、唤起兴趣、发展学科能力的要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备课时,可以从学科能力的构成要素上来锁定学科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b>1.某学科的特殊能力是这种学科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b></p><p class="ql-block"> 每门学科都有特殊性,所以要揭示每门学科能力的特殊表现。例如,科学学科(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小学的自然常识等)要涉及各种实验能力,思想政治课学科须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一切能力,都体现了某一学科的特殊能力,是这种学科能力结构的表层成分。至于具体的成分构成,有待各学科进一步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b>2.一切学科能力都要以概括能力为基础</b></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重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概括能力的表现,因为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的过程。每一种学科能力,都是以概括为基础,都是概括能力在其中的表现。例如在语文学习中,有人在阅读中不会分段找不出段落大意,归纳不出中心思想,只能说其“读”的概括能力不行;有人有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是写不出主题鲜明的文章来,主要是说明其“写”的概括能力尚待提高。数学能力也是如此,掌握好诸如“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是对数学能力最形象的说明。</p><p class="ql-block"> <b>3.学科能力的结构,应有思维品质</b></p><p class="ql-block"> 参与任何一种学科的能力,都要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发展。因此,一个学生某学科能力的结构,当然包含体现个体思维的个性特征,即个体思维品质,集中地表现为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五个方面。那如何用学科的语言来建构并表达学科能力中思维品质的表现?以中学生语文能力中的“说”为例——迅速根据说话需要和命题要求组织语言材料,表达出来;及时敏捷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来,语言干净利落,不带零碎;简明扼要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等要求都能够体现思维的敏捷性。</p><p class="ql-block"> <b>4.学生的学科能力要体现其自身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 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具体指每个学生身上所体现的学科的特殊能力、智能成分和思维品质。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成分,它包括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重视每个学生的擅长、偏好和特长,即所要求的“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纵横联系”</b></p><p class="ql-block"> 备课时应常常想到四个字:纵横联系。</p><p class="ql-block"><b> 纵的联系是一门学科的年级之间的联系。</b></p><p class="ql-block"> 假如某教师教初中一年级的数学,他在备课时应该多了解一点小学数学的内容,看看哪些知识已有很好的基础,哪些知识是薄弱环节;他还要熟悉初中二、三年级的代数与几何,时时想到现时所教的内容,如何为未来的教学服务。为什么提出这一点呢?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每节课必须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才能温故知新。</p><p class="ql-block"> 所以教师在备新知识或新概念的引出时,必须考虑如何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或概念,尽快地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至于想到为未来教学服务,这不仅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一种师德的表现,只有有强烈事业心的教师,才会时时在备课中想到对学生负责,才会考虑到为未来的教学服务。</p><p class="ql-block"> <b>横的联系,就是各学科要彼此照顾。</b></p><p class="ql-block"> 例如,化学课中讲甲烷CH形成正四面体的空间结构时,可以联系数学中的几何,不难算出C——H键间夹角为109°20’。语文教师要给别的学科多纠正错别字,如地理教师有可能将泰山的“泰”字写成“太”字等现象,当然,这方面也得请别的学科教师多谅解、多配合。</p><p class="ql-block"> 以上例子启发我们在备课时多探索一下“横”的联系。前文提过的梁捷老师,她在备语文课“说明文”时,了解了当天的数学课和物理课的讲课内容与教法,所以她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上堂数学课、物理课老师是怎样组织教材的?”学生很快地联系到“说明文”。而当她向学生再次提问:“这两位老师在表达课文时有哪些特点?”学生马上联系到说明文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说明文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备课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第一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必经路径。教师要真正将“背”课提升为“备”课,需要在上述五个要点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与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