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胸藏文墨怀若谷。只有读书,才能充盈我们的精神世界;只有读书,才能提高我们的学识和品位,为充分发挥经典读物,淬炼思想、升华境界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青华教师人文素养,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养成阅读和相互交流的习惯,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文化,我们三学年的老师们齐聚一起再次走进《静悄悄的革命》,探索“改变教学—学校改变”的真谛的读书分享。杨赫校长和李方宇校长也受邀参加了此次读书分享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阅读是一种思想的修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 《静悄悄的革命》这是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写的一部教育专著。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自走进教室,进行实践,并结合许多实例,向我们传达“教育是静悄悄的革命”这一理念。</p> <p class="ql-block">刘威老师作为本次读书分享的领读人,她认真研读了这本书,细心整合读书过程中的引导性问题,带我们走入《静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她对主体性神话做了深入的剖析,对内容进行了解读,让我们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这本书真正想要传达的教育观点和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马国冬老师对于倾听是最好的老师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并联系教育教学中的事例加以阐述。</p><p class="ql-block">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不够主动。课堂中的积极的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做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不轻易下结论,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应该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p> <p class="ql-block">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学生虽需要鼓励,但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王丹老师在阅读中产生了共鸣。她从自己本位出发,阐述了自己的所感。</p><p class="ql-block">《静悄悄的革命》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就是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那么,教师怎样倾听学生才是真正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生了共振,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本节作者首先给我们提供了教师倾听学生发言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对学生的发言不断附和、帮腔概括,或者将学生的发言板书下来。在作者看来这种倾听方式看似师生对话互动得很热闹,实质上是教师害怕沉默、维持教学进程的一种应对方式。在教师心底,关注学生的发言是为了推进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真正关注学生发言背后的思考与情感投入。"下一步该做什么"折射出来的是·教师对教学失控的一种焦虑,操纵学生服务于教学,控制教学的进程才是教师真实的意图。细细剖析,我们终于发现这种倾听方式并不走心,不是真正的倾听学生。那么,走心的倾听学生又该是怎么样的呢?作者指出,真正的倾听是要理解学生的发言。不仅要"理解"学生说话的内容,还要理解话语背后潜在的复杂的想法和情感,即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说,他是怎么想的?只有挖掘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生共振。对于精彩的发言抱以真心的欣赏和赞美,对于不完美的发言,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然后,找到认知的症结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与理解。就如文中那个形象的比喻,师生对话交流就好比打棒球,老师既要能接住学生传过来的好球,也要能接住学生传过来的"坏球",能接住传过来的"坏球"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只有这样师生的"传球之旅"才是令人愉快的。联系到当下的课堂教学,师生这种愉快的"传球游戏"究竟该如何实施呢?以围绕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为例,当老师提出问题任务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与空间。当全班交流时,老师要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作为组织者,教师进行穿针引线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如:这是他的</p> <p class="ql-block">张新杰老师联系自己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再根据阅读者本身的感悟,进行了自我剖析,组员们也纷纷参与话题的讨论。</p> <p class="ql-block">她认为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具体地落实。这样的课堂有孩子们思想的碰撞,是灵动的。孩子在这样的课堂里参与感强,能放松自己。</p><p class="ql-block">改变!改变!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与孩子们建立更和谐的关系,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p><p class="ql-block">综合性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目光能否细致地看到每个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变化,教师能否关注其发展,并予以爱护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姚香娜老师在听了其他教师的的分享后,从实际出发,对于“润泽的教室”说出了自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大家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p><p class="ql-block">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教育是无国界的,教育方法也是互通的。杨赫校长就大家的读书分享浅谈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教育改革是一场漫长的革命,这本书的内容,对于我们的意义是深远的。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汲取书中营养,把书中好的方面实践到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只有把理论知识拿到实践中践行才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p> <p class="ql-block">李方雨校长针对大家的不同感悟也提出了总结性建议。”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p> <p class="ql-block">读书分享会的举行,充分调动教师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展示了老师们的读书成果,达到了交流共享、互促共进的目的。通过此次分享会老师们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启迪了智慧,还懂得了平时一定要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真正做个心有书香教师!</p> <p class="ql-block">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作为教师,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备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阅读,是一个人走进一个美好的世界,并且寻找到自我的途径。“营造书香校园”是青华小学的首要行动,为了将把学校打造成“班级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书香校园,我们一直在行动。以书为伴,用阅读点亮心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