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出去,引进来”一向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永恒不变的话题。3月27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张翠名师工作室首次线下课堂教学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本次活动安排。</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邱春玲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p><p class="ql-block">1.正式上课之前,邱老师问孩子们“数学课要学会什么?”从而引出“我们要以数学的角度观察、思考、表达”。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要站在数学的角度去引导启发孩子,以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以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让孩子们时刻记着我们是一群热爱数学的人。</p><p class="ql-block">2.邱老师以“小明去学校走哪条路最近”引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又以“小明家-邮局-学校”和“小明家-学校”两条路线组成的三角形,引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此处,我有很大的疑惑:我感觉,数学上的一些结论,我们不应该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合作”推导出来的吗?或者是通过“大胆的猜测-实验验证”才能得到吗?为什么在这里有种直接出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了后面刘健老师的说课环节,我的疑惑才得到了解答。原来是教材变了,之前的教材“三边关系”是出现在学生实验之后,而改编后教材把“三边关系”放在了实验之前,它是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引出的“性质”,而实验“怎样的3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它是“性质”的一个逆向应用,要注意区分“判定”与“性质”。很理论性的点,长知识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王永胜老师的示范课及说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好像不管什么类型的课,到了王老师手里,都可以转化为“计量单位的加减与度量”,真是很神奇的存在。王老师的课也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为了教而教,课本上是什么课题,我们就讲什么课题,就如同期末复习,我们会给孩子们整理易错题型,在上课时,我们也可以把易混的知识整理成一课,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于科长的专家点评,于科长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1.数学课是在不断追问中完成的,我们要由一个问题引出下一个问题,学生的感觉是迷糊-清醒-又有点迷糊-又清醒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重点设计追问的问题,把所有问题踩在学生思维线上,不根据教案而教,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而教(顺势而为)。</p><p class="ql-block">2.数学课堂的语言要“精准”,比方说“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这个“指”就不合适,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无法指出来。</p><p class="ql-block">3.课堂上每一个点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上一个问题而出现,即“下一环节的启动,要带着上一环节的疑惑”,否则会让人感觉很突兀。</p> <p class="ql-block"> 学习是最美的姿态,培训是最大的遇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认真研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用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核心素养落地,绽放课堂的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