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27日上午9:00,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第二期第七周讲座在河南大学附属学校大礼堂如约而至,线上线下共一千多名学员同时观看学习。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本涛为学员们带来了了主题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平凡为神奇——‘以五育融合’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 宁本涛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教育部教育评估中心核心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特聘研究员等,主要致力于教育经济、教育制度、教育评价、新劳动教育以及五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共主持《大国如何“励“良师——中小学绩效工资优化研究》、《教育产权的市场运行与法律保护研究》等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多项省部级以下课题,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8项。先后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和《教育与经济》等杂志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CSSCI教育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出版教育专著6部,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文摘》等全文转载。多次获上海市教委和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宁教授从为什么提“五育融合”?什么是“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校本化实施的理念与愿景。人“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的路径、策略与反思三个方面系统的为大家阐释了“五育融合”。</p> <p class="ql-block"> 宁教授说,“五育融合”就是让每一个学生主拥有高品质的学习权改善“五育割裂”境况,缓解德、智、体、美、劳之间的相互排斥。通过融合”五育“形成教育合力, 并由主学科推向全学科,使学生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突破”五育并举“育人理念边界,超越对某一育的关注,改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实践样态,实现对 “五育“的系统和整体架构。形成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在融合之中的学习兴趣、意识、方法、能力与习惯;通过融合教育激发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大在学习动机,并维持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让学生在每一堂课、每一门学科中都能全面受教,使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宁教授为五育融合在学校开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他说,“五育融合”归根结底是要下沉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是“五育融合”的实践主体,教师能否胜任关系到“五有融合”的成败。 “五育融合”将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新常态,作为承担“五育融合”的主要责任人,教师自身要有“五育融合”的融合意识、融合勇气、融合能力和融合习惯。学科教师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学新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活动综合性的“五育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育人资源,实现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p><p class="ql-block"> 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全新的教学团队,从共同的教育理念出发,实现不同学科、不同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教师之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取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和方法,通过团队合作,形成多角度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中实现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五育融合就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以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内容、知识、思想、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过程。通过融合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各方面理念、知识的渗透、贯通、整合融为一体,这是最高层次的融合,也是我们努力追求和着力达一成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未来已来,我们坚信五育融合探寻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校本化实施一定是在教学情境的新重构中,在学校社群的新关系中,在技术工具的新可能中,在教育治理的新路径中。但,归根到底,在人的回归与美的追求中终将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图文:张瑾 杨晓雨</p><p class="ql-block">一审:罗秀爽</p><p class="ql-block">二审:刘超伟</p><p class="ql-block">三审:李江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