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黠倯【hǎ sóng】,方言的意思是坏蛋,坏种、坏家伙。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陕西关中、宁夏固原和西吉、甘肃天水和庆阳等地最为普遍,山东、湖北、河南及其它省区也有黠倯一说。 </p><p class="ql-block"> 黠,普通话读【xiá】,陕西方言读【hǎ】。本义是坚黑色猾,含有内心险恶、聪明而狡猾、耍弄小聪明等意,比如狡黠;慧黠;黠儿(聪慧的儿童);黠棍(狡猾的恶棍);黠吏;黠民;小黠大痴。可见,黠在黠倯【hǎ sóng】中表达的就是阴黑险恶、有意使坏、为非作歹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倯,普通话读【sōng】,方言里读【sóng】。意思是懒而愚蠢。汉代杨雄《方言》解释:“庸,谓之倯,转语也”,意思是“倯”是方言把“庸”字读转音了。郭璞给《方言》作注时说:“今陇右人名懒为倯”。王逸笺疏中也说:“庸,厮贱之人也”。后来据张华文考证“庸、倯、甬固是一词,共时转语同源……故倯引申为懒”。在方言中,一般把懒惰的人称为“懒倯”,把品格低下的人称为“贱倯”,把寻衅闹事、为非作歹的人称为“黠倯”、“坏倯”,把奸巧圆猾的人为“奸倯”、“滑倯”,把不明事理的人为“愣倯”、“瓜倯”等。</p><p class="ql-block"> 在网络上,经常把“黠倯【hǎ sóng】”写成“哈怂【ha sóng】”,也有其他写法,发音基本相同,但表达意思都不够准确。“哈”,本义是张口呼气。比如,打哈欠;哈口气;哈哈大笑;打哈哈(开玩笑)。弯腰时先要哈口气(因为憋气),所以也有哈腰、点头哈腰一说。这么看来,“哈”,只是借音,并不能表达出阴黑险恶、有意使坏、为非作歹的意思。“怂”,普通话读音【sǒng】,方言里也读【sóng】,形声字,从心,从声,本义是惊慌、胆怯。因而有“怂恿【sǒng yǒng】”一词,因为惊恐胆怯只能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事(一般是坏事)。所以“怂人”就是指胆小怕事之人,“认怂【rèn sóng 】”一词表达也是因惊恐胆怯不敢面对,只得认输、认服,自认倒霉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可见,用“哈怂【ha sóng】”代替“黠倯【hǎ sóng】”,虽然读音上比较接近,但语义就差远了。在方言中,黠倯就是指那些不学好,到处寻衅找事、为非作歹的那些坏蛋、坏种、坏家伙。既然如此,那些胆小怕事的“怂人”无论如何也成不了“黠倯”,起码做不了带头大哥,最多就是一个躲在身后的狗头军师。相比之下,“黠倯”的表意就十分准确,“黠”狡猾而坏,“倯”愚昧而懒,试想一个坏得透顶而且又愚昧无知、不通情理的人能成为什么,十有五六就是“黠倯”。</p><p class="ql-block"> 由“黠倯”衍生出的短语比较多,比如,“这倯黠得很”,经常被写成“这怂哈的很”。“兀【wǒ】人是个黠锤子”(兀在前面的文章已经有介绍,发音跟“我”差不多),但是,兀【wǒ】经常被其他同音词代替。“那个黠倯坏透了”、“那个黠倯不敢惹”、“那个黠倯就知道欺负小女孩”等等。</p><p class="ql-block"> 然而,有时候在方言中,“黠倯”在熟人和朋友之间使用时则表达一种小责备的意思,但带有一种亲切、诙谐、撒娇的意味。比如,大人说小孩“你个小黠倯”,表面是责备,但言下之意是“这小家伙不简单,虽然有点小坏但孺子可教也”。再比如小叔子跟嫂子开玩笑,嫂子笑骂道“你个黠倯”,表面是骂,实则是春风荡漾心满意足,有一种“坏蛋,你别拿嫂子开涮,嫂子啥不懂,不要逗嫂子”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黠倯”的使用普遍而随意,但个中感情色彩却十分复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