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500年 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 来楚生 江寒汀特展》摘录

随遇而安 ywh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丹青500年系列展",作为上海中国画院的品牌展览项目,聚焦中国绘画史的脉络,立足海派文化,对馆藏的数千件近现代海派绘画作品进行系统整理和深入发掘,本着"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学术研究的姿态将梳理成果向大众予以呈现。</p><p class="ql-block"> 今年,恰逢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位书画大家诞辰120周年。三人同是</p><p class="ql-block">1960年画院成立时的首批画师,且均以花鸟画见长,在海上画坛享誉已久。张大壮的绘画妍丽灵秀,深得恽派没骨技艺之精髓,有着"现代恽南田"的美誉。来楚生在书法篆刻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将金石的味融入绘画当中,是继吴昌硬后又一位书、画、印三绝等身,取得杰出成就的艺术大家。江寒汀擅长小写意花鸟,尤以擅绘各类禽鸟著称于世,对双钩填彩、没骨写生均有独到的领悟,使得海派小写意花鸟画得到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 三人的艺术道路各异,在风格的呈现上,也有着各自的追求。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使三人在花鸟画创作领域获得了全新的感悟,甚至不约而同地尝试对传统海派花鸟画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以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推动传统绘画向现代审美转变的进程,使得海派花鸟画获得了全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三人门下桃李缤纷,对后世花鸟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值三位画家诞辰</p><p class="ql-block">120周年之际,借展览的形式对其艺术生涯进行回顾,展示他们杰出的艺术成就,以此来纪念三位名师对海派绘画和中国美术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03-1980)</p><p class="ql-block">原名颐,又名心源,后更名大壮,字养初,号养庐,别署富春山人。浙江杭州人,清末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章太炎之甥。自幼受家庭熏陶,喜书画。曾随舅父章太炎学中医,章氏对其诗歌、文学等方面有一定影响。19岁时,到收藏家庞莱臣家担任书画藏品管理工作。1917年定居上海。1945年执教于中华文艺书画学院,教授恽派花鸟。与江寒汀、陆抑非、唐云合称为"海派花鸟四大名旦"。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花鸟画宗清代恽寿平、华邑;多作小写意,亦得徐熙神韵。晚年步及徐渭、陈淳、朱耷、原济等,笔致洒脱。作品多取材日常生活所见的瓜果鱼虾等,观察入微,反复推敲,具有淡而不薄、气清味厚的艺术感染力。偶作山水,亦生涩清劲。生前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大壮年表</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10月19日生于杭州。</p><p class="ql-block">张大壮,原名颐,又名心源,初字致初,号致庐,别署富春山人,浙江省杭州市西余杭县人。父张砚苏。母章炳芹,张大壮在家排行第八,为章炳芹之独子。</p><p class="ql-block">1908年</p><p class="ql-block">好在粉墙上涂抹作画,自戏为"丈二匹"。</p><p class="ql-block">1909年在杭州读小学。</p><p class="ql-block">1911年</p><p class="ql-block">父张砚在杭州府中学教国文,学生有郁达夫、徐志摩等。</p><p class="ql-block">1912年</p><p class="ql-block">父张砚林客吴兴庞莱臣"虚斋",与画家陆廉夫、友人张难庭共研画事,以书法、金石自娱。</p><p class="ql-block">1914年</p><p class="ql-block">因其父不善治产业,家道逐年衰败,被迫辍学。家里视其年幼,为考虑其将来能自谋出路,劝学中医。</p><p class="ql-block">1916年</p><p class="ql-block">章太炎及家人视张大壮自幼对书画的敏悟,劝其不再学医,而改学画。</p><p class="ql-block">同年,随父来上海,始以山阴李庆霄学清恽南田的"没骨"花卉。</p><p class="ql-block">1917年</p><p class="ql-block">改从杭县汪洛年学画山水。</p><p class="ql-block">1918年</p><p class="ql-block">随黄宾虹去杭州省亲。</p><p class="ql-block">1920年</p><p class="ql-block">父张砚芬身体日见衰弱,张大壮为了帮助维持生计,去商务印书馆工作,为名家单色石印画片着色,月薪仅十几元,只能个人糊口。</p><p class="ql-block">1921年</p><p class="ql-block">入庞莱臣"虚斋",三年之后担任管理员,掌管书画。</p><p class="ql-block">因张大壮天性聪颖、勤奋努力,庞莱臣格外器重,亲自指导。</p><p class="ql-block">1932年</p><p class="ql-block">迫于生计,抱病鬻画,以仿古山水、花鸟为主。</p><p class="ql-block">1933年</p><p class="ql-block">以卖画及篆刻为生,有时仍靠借贷典当维持生活。吴湖帆一直视大壮为艺术上的知己,不以贫贱为嫌,时相往来,执手相挽,亲密无间。得有佳作,务必先请大壮及孙伯渊二位共相赏评。并推荐大壮与叶恭绰订交。</p><p class="ql-block">1936年</p><p class="ql-block">三舅父章太炎病故于苏州。大壮前去奔丧,大壮常往返苏州去聆听印光大法师讲经。</p><p class="ql-block">1940年</p><p class="ql-block">画家贺天健常来家中共研画事。</p><p class="ql-block">1942年</p><p class="ql-block">与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等订交。</p><p class="ql-block">1945年</p><p class="ql-block">执教于中华文艺书画学院,主教恽派花卉。周霞主教诗文。地址在白克路(凤阳路)上公中小学内。</p><p class="ql-block">1946年</p><p class="ql-block">4月28日起,又执教于行余书画社,主教恽派花卉。张石园主教山水,俞剑华主教画论。地址在今武胜路379号"绍耕庐"周铭谦家。每周授课一次,历届招收学员计数百人,大壮约执教三年左右。与唐云、陆抑非、江寒汀被合称为海派花鸟画的"四大名旦"。</p><p class="ql-block">1954年</p><p class="ql-block">2月,加入华东美术家协会。</p><p class="ql-block">1955年</p><p class="ql-block">有人以齐白石画虾名重天下相激,大壮启悟,乃作写生《明虾》,成为大壮代表作。以没骨点染法画《白牡丹》及《明虾》。</p><p class="ql-block">1956年</p><p class="ql-block">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筹)画师,每月85元车资,这成为大壮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安定。著名电影演员白杨、秦怡、赵丹等从大壮学画。</p><p class="ql-block">1958年</p><p class="ql-block">夏,与唐云、朱纪瞻等分赴崇明、长兴岛写生。</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先后应聘执教于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纺织学院、上海少年宫、上海文化宫等处,大壮戏言为"三宫六院"。著名越剧演员傅全香、王文娟等从大壮学画。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巨幅(五彩牡丹图》。</p><p class="ql-block">1960年</p><p class="ql-block">以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市委委员身份,随市主任委员周谷城先生赴京出席全国民主党派代表会议。并列席第三届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1962年</p><p class="ql-block">11月,与陆俨少等去苏州、镇江、扬州、南京各地参观写生。</p><p class="ql-block">1964年</p><p class="ql-block">与吴湖帆、孙伯渊时相往来,贺天健也常来家中共研画事。</p><p class="ql-block">1967年</p><p class="ql-block">闲居之暇,读书养性。喜徘徊菜场,致力于花卉、蔬果写生。</p><p class="ql-block">1971年</p><p class="ql-block">多年观察写生,形成独特风格。是年所作用笔纵横挥洒、出神入化,没骨花卉、写生明虾成为其最受称道的题材。</p><p class="ql-block">1973年</p><p class="ql-block">春,在画院创作《白芍药》、《牡丹》、《西瓜、桃子、葡萄》三幅。</p><p class="ql-block">12月,创作《带鱼丰收》。取真带鱼鳞为颜料,作品新奇逼真令人叫绝。</p><p class="ql-block">1974年</p><p class="ql-block">上海画院挂历出版发行,其中大壮作品为人叫绝,被人们誉为"现代的恽南田"。各方面求画者纷至沓米。2月,创作《新豆涌到图》。</p><p class="ql-block">1977年</p><p class="ql-block">夏,画道挚友贺天健去世,甚为哀切。</p><p class="ql-block">冬末,茅盾、巴金拜访大壮,谈及章太炎旧事。</p><p class="ql-block">1978年</p><p class="ql-block">2月22日,为祝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创作《祖国大地春光媚》。</p><p class="ql-block">1980年</p><p class="ql-block">农历二月十九日,卧床上,左手执画板,右手握抹布,以洗砚水纵横涂抹,画《火中莲》两幅、《佛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各一幅,共四帧墨荷,以供观音。</p><p class="ql-block">6月21日下午七时五十分,晚餐后安睡,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6月30日下午,张大壮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上海中国画院代院长唐云致悼词。</p> <p class="ql-block">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04-1975)</p><p class="ql-block">原名稷勋,号然犀、楚凫、负翁等,晚年易字初生,亦作初升,别署安处楼、然犀室。浙江萧山人。自小爱好画画、书法、刻印,擅画阔笔花鸟。</p><p class="ql-block">1921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国画,结识潘天寿。毕业后在杭州组织"莼社"。1938年后移居上海,曾执教于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擅长花鸟,偶写山水人物,宗徐渭、朱耷、李复堂、赵之谦诸家,兼取吴昌硕、齐白石画意,以篆、隶笔法及秦汉古玺意境入画,造型简略得神。善治印,初宗吴让之吴昌硕,远追秦汉,晚年更融会贯通,虚实开合,自具风情。著作有《然犀室印学心印》、《来楚生画集》、《来楚生书集》、《来楚生肖形印》、《来楚生印集》等。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西泠印社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p> <p class="ql-block">来楚生年表</p><p class="ql-block">1904年</p><p class="ql-block">1月6日生于湖北武昌。原名稷勋,号然犀、楚凫、负翁、一枝、非叶、怀旦等。别署安处楼、然犀室、晚年易字初升,浙江萧山人。</p><p class="ql-block">1911年</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成功,随父由武昌回浙江萧山,就读于沧桥小学(私塾),师来广增。</p><p class="ql-block">1918年</p><p class="ql-block">父亲来荫基去世。</p><p class="ql-block">秋,入杭州宗文中学。小学时养成的画画、刻石之爱好带入中学,美术老师樊羲臣极为欣赏来楚生才能,竭力培养,指导其书画、篆刻。</p><p class="ql-block">1922年</p><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迫于生计,放弃学画,志愿欲去报考北京大学法律系。将行,祖母病故。"居丧"期满赶至北京,大学招生已结束,居北京著名画家金城家学画。1923年</p><p class="ql-block">赴上海考入上海美专。是年改名为"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24年</p><p class="ql-block">在上海美专学习书法篆刻,潘天寿在校任教,与之过从甚密。</p><p class="ql-block">1925年</p><p class="ql-block">自制连史纸印谱日《楚生印存》,此谱存是年印作十方,有"来稷勋印"、"楚生日利"、"稷勋长寿"等,署款"老来",为存世来楚生印作之最早者。</p><p class="ql-block">1927年</p><p class="ql-block">上海美专毕业。回萧山老家,在萧山广盛米店协助店务。是年刻印谱存三方,计有"栖古"、"来氏藏书之印"、"楚之狂者"。</p><p class="ql-block">1929年</p><p class="ql-block">在萧山书画刻印,是年印作谱存四方,有"稷勋私印"、"五郎""五先生"。</p><p class="ql-block">1933年</p><p class="ql-block">举家迁居杭州。</p><p class="ql-block">1934年</p><p class="ql-block">在杭州专事国画、刻印。《楚生印存》订成一册,连史纸墨框朱泥原拓。画家潘天寿、樊熙分别为《楚生印存》题字。</p><p class="ql-block">1935年</p><p class="ql-block">10月15日在《东南日报》刊登《来楚生绘画篆刻润例》。由王一亭、诸闻韵、潘天寿、樊羲臣代订,收件处为杭州王星记扇庄。是年加入"莼社",社友有潘天寿、唐云、姜丹书、潘臣青、范德楷等人。</p><p class="ql-block">1938年</p><p class="ql-block">迁居上海,住麦根路(今康定东路)。刻"寅年大利虎"、肖形印(为有纪年生肖之最早者)。任教于新华艺专(篆刻班)至一九四二年。</p><p class="ql-block">1939年</p><p class="ql-block">组织东南画社,到上海新华艺专任教。刻"玄庐"、"慧心"象牙对印。</p><p class="ql-block">1940年</p><p class="ql-block">在上海美专、上海新华艺专任教。刻"慕连"、"东汉家声远西川世泽长"。</p><p class="ql-block">1942年</p><p class="ql-block">在家自由职业。是年6月,夫人赵芳薇临产高热去世。</p><p class="ql-block">自此后,用负翁、凫等署款。刻"君叔之后"、"楚生年四十后自号负翁"、"毛锡英",朱白相间印"朱泳春"。</p><p class="ql-block">1944年</p><p class="ql-block">《楚生印稿》刊行。刻"蛇肖形",长跋。4月与赵芳薇之妹赵履真女士结婚。为刘海粟刻"海粟画印"。</p><p class="ql-block">1945年</p><p class="ql-block">刻"节庵印泥"、"秋苇手拓"、"庸斋学书"、"庸斋曼涂"、"虎生肖",朱文"武陵龚氏"、"虎肖形"、"松痴印"等印。刻"后悲主",并四面刻长款。</p><p class="ql-block">1946年</p><p class="ql-block">举办个人画展,为孙正之刻殳篆印。刻"杭押"。集杨廷秀、秦少游句,作行楷联"秋生疏雨微云处,人在蓬壶良苑间。"</p><p class="ql-block">1947年</p><p class="ql-block">《然犀室印存》出版,连史纸朱泥墨拓,存印六十四方。</p><p class="ql-block">刻"来楚生之玺"拟汉碑额刻"君叔之后"。第二次入上海美专任教。</p><p class="ql-block">1948年</p><p class="ql-block">参加上海天风画社。为唐云刻"狗肖形"印。刻合家生肖印。为纪念亡妻数刻"释迦像"。</p><p class="ql-block">1949年</p><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然犀室肖形印存》出版。印存共收印五十三方,邓散木题签并序,来楚生自跋。白蕉、唐云分别为《然犀室日题辞。为龚秋苇刻"鼠肖形"印。为王临祉刻肖形印"合家欢乐图"印。</p><p class="ql-block">刻"听天阁主"、"千户侯印"、"负翁唯印"、"自爱不自贵"、"秋苇墨",仿善业泥佛像,为郭子木刻二十余印。</p><p class="ql-block">1953年</p><p class="ql-block">参加互助组画扇工作,并在同康书局连环画组写字。</p><p class="ql-block">1954年</p><p class="ql-block">参加上海美术工作者政治讲习班。</p><p class="ql-block">1956年</p><p class="ql-block">上海中国画院成立,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p><p class="ql-block">1958年</p><p class="ql-block">作《丰收图》。</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刻"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画郁金香,录郭沫若郁金香诗,向群英大会致敬。</p><p class="ql-block">1961年</p><p class="ql-block">刻自用印"癸卯"兔印。刻"来楚生之印信"、"楚生言事"、"西河同乡"。作《枇杷图》。1962年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年刻西湖胜景:"蕉石鸣琴"、"韬光观海"、"孤屿探梅"、"湖心平俯"。于成扇两面作隶书,毛泽东词《十六字令》及《草虫图》。</p><p class="ql-block">1964年</p><p class="ql-block">创作著名国画《美猴王》。检查出有肺结核、胃溃疡,自此长期病假。</p><p class="ql-block">1970年</p><p class="ql-block">刻"贵耳"、"衰年肺病唯高枕",开始用"安处"落款。作《隶书临汉简册》。</p><p class="ql-block">1971年</p><p class="ql-block">此年刻印颇多,刻"张用博之章"、"张用博印","用博之"、"张"(押印)等十余方。另有"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历光澜世"、"楚生七十后作"、"小人艺"、"大处落墨"、"安处楼主"、"淋漓豁胸臆"等百余方。作《隶书鲁迅诗册》。作《篆书唐诗册》。</p><p class="ql-block">1973年2月,</p><p class="ql-block">因胃痛难忍做切胃手术,已癌变。刻,"领略古法生新奇"、"寂寞养残生"、"晚年笔秃须凭放"、"乐只室"、"为容不在貌"、"莫待无花空折枝"、"胜事空白知"、"多思藏书"等一大批印。作《草书李白诗轴》、《临石鼓文轴》、《药翁赠砚诗》、《隶书唐诗册》、《隶书唐诗轴》、《蛙石图》水墨长卷。</p><p class="ql-block">1975年2月5日清晨流然长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04-1963)</p><p class="ql-block">名上渔,字寒艇,一字寒汀,号石溪。江苏常熟人。画室称荻舫。16岁从同里画家陶松溪学习花鸟画,1931年始以鬻画为生。寓上海后,于城隍庙九曲桥东首组织"书画善会",长期陈列书画和举办书画展览。同时开始系统研究任伯年、虚谷的画风,仿虚谷绘画几可乱真,人称"江虚谷"。作品风格近任伯年、华,用笔劲健,色彩明丽,形象生动。对于双钩填彩、没骨写生,俱见功力。尤善描绘各类禽鸟而著称于世,曾画《百花百鸟图卷》,匠心独运,具谨严纵逸之情。1941年设"荻舫画室",广收门生,弟子中有成就者颇多。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上海中国画院,成为首批画师。并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江寒汀年表</p><p class="ql-block">1904年</p><p class="ql-block">4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虞山镇东城脚24号。父亲江锡舟,母亲艾氏。家中兄妹四人,江寒汀排行老大,有一妹早夭,弟弟江石昌。</p><p class="ql-block">1904-1906年</p><p class="ql-block">父亲经营腌腊行业,在乡里开办"江元昌腌腊行"。江寒汀幼年家贫,被寄养在外祖母家。</p><p class="ql-block">1912年</p><p class="ql-block">入塾学习。因酷爱绘画,常于放课后在集市观看年画,将喜爱之图案买回后勾描临摹。</p><p class="ql-block">1916年</p><p class="ql-block">考入常熟开智高等学校,常于课余与同学李咏森登临虞山、游览兴福禅寺等地,描景写生。</p><p class="ql-block">1919年</p><p class="ql-block">经父亲朋友介绍,从同里花鸟画名师陶松溪习画。</p><p class="ql-block">1920年</p><p class="ql-block">8月陶松溪举家赴沪鬻画,江寒汀跟随其来到上海继续习画,租住于浙江北路北苏州路的承吉里。逢星期日便与师弟李咏森、沈肖琴等去"九华堂"、"朵云轩"等笺扇庄观看海上名人的书画。</p><p class="ql-block">1921年</p><p class="ql-block">7月随陶师返常熟,继续求学。继问业于广东画家李醉石。</p><p class="ql-block">1924年</p><p class="ql-block">父亲在上海与朋友合办花边出口公司,江寒汀随父亲来沪,协助父亲打理生意,兼习书画。</p><p class="ql-block">1925-1930年</p><p class="ql-block">"九华堂"等笺扇庄送来润例,订购画件。并在上海"大世界"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参与"豫园书画善会"活动,结识张石园、高野侯、吴湖帆等海上名家。</p><p class="ql-block">1931年</p><p class="ql-block">父亲江锡舟去世,为供养母亲,照料妻小,一人担起家庭重担,正式订润例鬻画谋生。</p><p class="ql-block">1938年</p><p class="ql-block">10月31日于《上海报》上刊登订画润例。</p><p class="ql-block">1942年</p><p class="ql-block">与张中原相识,经张中原引荐,与周信芳、梅兰芳等梨园名伶结识。</p><p class="ql-block">1944年</p><p class="ql-block">与张石园、王季迁、应野平、徐邦达等在上海创办"绿漪社",并出版《绿漪集画》。</p><p class="ql-block">12月张中原在大观艺圃的基础上组织成立"大观雅集",地址设于南京西路黄陂北路大观园内,江寒汀代为主持,并开设"获舫画室",招收弟子。</p><p class="ql-block">1945年</p><p class="ql-block">1月28日江寒汀画展自即日至30日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黄陂路口的大观园展出。1946年1月苏州美专在沧浪亭复校。受校长颜文棵的邀请,担任苏州美专上海分校国画课教授。常往来沪苏两地,与美专教图稼等交游。</p><p class="ql-block">1947年</p><p class="ql-block">3月28日与虞文、郑午昌、孙雪泥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美术茶会,是上海各美术社团、院校成员参加活动的美术界联质的一个团体。宗旨为"连贯纵性美术单位,为横性发展,以此机构的桥梁,致美术运动之推动"。会员有2000余人。为中国画925人,商业美术347人,工艺美术280人,书法146人,篆刻29人,油画68人,版画22人,漫画7人,雕塑6人,赏74人,美术收藏13人,美术评论8人,还有摄影72人,音乐19人。规定每周进行一次专业活动,大都在警社聚会,边边观摩交流作品,边座谈探讨艺术。曾举行美术茶会18次。并组织会员赴常熟虞山、松江佘山、无锡、昆山等地旅行写出版有会刊《美》,共出9期。至1948年底停止活动。1947年</p><p class="ql-block">4月13日于《和平日报》上主编艺术专版《艺舫》,邀请友人张石园、张大壮等发表评论,研讨艺事。</p><p class="ql-block">1948年</p><p class="ql-block">创作完成《百鸟百卉图册》四集共计一百一十二开。</p><p class="ql-block">1952年</p><p class="ql-block">为应焊作《灵禽百态》长卷,叶恭绰题写引首"灵禽百态",吴湖帆题跋"吾友寒汀道兄性喜养禽鸟,纱笼列陈,不少百十余年之经历,凡各种鸟性,俱能稔悉,飞鸟宿食之态,尽在自中,更积三十余年学画之功力,一一写之、摹之成画卷凡鸟百种,不独生趣盎然,色彩绚烂已焉。"</p><p class="ql-block">1954年</p><p class="ql-block">4月27日加入华东美术家协会。</p><p class="ql-block">1955年</p><p class="ql-block">3月27日赴杭州参加黄宾虹先生追悼大会。</p><p class="ql-block">1956年</p><p class="ql-block">9月11日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p><p class="ql-block"> 同年加入农工民主党。</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3月5日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附设中等美术学校成立,负责教授国画花鸟课。</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9月应周恩来总理邀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布置画《红梅图》。</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12月增补为上海市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特邀人士)</p><p class="ql-block">1960年</p><p class="ql-block">5月26日在上海朵云轩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作品120余件。</p><p class="ql-block">6月29日﹣7月12日赴龙华苗圃采风写生,体验生活,进行创作素材收集。</p><p class="ql-block">1960年</p><p class="ql-block">9月15日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开办,担任国画系花鸟课教师。</p><p class="ql-block">1961年</p><p class="ql-block">10月25日与王个簃、谢之光、唐云、孙雪泥等赴杭州、绍兴等地,深入生活,采风写生。</p><p class="ql-block">1962年</p><p class="ql-block">7月当选为上海市第三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特邀人士)</p><p class="ql-block">8月应山东省文联的邀请,与王个簃、孙雪泥、李苦禅、钱松品、俞剑华等赴青岛参加创作会议,后至济南、泰山、崂山、曲阜等地写生。</p><p class="ql-block">1963年</p><p class="ql-block">2月6日因病于上海逝世,享年60岁。</p><p class="ql-block">2月10日于万国殡仪馆(胶州路207号)举行追悼仪式。</p> <p class="ql-block">Part 1</p><p class="ql-block">技道遂心</p><p class="ql-block">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是20世纪海派代表性花鸟画大家。张大壮、江寒汀以明丽秀润的小写意画风见长;来楚生则受吴昌硕、潘天寿的影响,以生拙质朴、富有金石意趣的大写意风格著称。三人不同的艺术面貌体现了20世纪海派花鸟画多元并存的格局。</p><p class="ql-block">张大壮与江寒汀有着相近的求学经历,前者于1916年自杭来沪,从李庆霄、汪洛年学艺,后进入虚斋为庞莱臣管理书画;后者早年师从常熟陶松溪,来沪后得遇钱镜塘,得到了钱氏的赏识;两人皆因大收藏家的关系而遍览名迹,从此画艺大进。来楚生1921年自萧山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结识潘天寿,至1971年潘去世,两人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三人的学艺经历,也反映出上海当时传统师授与新兴院校教学兼容并蓄的美术教育格局。</p><p class="ql-block">三位画家的早期画风均雅腴灵秀,张大壮早岁所作没骨牡丹宛如南田复生;江寒汀取法新罗、虚谷,笔下更有"江虚谷"的美誉。来楚生鲜见的早年作品《芝兰图》,也显示出清新雅逸的笔调。而随着个人禀赋和经历的不同,他们又都能不囿于古,开拓求新,逐渐形成个人面目。张大壮在虚斋勾留十载,浸淫宋元名迹,在绘画上亦曾尝试取法山水画技巧来表现花鸟;江寒汀则专攻禽鸟,将品种新奇的各类飞禽摄入笔端,灵禽百态,雅俗共赏;来楚生醉心金石,早年书风取法黄道周《榕坛问业》,又精篆刻,三门艺术互为滋养,逐渐形成笔墨生辣、色彩明艳、章法奇崛的绘画风格。如将前者二位视为名旦,则不妨将后者视为武生。从他们的作品中,可看到老一辈画家重视传统、努力开拓、不事取巧的治学旨趣,故能入古出新,成就斐然。</p> <p class="ql-block">春暖水暖图轴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44年</p><p class="ql-block"> 画面描绘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日景象,内容极为丰富,小鸭子的动作自然有趣、栩栩如生,使观者感受到了春日的生机勃勃与诗意盎然。张大壮在此运用了双勾技法,精细勾勒,用色秀润明丽,具有艳而不俗、淡而不薄、气清味厚的艺术感染力。张大壮一生与世无争,但在艺术的追求上却有着过人的傲骨,他常常说:"口头要让人,笔头不能让人",表现在对于别人不敢画的东西,他就敢画;别人能画的,他要比别人画得还好。这份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也使张大壮能在名家纷繁的海派花鸟画家中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夏日山居图轴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44年</p> <p class="ql-block">月季珍禽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59年</p> <p class="ql-block">工笔紫藤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p> <p class="ql-block">气韵第一,逸品为上,画以清淡为宗,静为最高。</p><p class="ql-block"> —————张大壮</p> <p class="ql-block">金鱼紫藤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 1960年</p><p class="ql-block"> 1931年,父亲江锡舟患病过世,奉养母亲、照料妻小的担子一下子都落到了江寒汀一个人身上。原本可以心无旁骛专心求艺的他,一时间却要为每天的柴米油盐而犯愁。眼见生计出了问题,好友张石园劝他可以仿造虚谷的画以解生活之需,刚开始江寒汀是很不乐意的,文人的清高,令他对肆意仿制的行为嗤之以鼻。可眼看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自己追求理想的脚步也停滞不前,无奈之下,为求生计,江寒汀只能画起了虚谷。"江虚谷"一入市场,很快就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由此江寒汀也逐渐摆脱了生活的困境。而他也很有原则,一旦生活有了好转,便不再仿造虚谷换钱。其实在三十年代初,虚谷的画原本并不怎么受重视,可经这么一折腾,虚谷竟解决了江寒汀的吃饭问题,江寒汀反造就了虚谷之名望,可谓互相照亮。</p><p class="ql-block"> 画院收藏的这件《金鱼紫藤》是典型的江氏"虚谷样"绘画,以灵动洒致的细密笔触生动描绘阳春时节金鱼游戏池塘的欢活场景。紫藤与金鱼寓意"紫绶金章",借以祝福观者学有所成、事业亨达。唐云对江寒汀的虚谷画尤为赞赏,认为"虚谷多枯笔涩笔,微乏丰润之致;寒汀不仅得其笔法,华茂之气,活跃纸上,有过虚谷",可谓一语中的。</p> <p class="ql-block">紫藤双猫 江寒汀</p> <p class="ql-block">名花珍禽图屏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42年</p> <p class="ql-block">秋塘野禽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57年</p><p class="ql-block"> 《秋塘野禽》正是出自于他晚年的一幅绘画作品,为其传世最大巨制。在构图上,画面上端留有大片空白,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无笔墨处皆是画境。七只水禽以点垛而成,用笔松秀灵逸,色彩清雅,生动地表现了禽鸟毛羽的质感,又不失笔墨情趣。芦花之间的穿插呼应,自然真实,如有微风吹拂,不禁让人沉醉于景色之中。难怪谢稚柳先生曾说:"江寒汀花鸟清丽温静,尤多写生,后学之士,翕然从风。</p> <p class="ql-block">竹石雉鸡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60年</p><p class="ql-block"> 江寒汀学画之初师同里画家陶松溪学习花鸟画。在掌握了基本的花鸟技法之后,江寒汀逐渐拓宽视野,开始潜心研习传统花鸟画,白阳、青藤、南田、八大、新罗山人等,涉猎颇广;后又潜心揣摩任伯年与虚谷的画艺,并加以系统研究,由此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功底。</p><p class="ql-block"> 这件小写意的《竹石雉鸡》,是江寒汀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用笔遒劲而飘逸,色彩典雅,动静结合,生趣盎然。画面中一丛绿竹拔地而起,苍翠生姿;竹下矗立一怪石,一只长尾雉鸡攀附石上,点足而立,昂首翘尾,似要作鸣叫状,又似跃跃欲飞状。瞬间的动态表现得极为成功,造型生动,灵气飞扬,仿佛闻之有声。绿竹则以没骨技法完成,笔画坚实而有韧劲,被风拂乱的竹叶之阴阳向背表现得自然准确,虽是静止的画面,却有着动的意味。右下角的石头用枯淡墨笔擦染而成,变化丰富,浑然天成;同时也起到了稳定画面的作用,使画中的竹、石、鸟形成了一个和谐稳定的整体。此作格调清雅、笔墨精湛,又蕴任伯年的画意于其中,足可见江寒汀高超的绘画表现能力,是小写意花鸟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玉堂富贵图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48年</p> <p class="ql-block">春风花上锦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60年</p> <p class="ql-block">双钩芝兰图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40年</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创作上,来楚生的严谨是出了名的。据好友回忆,他总是喜欢先画草稿,布置好整体构图再画;到了真正落笔的时候,一笔就是一笔,一丝不苟,法度谨严。这种对绘画章法的挑剔,与来楚生由金石入画之风格极有关联,他将篆刻与绘画紧密结合在一起,认为"画画和治印一样,章法要别致,要夺目,几张画一起挂在那里,章法好的,一下就把观者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但别致不等于怪,怪了就不好",篆刻是来楚生的看家本事,对于篆刻章法的经营研习,也自然而然地流入到他的绘画里,称得上是"画从印入,印从画出"。</p><p class="ql-block"> 来楚生早年创作的这件《芝兰图》,与他一贯的阔笔风格相较,可谓相当罕见,是图以细笔勾勒,落墨清逸,又以赭石、花青渲染兰石,朱碟、石绿等重彩敷晕灵芝,画面色调清新而有古韵。来楚生以老练娴熟的笔法将其一贯的质朴劲力与芝兰特有的秀美结为一体,给人以浑厚兼带瑰丽之感。此时的来楚生似乎仍受海派前辈大家任伯年等人勾勒笔法的影响,尚未专注于水墨大写意的研修,更多是重视造型上的准确与设色的儒雅,来坚实自己作画的基础。此画中的芝兰、山石构图非常讲究,妙奇却不显刻意,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柯似青铜根似石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46年</p> <p class="ql-block">芭蕉青蛙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硕果满天 黄金遍地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61年</p><p class="ql-block"> 1961年4月,为准备《花鸟画展》,沈迈士、来楚生、张大壮、唐云等11名画师赴苏州采风写生。经过几天的活动,他们收集了广泛的素材,并在回来后创作了大量花鸟画作品,于是从中精选了九十余幅佳作,举办了1961年上海花鸟画展。来楚生的这件《硕果满天黄金遍地》正是在此时创作的。画面上一株枇杷纵势顶天,枝叶繁茂,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简简单单地几根线条便撑满了整幅画面。来楚生用笔干净利落,墨色氤氲;线条短促雄强,树石皆阔笔破墨,有着强烈的金石意味;枇杷黄橙青绿,生熟相兼点缀叶间,错落有致,栩栩如生。读是图,仅此一株便使人联想到满园枇杷树的累累硕果,也寓意美好生活之欣欣向荣,足见画家的迁想妙得与深厚的艺术功力。</p> <p class="ql-block">Part2</p><p class="ql-block">声气相求</p><p class="ql-block"> 伴随上海商业的飞速发展,海派书画家开始由松散的"卖艺"模式走向制度化的结社之风,既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又促进了画家身份与艺术风的"海派化"。一时间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天马会、蜜蜂画社等各类社团纷纷成立,为来沪寓居的书画家们提供了资源共享、合作互利的平台;各类艺术理念在此不断融合、碰撞,也使海上画派不断壮大,大大推动了传统艺术向着多元艺术融合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得益于传统绘画滋养的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于上世纪30年代,凭借着各自高超的技艺在名家纷繁的海上画坛逐渐有了一席之地,与同道间的交流也变得络绎起来。他们开始参与各类书画团体的活动,雅韵同赏,德艺相研,对于花鸟画的创作也有了新的认识。据文献记载,张大壮曾参加豫园书画善会、行余书画社等;来楚生组织创办"莼社"、加入东南书画社、天风书画社;江寒汀曾在南京路黄陂路主持"大观雅集",创办绿漪画社,组织上海美术茶会。众多名家雅聚一堂,谈书论艺,绘画技巧增进的同时,也加深了彼此的友谊,是海派绘画发展最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早已熟识的三人同时成为了画院的首批画师,在艺术创作上则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在题材和技法上也有了更多相互借鉴的机会;通过不同艺术理念的融汇,最终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思想。一个以他们为代表的新海派花鸟画群体在画院巧然而生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秋爽韵清 江寒汀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48年</p> <p class="ql-block">春节花果 张大壮 谢之光 唐云</p><p class="ql-block">1961年</p> <p class="ql-block">《六畜兴旺》《雪竹双锦》</p><p class="ql-block">江寒汀与唐云相识于上世纪40年代初,时江寒汀在黄陂路上主持"大观雅集",初有周信芳、金少山、梅兰芳、徐天红等名伶常来拜访;而后唐云、若瓢和尚、来楚生、张炎夫、张石园、张大壮、熊松泉等画家同道亦络绎而至,一来二去,交往从密。且江、唐二人都嗜饮酒,经常相约到酒馆小酌,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除了谈风论雅,两人在一起聊的最多的还是绘事。从历代名家画之技法到创作中的经营布局,甚至如何题款、铃印,只要是与绘画相关之事,二人总是相谈甚欢,引为人生知己。故江寒汀和唐云多有合作画存世。</p><p class="ql-block">唐云的花鸟从新罗山人及恽南田入手,继而转向石涛、金农等人画意,兼而取之,形成了自己儒雅俊逸的风格。江寒汀对任伯年、虚谷尤为醉心,潜心揣摩,旷日钩沉,以致将任、虚之精髓学入臻境,提笔临摹这二人的画作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江寒汀和唐云对绘事之精研,使得两人在合作画时,皆能各骋所长,而同时又能照顾到对方的用笔和布局,这是知己间的默契相通。但二人也不一味随流而行,仍然有属于自我理念的笔墨表达,似也要在一方画面中较一技之短长。和而不同,是传统海派绘画百年传承的至高精神。</p> <p class="ql-block">六畜兴旺 江寒汀 唐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雪竹双锦图 江寒汀 唐云</p><p class="ql-block">1957年</p> <p class="ql-block">龙华春浓 江寒汀 孙祖勃</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三国孙吴时期的龙华寺塔是上海徐汇龙华地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一代代上海人对于这座的记忆。在龙华革命烈士陵园,1927年至1937年间,多达9000余名革人士先后被关押于此。罗亦农、彭湃、陈延年、李求实、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等许多革命志士也在这里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 1959年,江寒汀、孙祖勃合作绘制</p><p class="ql-block">了一幅《龙华春浓》。画家没有将曾在此地发生的惨烈而沉重的历史事件作为描写对象,而是选择以龙华寺塔作为主景,描绘桃花烂漫盛开之际,龙华古寺一片恬淡祥和的景象。画上题写:"花光多烂漫,塔影转玲珑"。在桃红柳绿映衬下的龙华寺塔,历经岁月洗礼,仍矗立于斯,似在纪念龙华革命精神始终</p><p class="ql-block">屹立不倒,也预示着今日的上海必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仔细端详画师们创作的这件作品时,依然可以感受到画里所折射出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上独立之路、自强之路、复兴之路的伟大征程,这些历史的印迹永不会磨灭,并带领我们从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art3</p><p class="ql-block">鼎故革新</p><p class="ql-block"> 画院的成立,使得海派画家可以专心从容地追求艺术,但如何令海派传统绘画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符合时代审美的需要,仍是摆在画院画师面前的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由此,以画院为主要阵地的上海美术界,开启了一段艺术创作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技法上的写实主义尝试。画院的一批老画家走进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尝试着用写实的画风来描绘上海地区人民生产建设的新面貌。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新生活到来的喜悦和感激,画师们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以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等为代表的画院花鸟画组,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创造性地将农业丰收成果作为描绘对象,结合高超的笔墨技法,通过对果蔬、家禽、渔获的生动描绘,将海派花鸟画创作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张大壮的《带鱼丰收》、江寒汀的《萝卜丰收大有年》、来楚生的《收菜籽》就是这一时期创作成果中极为精彩的代表,也正是他们不约而同的大胆构想,为传统海派花鸟绘画的现实主义创新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豆涌到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74年</p><p class="ql-block"> 张大壮笔下的瓜果蔬菜总是特别鲜翠欲滴,这源自他独有的用墨用色技巧。张大壮画中呈现的色彩在现有的国画颜料中往往是无法找到的,为了达到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张大壮作画时常使用自己亲手调和的颜料。经他自己调出的色彩,配合高妙的用笔,画出的作品质感很强,有着逼真的效果。</p><p class="ql-block">他晚年代表作《新豆涌到》,画的是江南夏初蚕豆上市。视角独到,手法新颖,用对角线构图,以淋漓晴朗的没骨技法描绘出青蚕豆新鲜的色泽和饱满的水分;画面中的蚕豆从远景一直铺展到近景,仿佛要倾泻到画面之外,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逼迫感,正表现出丰收的"多"和堆不下的"溢"。如果不是</p><p class="ql-block">前景的赭色麻袋上有"红星农场"和"五七"等字样,我们大概会在画家意趣无穷的构图和笔墨中忘却了时代。这件作品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问世后,备受南北花鸟画名家赞赏,被誉为"前无古人,来者难追"。张大壮常用没骨法画水果蔬菜,能无骨而立,不用线条却使画面更加生动、耐看。他受过严格的传统熏陶,但又能变法求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p><p class="ql-block">1924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来楚生回到杭州,竟再度与来杭执教的潘天寿重逢。经潘的引荐,来楚生加入了名家云集的"莼社",也正是在这里,来楚生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唐云。</p><p class="ql-block">来、唐二人意气相投,为艺之意趣也甚是相合。在两人长达50年的交谊中,豁达爽健的唐云又多番对来楚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为来最终在上海立足,可谓鼎力颇勋。画院成立后,二人又同时成为了画院的首批画师,从此在艺术上的切磋变得更为密切。</p><p class="ql-block">画院收藏的这件《鹰击长空》,是来、唐二人于1965年合作绘制。画面上方,唐云画了一只正在昂首展翅的雄鹰,英姿矫健,直冲云霄。唐云擅长枯笔横扫,尤为老辣,潇洒之余将鹰身之毛发毕耸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双翅和尾部则施以浓墨,下笔力透纸背,雄健的造型使整只巨鹰大有扑天的气势。下方来楚生画的是枝头满溢的红叶,用色明艳大胆;且不重细节,仅以阔笔为之,层层叠叠,收放自如。造型上则取吴昌硕之金石用笔,凝厚洗练倒也不失濯濯可爱。唐之雄鹰与来之红叶在构图上互成犄角,中间辅以烟云渲染,使画面稳定似浑然一体。霸悍与糯厚,相融一处,是两位先生高超技艺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 来楚生 唐云</p><p class="ql-block">1965年</p> <p class="ql-block">《老少年》</p><p class="ql-block">观来楚生的画,首先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野趣,拙朴浑厚,雄劲苍古,有生机盎然之姿。这得益于他常年写生,注重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的各种形态。他尝言:"我不画细笔,但要懂得细笔;我不描花卉组织的细部,但要了解花卉组织的细部。"从这番话里便可得知,来楚生对于写生用功极深。</p><p class="ql-block">1958年,为宣传"百花齐放"的方针,郭沫若用了10天时间,选择100种花卉作为题目,写下了101首现代诗,集成《百花齐放》诗册。其中一首《雁来红》,将老去红颜的大丈夫比作是株,以此激励在革命道路上的同志们须鼓足干劲,暮年犹壮。来楚生可能也是读了这首诗,受感召而发其志,同年创作了这件《老少年》。看似造型简单的雁来红,来楚生却运用了勾、点、皱、染等多种技法,通过出色的造型能力和内敛又富于韧性的笔墨处理,将一丛娇艳欲滴的雁来红刻画得入木三分,配以郭沫若诗中两句"在今天无论是谁都不应该老,应该是愈老愈红而愈老愈少"作为题跋,疏简布局中竟蕴化出了令人意料之外的韵味。是年,来楚生55岁,但为艺的热情却丝毫没有衰退,正以"壮心伏枥"的姿态,愿为人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鸟</p><p class="ql-block">分享 收藏 编辑 删除 更多</p> <p class="ql-block">老少年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58年</p> <p class="ql-block">牡丹开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58年</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与庞莱臣交故,张大壮在</p><p class="ql-block">19岁时便被送去庞氏的"虚斋"研习绘画。十载熏陶,遍览名迹,专事临摹与修复,巨细不爽;而张亦得到庞莱臣的亲自指点,由此打下了很好的笔墨基础与鉴赏的眼力。对于恽南田的没骨技法,张大壮更是狠下苦功,继而取法乎上,直追宋元。虚斋勾留数载,使得张大壮对于没骨法熟谙于胸,绘下用笔之工细,色彩之清丽,丰腴秀逸,淡雅可人。至中年时,张大壮的恽派花鸟画已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被誉为"现代恽南田"。</p><p class="ql-block"> 张大壮画工笔牡丹,习惯先将花的</p><p class="ql-block">整体轮廓用淡淡的墨线勾勒,然后在此基础上,中锋用笔勾画牡丹的形态,再细细上色。他喜欢用较小的毛笔,在花的轮廓上点掇下去,反反复复,层层叠叠,没骨渲染与细笔点染混杂使用;笔墨穿插下,使花的前后层次更为分明。张大壮将南田的"没骨渲染"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画面娇美秀丽有富贵之姿,宛如南田复生,令人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张大壮一生与世无争,但在艺术的追求上却有着过人的傲骨,他常说:"口头要让人,笔头不能让人",表现在对于别人不敢画的东西,他就敢画;别人能画的,他要比别人画得还好。这份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也使张大壮能在名家纷繁的海派花鸟画家中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甜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65年</p> <p class="ql-block">《带鱼丰收》</p><p class="ql-block">张大壮晚年的绘画,可谓积渐悟为顿悟,豁然纵笔奇态,已至出神入化之境。他创作的新作,气息和笔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恽南田的没骨绘画艺术创造性地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以此为基,晚年的张大壮创作了一批以创新题材、创新技法作尝试的佳作,甚至"河鲜"、"海货"这些在传统绘画中并不常见的物象也纷纷入画,令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纵观中国绘画史,善画鱼者颇多。前人中善绘鱼的高手,笔下的鱼多为淡水观赏鱼,俗称"河鱼",而以海鱼为题材入画却是非常罕见的,而这正是张大壮的创新特色。张大壮画海鱼,看似简单,在绘画技艺上却颇见功力。这件《带鱼丰收》就是这一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精品之作。</p><p class="ql-block">张大壮所作带鱼图最大的创举便是在颜料的调配上。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他从菜市场讨来新鲜的鱼鳞,晒干后研磨成粉,和着颜料细细调匀,然后用小笔慢慢涂到画中的鱼身上。"银鳞颜料"与水墨相溶,使所绘带鱼鲜活逼真,甚至会感到有一股鱼腥味扑面而来,令人由衷称绝。画家用焦墨写出带鱼的头部,笔墨简练,造型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同时,穿插于带鱼中的鱼网线条灵动飘逸,洒脱自如,多而不乱,好一幅打渔归来的鲜活场景。如此佳构,是可谓前无古人。</p> <p class="ql-block">带鱼丰收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73年</p> <p class="ql-block">龙华苗圃-海棠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59年</p> <p class="ql-block">郁金香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 上海中国画院中国書院1959年,全国群英大会在北京召开,上海中国画院也开展了缤纷热烈的庆祝活动,画师们纷纷拿起画笔进行创作,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陈佩秋画了《月月红》,唐云画了《牡丹》,陈秋草画了《松枝坚劲菊花黄》,来楚生则画了这件《郁金香》。画面中,一束娇嫩的郁金香插置于花瓶中,五朵花苞或仰或俯,或正或侧,姿态各异,含苞待放。画面的构成虽十分简单,但用笔用墨用色却俱见功力,或用中锋行笔勾勒花瓶轮廓,或以铺毫阔笔大写花瓣枝叶;值得一提的是,花瓶的画法取自八大山人,阔笔、湿笔、枯笔顺势而为,勾勒皱擦一气呵成。画面上方节录郭沫若郁金香诗作为长款。传统的笔墨观念与新颖的花卉写生在此碰撞,既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产生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近观此画,画面色彩鲜亮而不失雅静,用笔粗简而退去媚俗,可谓真正的古为今用。</p> <p class="ql-block">胜似春光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64年</p> <p class="ql-block">我不画细笔,但要懂得细笔;我不画花卉组织的细部,但要了解花卉组织的细部。</p><p class="ql-block"> ———来楚生</p> <p class="ql-block">迎春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55年</p> <p class="ql-block">萝卜丰收大有年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58年</p><p class="ql-block"> 古来文人视田圃间的农事为闲情野趣,但历代将田间之蔬菜瓜果入画则鲜有人为之,佳者益稀。蔬果画,虽然画的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东西,但是写生的难度也是最大的。一张好的蔬果画,不仅要造型逼真,还要寓之文人情思,承载文人墨客素朴高洁、亲近自然的乡野情怀,也寄托他们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如此,画出的蔬果才会自带生机。</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上海中国画院刚筹建不久。国内正值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受到火热之生产面貌感召的江寒汀,别出心裁地选择以萝卜为题材创作了一件国画作品,以此表达对农业丰收的喜悦之情。整幅作品,造型生动,布局精巧。画中的红萝卜,用没骨法绘之,敷色明丽爽洁,江寒汀运笔老道,颜色间的过渡平稳自然。而白萝卜则以沉稳线条的双钩画法成之,刚健硬朗,挥洒来去自如。装载萝卜的竹筐,看似寥寥几笔,却简洁干练,表达精准,使得前后景物层次分明,意趣盎然。画中题跋"生熟堆盘一样甜,红红白白色鲜妍。营养更比山参足,萝卜丰收大有年",书法如同绘画一样,一气呵成,飘逸道健。</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创作于1958年的国庆。金秋时节,丰收在即,举国欢庆的同时,也是对时代充满激情的歌颂。一份劳动,一份收获,在江寒汀既充满生活烟火气,又不失高雅脱俗情趣的表现下,成为了对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份记忆。</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所见(金刚鹦鹉)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58年</p> <p class="ql-block">寒天秀色(腊、茶花)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59年</p> <p class="ql-block">杜鹃-白鹦鹉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59年</p><p class="ql-block"> 江寒汀的花鸟画闻名遐迩,尤以描画各种禽鸟著称于世。他在技法和造型上认真研究,广泛吸取大量传统中国画的精华,对于历代花鸟画,上溯宋元,下至明清青藤、白阳、八大、任伯年等诸家,更是了然于胸;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加以自我的理解进而嬉变,心追手摹,笔耕不止。</p><p class="ql-block"> 这件《杜鹃·白鹦鹉》是江寒汀特为纪念上海解放十周年所创作的。攀附石上正挥展翅膀的凤头鹦鹉与烂漫绽放的杜鹃花,一白一红,相映成趣。强烈的色彩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江寒汀对于上海解放这一历史时刻的喜悦之情,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以传统花鸟画表现现实主义题材,不论从内容还是技巧上,都颇为捉襟,但在江寒汀高超的画艺下,则显得潇洒自然,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打猪草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61年</p> <p class="ql-block">Part4</p><p class="ql-block">桃李春归</p><p class="ql-block"> 享誉海派花鸟画"四大名旦"之二的张大壮、江寒汀与"书、画、篆刻无不精妙"的来楚生,除了拥有相近的志趣、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及卓越的艺术成就外,在海派花鸟画人才培育方面更是功勋卓然;所授学生不计其数。仅得业于江寒汀的就有近百人之多,其中不乏店员、工人、手艺人和农民等普通群众;乔木、钱行健、邱受成、江圣华、杨正新、江圣行等皆从其学,吴湖帆曾为其撰联"一山桃李同时发,千里湖湘入兴新"。而他们三人也均有从事专门美术类院校执教的经历:上海美专国画系毕业的来楚生,早在1938年至1942年间,就任教于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专职教授篆刻、国画;张大壮1945年曾执教中华文艺书画学院、行余书画社;江寒汀曾任教苏州美专、上海美专,还另设获舫画室收徒。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画院仍选择以保留传统师承制的方式培养青年国画家,使得早已成名的三人,连同由之带动的新生代,在发挥海派花鸟画特色、保持艺术多元情境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长远价值。凡受三人教益的学生,无不为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正如童衍方所言:"能拜来楚生为师,是一生的幸运"。在他们身上,讲述的正是海派绘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之薪火相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体现民族风格不等于同古人一样,有继承,还要有发展"(潘天寿语)。作为海派绘画中最具核心地位、海派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传承与创新是始终的课题。因而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晚年的画风仍保持着对创新嬗变的热情。他们为海派花鸟画发展殚精竭虑,即使抱病在身仍未放弃对艺术精进的远大抱负与追求。由此,可将三人笔下的新花鸟画称为中国现代海派绘画的典型,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精神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写意蔬果册六开》</p><p class="ql-block">1977年,张大壮不幸罹患癌症,经医院诊断告知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然而张大壮得知后并不以为然,他拒绝了任何手术和化疗的方案,仅凭早年随舅父章太炎学过中医,便自己抓方取药,在家静养。他开始茹素,戒除了一切荤腥,一者因他信崇佛教;二者则表示"(身体)若没有营养,癌细胞就没有了营养,要与癌症打持久战";谁想这套理论竟奏效,张大壮横是把寿命延长了三年之多。</p><p class="ql-block">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张大壮的创作热情反而更加炽烈了,即便缠绵病榻,依旧笔耕不辍。常躺在床上支起一画板,仅以洗砚水信手涂抹,仍得佳构。晚年常作小品,风格上渐趋徐渭、陈淳、八大等人,笔墨老辣,纵放洒逸。他将没骨渲染的技法上升到了没骨写意的全新境界,笔墨蕴化的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p><p class="ql-block">此数帧蔬果小品,诞生于张大壮生命的最后几年。行笔如烟花流云,更无谓造型是否准确,纯粹天性为之,笔到意到,已是进入了自由的王国。此时,艺术所带来的精神力量,已让他全然超脱了病痛的摧折。</p> <p class="ql-block">左上1茭白辣椒 2鲜蔬 3鲜</p><p class="ql-block">左下1凌波 2菖蒲佛手 3初夏</p> <p class="ql-block">海鲜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p> <p class="ql-block">黄鹂 张大壮</p><p class="ql-block">1979年</p> <p class="ql-block">海棠写生 张大壮</p> <p class="ql-block">《黑鱼》</p><p class="ql-block">来楚生的绘画崇尚八大山人和牛石慧的艺术面貌,曾自镌"八牛魄刀"和"八牛无匹"两方印章,对二人冷峭俊朗的绘画风格醉心不已。来楚生多画阔笔花鸟,尤精小品;以篆、隶笔法入画,造型简略,敢于大胆施以浓墨厚彩,浑厚古拙,饶富金石韵味。相较于自己崇拜的两位明末清初的画贤,来楚生笔下的青蛙、游鱼、松鼠、水鸭,以及枇杷、青椒、西红柿等等,倒多出了几分热腾腾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这件《黑鱼》是来楚生晚年比较满意的一件作品。画面中仅用浓墨勾勒出两条黑鱼,一大一小,被横置在画面的中央,不施任何水纹波痕。这种构图本是绘画的大忌,但经来楚生极具风格化的笔墨处理后,竟有了似摆尾游动的动态效果。来楚生心追八大绘画面貌的同时,又将赵之谦的雄健、吴昌硕的生辣与齐白石的奇纵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这一时期,来楚生已罹患严重的胃病,但在艺术上的追求仍孜孜不倦,画面的主张更融入性情,对笔墨简练的概括画法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黑鱼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72年</p> <p class="ql-block">丝瓜-花猫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74年</p> <p class="ql-block">左到右:</p><p class="ql-block">清塘小趣 冬笋 萱花 卷心菜西红柿</p><p class="ql-block">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73年</p> <p class="ql-block">江寒汀画鸟清丽温静,尤多写生,后学之士,翕然成风。</p><p class="ql-block"> —————谢稚柳</p> <p class="ql-block">花鸟画谱-禽鸟部分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60年代</p> <p class="ql-block">山光悦鸟性</p><p class="ql-block">《文汇报1962.8.9笔会》江寒汀</p><p class="ql-block">你来信问我,要使花鸟画得生动入神,有没有一套"秘诀"?我想这样回答你,诀门是有的,可算不了什么"秘诀",只要买上一部《芥子园画传》,打开第三集,你就能找到一些画鸟的歌诀。它是</p><p class="ql-block">前人在创作实践中所概括提炼出来的经验,不过是一些通常的原则,一般的规律,靠此而要求如何如何,显然是不够的。但另有一项不是诀门,更不是"秘诀",而只是两个字,那就是生活;要</p><p class="ql-block">求花鸟画生动入神,除了熟悉传统技法之外,缺少不得的,应该说是花花鸟鸟的自然生活。</p> <p class="ql-block">搪瓷脸盆画稿-石榴小鸟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58年</p> <p class="ql-block">墨牡丹 江寒汀</p><p class="ql-block">1962年</p><p class="ql-block"> 江寒汀喜饮酒,常常与同道友人欢聚觥筹。酒助画兴,画彰诗情,饮完酒后的江寒汀,往往趁着酒兴当场搦翰,恣意挥洒一番,竟能绘出尤令人惊艳的效果。喜画水墨牡丹,尝在一幅类似作品的题跋中写下:"不饮一斗酒,写花不精神"的豪语,何等快慰。</p><p class="ql-block"> 撇开酒后的快意,晚年的江寒汀,绘画技巧已臻化境,对笔墨技法的运用自如,使得其逐渐从设色明艳的传统小写意花鸟转向了直抒笔意的大写意创作。他开始更多地从徐渭、八大的绘画中汲取营养,并结合自身的造型功底进行融合与改造;在技法上又发挥善于水墨点染的长处,形成了一种不重设色而胜似设色的极为清新明丽的艺术效果。这件水墨牡丹就是这一时期代表风格的佳作,并赋题以明代吴宽的《黑针丹》诗,可谓相得益彰。晚年的江寒汀即使抱病在身,仍在为艺的道路上探索不倦,试图在艺术效果上再次寻求突破,这份精神当足使后世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书七言联 来楚生</p><p class="ql-block">1945年</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侧记</p><p class="ql-block"> 最初做这个展览的构想,来源于三年前参与策划"海上风标﹣﹣纪念谢之光、林风眠、关良诞辰120周年作品展"的一些联想。该展在当时也得到了多方的关注和好评,便设想着是否也能挖掘一下以海派花鸟画作为主题来做一个展览;由此,便串联起了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此三位在海上画坛卓有建树的花鸟画大家。借三人120周年诞辰之机,试想将三位先生的艺术成就做一次全面的回顾与展示,也是对近年来画院馆藏资源梳理成果的一个小小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在此,特别鸣谢对于展览的策划及筹备提供襄助的各位指导老师,并画院前辈张迪平、杨正新、童衍方诸先生的悉心垂教;以及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朵云轩等单位的鼎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花鸟总知春烂漫,江山为助笔纵横"。虽然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位先生离我们远去多年,但借助他们留给世间的极美好之画景,感受到的是他们为人处世的高洁品格,以及为艺求道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这股弘大的精神力量,便如现时这个和煦美好的季节一样,终将暖意入怀,光辉永播。</p><p class="ql-block"> 策展人:郝范荣</p><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p>